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存货核算篇(一)|移动加权平均法

文摘   2024-11-05 19:21   湖北  

来源:产品真经

导读:移动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存货核算的计价方法,尤其在商品流通类企业中,对于经营品种不多或前后购进商品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情况,移动加权平均法显得尤为适用。

移动加权平均法,简而言之,就是每次进货后,将新进货的成本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相加,然后除以新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得出新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这个新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将作为后续领用材料的单位成本。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存货成本的变动情况,使得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存货的成本状况,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经营决策。
在计算方法上,移动加权平均法相对简单明了。具体来说,其计算公式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 + 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 + 本次收入商品数量)。每次进货后,企业都需要根据上述公式重新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价,以确保后续领用材料的成本能够准确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
然而,任何方法都有其优缺点,移动加权平均法也不例外。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准确性较高。由于每次进货后都会重新计算加权平均单价,因此移动加权平均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存货成本的变动情况,使得存货成本计算更为准确。其次,及时性较好。
使用移动加权平均法,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存货的成本状况,从而做出更为及时的经营决策。最后,客观性较强。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使用,同时其计算结果也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能够准确反映存货的成本情况。
当然,移动加权平均法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计算量较大。对于发货频率较高的企业来说,可能需要频繁地计算加权平均单价,这增加了核算的复杂性。其次,反映可能迟缓。
若企业发货频率过快,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价可能会反映迟缓,导致存货成本计算的不准确。此外,移动加权平均法的适用范围也有限。由于不同行业的产品成本计算方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该方法可能不太适合于跨行业企业的存货计算。
为了更好地理解移动加权平均法的应用,以下将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假设某企业是一家经营文具用品的零售商,主要经营铅笔、橡皮、笔记本等商品。为了简化问题,选取其中一种商品——铅笔,进行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
首先,设定铅笔的期初结存数量为100支,加权平均单价为1元/支,因此期初结存金额为100元。在随后的经营过程中,该企业先后进行了两次进货。第一次进货的单价为1.2元/支,进货数量为50支;第二次进货的单价为1.1元/支,进货数量为80支。
接下来,按照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在第一次进货后,需要将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即期初结存金额100元)与本次收入商品金额(即50支×1.2元/支=60元)相加,然后除以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即期初结存数量100支)与本次收入商品数量(即50支)之和。计算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为1.07元/支。此时,铅笔的库存数量为150支,库存金额为160.5元(150支×1.07元/支)。
在第二次进货后,同样需要按照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此时,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变为第一次进货后的库存金额160.5元,本次收入商品金额为80支×1.1元/支=88元,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变为第一次进货后的库存数量150支,本次收入商品数量为80支。计算得出,新的移动加权平均单价为1.09元/支。此时,铅笔的库存数量为230支,库存金额为250.7元(230支×1.09元/支)。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到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计算过程。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及时更新数据。在使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时,企业需要确保每次进货的单价和数量信息都及时更新,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其次,要注意适用范围。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于发货频率较高的企业来说,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更为简便的计价方法。最后,要关注成本变动。由于移动加权平均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存货成本的变动情况,因此企业应密切关注成本变动趋势,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024百千工程】免费咨询,免费培训  

只要五分钟填写下方申请表,就能让我们之间的信息孤岛连上光纤:

ERP之家
ERP之家是e-works数字化企业网旗下的ERP栏目专设公众平台,为您带来ERP领域前沿以及炫酷的资讯、技术、教程和实施案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