![]()
摘要
1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较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但仍为去年6月以来的次高水平。春节效应带动下,与居民出行消费相关的行业景气度回升,但部分生产性行业景气度下降。
1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3%,较上月回落3.9个百分点,且为疫情以来最低水平。受春节假日临近以及冬季低温天气等因素影响,建筑业进入淡季,但其弱于季节性的表现,显示基建和房地产业仍然乏力。
1月制造业PMI回落1.0个百分点至49.1%,降至去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同样弱于季节性。五大分项指数四降一平。其中供需两端同步放缓,企业补库存意愿有所下降,企业端和重点行业景气度均出现回落,动能指标连续两个月走弱,价格则在输入型因素推动下有所反弹。
1月PMI数据较去年末走弱,且弱于季节性因素,显示开年以来经济复苏力度有待加强。在如期完成2024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之后,如果要继续保持经济回稳向好势头,政策应“主动靠前发力”。在外部面临不确定性时,稳内需政策需尽快加码落地。
文 丨 温彬 王静文 高洁
一、服务业:景气度回落
1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比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荣枯线之上,且为去年6月以来的次高水平。疫前同期平均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今年1月表现弱于季节性。
从分项指数看,服务业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至46.7%,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回落0.8个百分点至56.8%,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只有从业人员指数持平于46.3%。
从行业情况看,在春节效应带动下,与居民出行消费相关的道路运输、住宿、餐饮、生态保护及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扩张区间,市场活跃度有所增强。但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自60%以上的高景气区间回落至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佐证指标显示,1月四大一线城市地铁月均客运量环比回落,且弱于上年同期。国内航班执行率和国内电影票房环比回升,但较往年同期仍然相对偏弱。
1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49.3%,比上月回落3.9个百分点,再度降至荣枯线以下,且为疫情以来最低水平。疫前同期平均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1月表现弱于季节性。从分项指数看,新订单指数回落6.7个百分点至44.7%,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回落0.6个百分点至56.5%,但从业人员指数上升6.0个百分点至48.7%,达到近1年来的最高水平。基建方面,受春节假日临近以及冬季低温天气等因素影响,基建施工进入淡季。1月沥青装置开工率均值为27.1%,较上月的28.6%略有回落,且弱于除2023年外的历史同期水平。房地产方面,截至1月26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48.6%,结束了此前连续3个月环比上涨的趋势;同比下降2.1%。1月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面积环比下降65.6%,但同比上升12.3%。年终冲量结束之后,商品房和土地市场成交量均出现环比回落。1月制造业PMI回落1.0个百分点至49.1%,跌破荣枯线,降至去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疫前同期平均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1月表现弱于季节性。五大分项指数四降一平。其中,生产指数为49.8%,较上月下降2.3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9.2%,较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7%,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3%,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8.1%,与上月持平。1月制造业动能指标(制造业新订单-产成品库存)回落0.4个百分点至2.7%,连续两个月回落后降至去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一是生产明显回落。1月生产指数回落2.3个百分点至49.8%,与去年2月和8月持平,均为一年来最低水平。疫前同期平均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生产弱于季节性水平。二是需求相应回落。1月新订单指数回落1.8个百分点至49.2%,疫前同期平均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1.9个百分点至46.4%,疫前同期平均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同样弱于季节性。去年末“以旧换新”政策截止日前需求脉冲式释放,导致1月内需边际回落,叠加近期外需放缓以及特朗普正式就任后“抢出口”效应消退,内外需呈现同步放缓态势。三是企业库存回补意愿回落。1月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1.4个点至46.5%,原材料库存指数下降0.6个百分点至47.7%,采购量指数回落2.3个百分点至49.2%,企业库存回补意愿有所回落。不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回升2.0个百分点至55.3%,上升至去年4月以来最高水平。四是企业景气度普遍回落。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9%、49.5%和46.5%,比上月下降0.6、1.2和2.0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除了中型企业之外,大型、小型企业PMI均低于上年同期。五是重点行业PMI回落。装备制造业PMI为50.2%,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运行在临界点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49.3%和49.1%,比上月下降0.4和2.3,已降至近一年多以来最低水平。1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9.5%和47.4%,比上月上升1.3和0.7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的局面。从国际看,1月发达经济体PMI回升,展现出一定的韧性和积极信号,1月CRB指数保持回升势头,月度均值较上月上涨5.0%,连续两个月环比上涨。主要商品中,受需求保持韧性以及供给因素影响,铜、铝与原油价格均出现环比上涨。不过,特朗普就职之后对传统能源的鼓励政策,导致油价有见顶回落迹象。从国内看,国内商品价格亦环比回升。月度均值显示,1月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上涨1.5%,其中,受黑色金属价格继续下降拖累,金属指数环比下降0.5%,但在石油、煤炭价格上涨推动能化指数环比上涨2.6%。截至1月23日,商务部按周公布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下跌0.7%。基于PMI指标和高频数据判断,预计1月PPI环比下降,但由于上年同期基数较低,预计1月PPI同比为-2.1%左右,较上月降幅收窄。1月PMI数据较去年末走弱,且弱于季节性因素,显示开年以来经济复苏力度有待加强。在如期完成2024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之后,如果要继续保持经济回稳向好势头,政策应“主动靠前发力”。特别是在外部面临不确定性时,稳内需政策需尽快加码落地。。1月20日,特朗普已正式就任,其执政纲领已开始实施,包括限制移民、退出相关国际组织、重点发展传统能源等,关税政策也已提上日程。但对华关税弱于预期,整体更加务实,作为谈判筹码的特征更加显著,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总体偏弱,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国内的货币宽松幅度。近期货币政策重点集中的防止资金空转和稳定人民币汇率方面,降准降息等动作需择机展开。开年以来,各地稳增长政策也在稳步推进。具体包括:一是总理要求政策早落地、项目快推进、措施见实效;二是国常会部署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三是发改委宣布“两新”政策加码,对手机等产品给予补贴;四是发改委下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推进相关改革;五是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强调要打通卡点堵点、推动“长钱长投”。此外,地方两会陆续召开,部署全年工作重点。从经济预期增速看,各地增长目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全国31省市增速目标加权平均值约5.3%,且更加强调“量”“质”两手抓。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各地政府聚焦扩大内需、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发力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目标,积极落实中央政策要求,着力激发地方经济活力。本报告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所载的资料、数据、意见及预测结果仅反映发布本报告当时的情况,相应数据资料可能随时间被修正、调整或更新。本报告中的所有信息仅供研究讨论或参考之用,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任何机构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