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文化   2024-09-06 00:02   中国台湾  

在自然界中我最喜爱山和水。中国画中的“风景画”也被称作“山水画”,好像山水这两个字,概括了自然界全部的美。


巴赫的名字在德文中是溪水,河流的意思。他的音乐也像溪水一样,不舍昼夜,宁静地流淌。我想,这就是他的音乐平静而感人的原因。



山给我以勇气。历代的画家,僧人隐逸山林,潜心创造或修行。记得一位诗人朋友说过:“生命是一座山,一切思与想的源头。灵魂,山里的行僧。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首曲子是从巴赫为他妻子写的一首曲子,改编而来的。它如此简单,而又如此丰富。我每听这首曲子,都感觉像是一尊雕塑,从岩石中脱胎而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对我而言,巴赫近似于老子。老子以水为喻,水周而复始地流失,无所而不往。水性趋下居卑,善利万物,与世无争。然而,它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就是生命。



《哥德堡变奏曲》的咏叹调亦如此。它告诉我们,生命中的强者,莫若柔和。它几乎表达了人的所有情感,听得越多,越沉缅于多声部的对话。


变奏曲是一个令人陶醉的曲式。巴赫使一个主题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个变奏曲的主题,好像一个人一生不断成长,变化,但始终如一。



对我而言,《哥德堡变奏曲》展示了巴赫的不同阶段:埃森纳赫,巴赫出生的地方;奥尔德鲁夫,巴赫失去双亲后,被哥哥收养的地方;阿恩施塔特,巴赫结婚的地方;魏玛,克腾,莱比锡,巴赫谱写《哥德堡变奏曲》和去世的地方。


踏着巴赫的足迹旅行,就像回顾他的一生。



很久以来,我常问自己为什么《哥德堡变奏曲》,能打动那么多听众,无论是在音乐厅,还是在学校,医院,甚至是在监狱里。其实,原因很简单:在这部作品中,巴赫将生命谱写成乐曲。他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


巴赫的音乐是复调音乐,其中包含了一种生活观:要倾听每个人的声音,强者不能垄断话语权。在《哥德堡变奏曲》中,最重要的主题在低音部,很少有人能听到。政治不是我要说的话题,但我知道,正义应站在弱者和被损害的人一边。


第 25 首变奏是《哥德堡变奏曲》的核心,也是整部乐曲中强度最大的一首。它让我想起巴赫《圣约翰受难曲》中,彼得背弃耶稣的那一段。在基督教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个故事。


耶稣被捕后,彼得连续三次否认他认识耶稣,这是背弃。但耶稣最终还是把建立基督教的重任,托付给彼得——似乎怀疑是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似乎软弱也能孕育真理。《福音书》说:“彼得想起耶稣说过的话,伤心地哭了。



这首曲子让我明白了萧沆的一句话:“上帝应该感谢巴赫。在巴赫的音乐中,一切都那么深沉,真实,毫不矫揉造作。他唤起的是文学无法带给我们的情感,因为巴赫的音乐和语言无关。


我想说,人们也应该感谢巴赫。有谁比他更好地表达了人性呢?他是爱和世界荣光的赞歌。在他的音乐里,世俗与神圣相生相合。巴赫的一生历尽沧桑,从贫苦到辉煌,非如此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音乐。


我认为,最能打动观众的,是咏叹调在作品结尾的再现。这一再现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巴赫的作品,以不了了之。再次听到咏叹调,我们好像有了另一个体验。同时,好像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永无休止。


归根结蒂,《哥德堡变奏曲》告诉我们,有比死亡更强大的东西。对我来说,咏叹调再现唤起的感情,恰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道”是什么?老子从不明言,但他写道:“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本文插图为摩尔多瓦著名水彩画家 Lgor Mosiychuk 作品

美在高处
黑暗有理,月光怒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