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前几天在雪球上,指出某家上市公司疑似通过资产来做利润,又是引来骂声一片,不过跟2012年撰文揭示乐视做假账的手段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进来喷的主要分两类人:第一类就是炒股带情绪的,我买了这只股票,就容不得任何人说他半点不好,你无论说什么都是“王八念经,不听不听”;第二类就是半瓶子,以自己肤浅的认知来挑战那些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的知识点,以人数多、音量大、或者采取暴力手段取胜,参见三体连续剧开头红卫兵批斗叶哲泰。
所以看来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上市公司如何通过资产来做利润了。写完这篇小作文,打算在我的微信群安排一个分享会,给大家把这个知识点说说透。
借贷基本原理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做利润需要贷记利润表,无论是增加收入,还是减少费用、成本,都是贷记利润表,同时必须借记资产负债表,如果借贷项都在利润表,那对利润是没有影响的。
借记资产负债表,可以借记资产,也可以借记负债,具体表现形式为虚增一笔资产或者藏匿或者漏记、少计一项负债。
比如贾会计虚增一笔乐视电视机销售收入,借:应收账款,贷:营业收入(其实同时还要贷记一笔增值税),这样就起到了通过虚增收入而虚增利润的目的。当然要多交一笔增值税,还要多交一笔企业所得税。税务局是挺高兴的,反正多收了税,又用不着弥补投资者的损失。
贾会计也真够抠唆的,减持了那么多股票,用减持的钱把做出来的应收账款填上,起码上市公司收到的现金是真实的。而应收账款越堆越多,是无法变现的,这点很关键,只要没有现金流/未来现金流流入上市公司,是不会增加上市公司价值的。
再比如卖电视机的保修三年,应该按照历史平均数据来计提预计负债,借:销售费用,贷:预计负债,或者在确认收入的时候,少确认这部分的收入。总之,净影响是借记利润表,而贷记一项负债。
如果保修费按照历史平均数据来算应该计提5%的预计负债,而上市公司只计提了3%,这个就是属于通过少计负债来虚增利润了。
所以,主要虚增利润,资产负债表上要么虚增了一大笔资产,要么藏匿或者漏记、少计一项负债。后者不太常见,喵会计就不展开分析了,跟大家重点说说如何从资产端的蛛丝马迹,来发现上市公司利润造假。
上市公司 妙招迭出
案例一:做假合同,假收入,刚才已经讲过了,也是属于最容易理解的手段。
案例二:第一代光伏太阳能两大巨头之一,在买原生多晶硅的同时买入大量不值钱的(杂质多)金属硅,计入同一种存货种类,生产领用的时候,原生多晶硅占绝大多数,只能领用微量的金属硅,不然杂质过多会降低转化效率。所以期末存货绝大部分都是不值钱的金属硅,而进入生产成本的则是按照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原生多晶硅+金属硅的综合成本。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虚增了利润。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价值被严重虚增了。
案例三:在建工程延迟转入固定资产,在我还在四大(当时的六大)工作的时候,就参与了大量航母级大央企的海外上市项目,经常为在线工程延迟转入固定资产和客户吵得不可开交。转固的标准,就一句英语“ready for intended use”,翻译成中文大致是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吧。
在建工程投产,调试阶段因为产量和产品质量都不稳定,是可以延迟转入固定资产的。但是有些企业调试了两三年,产品质量和产量都很稳定了,就是拖着不办工程竣工验收的手续,就愣是不转固定资产。
折旧费少了,利润自然就虚增了,在这种情况下,长期资产(在建工程、实则固定资产)被虚增了。
案例四:有色金属矿,需要把整个山头炸掉,把低品位的碎石拉走,把高品位的矿藏露出来供开采,这类费用通常叫做剥离费。一般会按照下面探明的高品位储量来分摊剥离费。
但是很多有色类上市公司这样“作妖”:方法一,在一定年限内用直线法进行摊销,事实上高品位的矿藏,在头几年都已经开采殆尽,后面几年基本已经不受益了,但还在摊销剥离费;方法二,剥了山头A1,露出来A2,剥了山头B1,露出来B2,因为不把A1剥了,B1也露不出来,当然也开采不了B2,那我就把A1在A2+B2上面摊销。这两种方法同样都可以达到少摊剥离费,从而增加利润的效果,当然长期资产——剥离费被虚增了。
案例五:还是光伏,多晶转单晶(其实P型转N型)也是一样,多晶的一部分机器设备可以转用于生产单晶,但是大部分是不能的。老的机器设备如果用于继续生产的话,产品没有市场了,生产出来要么卖不掉,要么赔本卖。现有的多晶的在产品和产成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如果把相关的所有机器设备和存货一次性做减值的话,利润表吃不消,只能趴在账上慢慢消化呗。这样做,在虚增利润/虚减亏损的情况下,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价值被虚增了。
案例六:研发费用资本化,这一条其实是有会计准则来规范的,理论上R&D,只有D(develop)的费用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资本化,R(research)的费用不能资本化。
反正从国际准则、美国准则抄来的东西,在国内也不会被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认真执行的,现状就是什么费用都往研发费用上堆,然后满足条件不满足条件的都尽可能去资本化。
具体而言,试生产做坏掉的材料也进研发费、管理人员只要你工资高就进研发费(CFO的工资进研发也可以解释为为研发项目找资金、管研发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审批研发产生的费用)。
因为中国所谓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主要以抄袭、模仿为主,研发费占收入的比例和美国同行无法相比,多堆一些研发费肯定是有好处的(税收上也有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想要利润的时候,再多资本化一些。
案例七:贾会计的版权摊销,买一堆高价的热播剧,授权期有十年,受益期只有一年,会计上分十年摊销。这样就虚增了利润,同时虚增了长期资产—无形资产—版权。
案例八:长期股权投资和商誉,很多被投项目已经死了,或者半死不活了,还按照成本法在计量,不提减值损失,这个只是低端操作。
喵会计来说一个高端操作:B轮投了一个项目,投后估值2亿美元,投2000万美元占10%股权;C轮找一个“合作伙伴”只投1%,把估值拉到5亿美元,这样我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最近一轮融资价格重估为4950万美元(C轮被稀释1%)。这样虚增投资收益,虚增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
以上八条也只是举几个例子而已,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知道看小作文的小伙伴们能get其中几条。
结论,或者说hint吧,认真看看资产负债表的左下角,长期资产是脏污纳垢之地。很多上市公司把长期资产清理成公允价值之后,净资产是不是正数,都是一个问题!
皮带哥出事之前,报表看上去也是好好的,一出事大家都骂,还连带会计师事务所一起骂。今天喵会计说某某上市公司报表可能有问题,都冲进来骂喵会计,过几年这家上市公司东窗事发了,这帮人又冲进去骂上市公司和他的审计师。
非善意投资者双标的很,买了他的股票就盼他出假报表把利润做高、股价做高扔给接盘侠,扔不出去砸自己手上了,又骂上市公司做假账了。就问那个啥王的投机者一个问题,这家公司在未来存续期间所有的股息折现能不能到250?不能到的话,你买他股票的目的,不就是想掏下家口袋吗?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纯属公益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个人投资行为的所有收益和风险都归属投资者本人。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股票讨论群
可以加下面的微信号申请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