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几天,连续写了几篇2024年中报后的行业投资价值分析。喵会计一贯最看重企业脚踏实地的业绩、真金白银的分红。这个观点赢得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认可,也引来了不少不懂装懂的半瓶子们的质疑,其中最多声音就是:“伯克希尔从不分红,难道不是好公司吗?”
东施效颦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位姓施的美女,因为家住若耶溪西岸,所以村里人叫她西施。
有一天,西施因为心口疼,走路的时候双手捂住胸口,并且皱着眉头,这种捧心皱眉的姿态,让人觉得更加楚楚动人。西施的姿态正好被东施瞧见了。她一边观看,一边默默记住西施的姿态和动作。回到溪东之后,东施马上仿效西施的模样,双手捂住胸口,同时皱着眉头。东施的这副模样,使村里人大吃一惊,大呼“丑女来啦”,纷纷远远躲开。
2600年前的越国人都懂的,人美,不是因为“捧心皱眉”,而是因为她是西施;2600年后的现代人竟然不懂,公司好,不是因为“不分红”,而是因为他是巴菲特!
正方观点
分不分红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股价涨就成!
由于伯克希尔·哈撒韦通过投资赚了很多的钱,公司每股净资产不断上升,当然也就不断刺激公司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
投资人需要用钱的话,直接在二级市场卖出伯克希尔的股票就行了。
貌似很合理对吧,且听一下反方观点。
反方观点1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伯克希尔·哈撒韦是干什么的,他是一家投资控股公司,他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现金+股权,大部分股权是上市流通的,变现能力很强。即使是如此优质(变现折扣率非常低)的资产,伯克希尔·哈撒韦的PB也仅为1.64倍。
简单来说,LP们把钱交给喵会计做投资,这家公司/私募股权基金,喵会计把大家的1块钱,打理成2块钱。这2块钱是以现金+上市公司可流通股权形式存在的,随时可以几乎无损变现(只投大市值上市公司)。这种情况下,要不要分红,真的就无所谓了:可以把钱留在体内继续钱生钱;也可以给LP先把赚来的钱分掉,落袋为安;甚至还可以把本金分掉,赚来的钱继续钱生钱。LP也可以根据基金净值,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进行申购和赎回。
但是,大家如果把钱交给贾会计,他把财务报表做成盈利,利润不分红、少分红,把大部分的钱用来买版权,体现为投资活动现金流,资产负债表体现为长期资产。这些长期资产真能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吗?
反方观点2
伯克希尔·哈撒韦不分红,但是他回购啊,美股七大分红也不多啊,但是他们回购啊。企业敢用体内的真金白银,按照市场价进行大手笔的回购,不正说明了,企业的真实价值大于等于市价吗?
中海油不仅分红(比例还不够大),而且还回购啊,一天一个亿这样的回购力度,A+H找得出第二家来吗?你让长江电力按照30块的价格,一天一个亿的回购试试?
那些不舍得大比例分红的公司,哪家大手笔的回购过?
钱留在体内真是为了“扩大再生产”?
投资者如何鉴别上市公司不肯分红,把钱留在体内,是否真的是为了“扩大再生产”?
看一下上市公司近几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利润是否被应收账款、存货这些所谓的“流动资产”吃掉了,导致净利润“含(现)金量”过低,无力分红?
看一下上市公司近几年的投资活动现金流,以及长期资产的变动表,查一下:是否长期资产原值的增加与产能的增加不匹配(或者投资的投入和投资收益的增加不匹配);是否存在产能利用率逐年降低,但是还在大量增加固定资产投入?
这一条是非常关键的,很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藏脏东西都是在这个位置,专业水平不高的投资者是没有能力分辨的,我这样教了大家,也未必能真的融会贯通。
例一:比如P型转N型,设备不提减值(多计利润),不分红,钱用于买N型的设备,就会体现为产能利用率下降、CAPEX上升、ROA降低。
例二:不分红,钱用于多买扇贝苗,结果“扇贝游走了”。
看一下资产负债表左下方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是否越来越重(远超过收入和利润规模增加),导致ROA越来越低?
例三:不分红,花5亿美元去非洲买一个矿(真实交易对价500万美元),重构被收购企业报表并纳入合并报表,虚增资产、藏匿负债,剩下的放商誉,就会体现为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ROA降低。
特别声明:以上案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该不该分红,管理层比谁都清楚!
拿一个上市申请被否掉的真实案例(为了教学演示方便,喵会计做了适当调整),给大家把分红说说清楚。
某公司业务一年比一年差,但是毛利率还是很高,每年还能赚几个亿净利润,但是越来越低。创始人和联合创始人都陆续申请了海外身份,同时启动把企业包装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存款情况还好,账面现金和历年滚存的未分配利润大致相当,为10亿人民币,在提交上市申请之前清仓式分红。
上市材料称:这个行业利润越来越薄,为了增加规模效应,要在广东某地新建一座大型工厂,总投资8亿人民币。想按照投后32亿估值,发25%新股,募集8亿人民币,用于新工厂的建造。然后,可行性研究报告写的天花乱坠,建成投产之后,如何如何赚钱。
发审委问了:既然新工厂这么赚钱,你干嘛不用自己的10亿去造新工厂,而是清仓式分红,再来资本市场圈钱?
股利支付率100%不应该吗?
以水电站为例,1万亿的总投资,7000亿长短期贷款,3000亿股东权益,其中75%国有股,25%公众股。国有股1元一股,公众股12元一股,国有股共计600亿股,公众股200亿股,也就是说投资者出了2400亿现金,占了25%的权益,国家出了600亿评估增值后的资产,占了75%的权益。
建成投产之后,每年净利润600亿元,已经扣除了200亿的折扣(1万亿分50年折旧,假设不留残值),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800亿元。
7000亿贷款平均还贷年限为30年,假设连本带息每年需要还300亿,所以最高分红为500亿元,股利支付率为83%。30年后贷款还完,折旧还在继续提,最高分红为800亿,股利支付率为133%(有滚存未分配利润,股利支付率可以超过100%)。50年后,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800亿,股利支付率为100%。
从一个超长周期不难看出,股利支付率达到甚至超过100%都是应该的,除非投资者的钱变成了周转不动的各项长期资产了。为什么喵会计喜欢中海油?因为油气资产折旧摊销不留渣的,投资者不用担心自己的钱被企业的长期资产“吃”掉。
银行的PB
回来再聊一下银行的PB,喵会计前天写了一篇《银行股,不要谈什么PB!》,因为后半部分是收费阅读的,很多人不看完整篇文章又开始杠了。整理一下下半篇中喵会计的主要观点,正方反方的都有,实事求是,不能有立场:
银行股数字游戏的关键在于Identify不良,而不在于拨备覆盖率,要动手脚在不良认定上动,别看拨备覆盖率200%也好,500%也好,那是针对已认定的不良(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
银行股的利润调节空间很大,通过不良的认定松紧以及拨备覆盖的释放。
30%的股利支付率是专家精心计算过的、经过深思熟虑的,70%留在体内到底是用于增加生息资产(扩大再生产,从来增加利润),还是用于抵消应确认而未确认的不良,看看生息资产有没有增加就知道了。
综上,吹捧银行股要做到0.8PB,甚至1.0PB的人非傻即坏,银行股可接受的PB应该在0.3-0.5之间(资产质量好的,可以相应增加容忍度),或者直接按照A6H8的股息率来判断价格是否太贵。
综上,银行股股利支付率30%是正常的,你就把30%当做是100%就行了(大家都是聪明人,不需要我说得再明白了吧),相应的PE应该乘以3.3倍。
综上,头部银行股的净资产中积累了几十年70%的净利润,就算真实不良有点多,怕什么呢?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纯属公益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个人投资行为的所有收益和风险都归属投资者本人。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