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 城与 B 城之间

文化   2024-11-27 00:01   北京  

布莱希特写过几十则《先生的故事》,其实不是什么故事,而是有点寓言性质的文体。


这位虚构出来的 K 先生,我们既不清楚他的职业,也不知道他的年纪和容貌,有无婚娶,有无子女,性倾向如何,所以并不会对他投射自己的喜好或者厌恶。



《K 先生的故事》属于布莱希特一生创作的边角料,他并没有拿它们当回事,那时的人们也就不太当回事。布莱希特借这位没有特征的人的嘴巴,发表一些对政治,社会和人的看法。等布莱希特过世后,K 先生的故事才被集结出版。


我读过大概二十来则《K 先生的故事》,还有点意思。在我眼里,K 先生是个有点儿脾气的,神经兮兮的“思考者”,他淡而无味的嘴里,总能说出点什么新鲜的东西来。



有一则是关于对两座城市的感受——


K 先生偏爱 B 城更甚于 A 城。“在 A 城,” 他说,“人们爱我;但是在 B 城,人们友好地对待我。在 A 城,总有人帮助我;但是在 B 城,人们需要我。在 A 城,我总是被请去吃饭;可是在 B 城,我却被请进厨房。



就这么几行字,一个”故事“。在 A 城和 B 城之间,我们会选择哪一座呢?


A 城待我们如此之慷慨,处处享有便利和盛情,什么都不用操心,被宠爱的感觉真好。B 城却淡淡的,还时不时麻烦我们,要我们出钱出力,好不容易请客吃饭了,还不让我们闲着,进厨房帮忙洗菜端碗去。



若是短暂旅游,自然是 A 城更佳,但若是选择一个城市生活,还是 B 城吧:这是一种更为轻松的,自然的,亲近的关系。


选择一个城市生活,必然要让自己和这个城市之间,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而人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更主要地来源于能为他人做些什么,而不是他人能为你做些什么。


相爱的人之间同理。一方奉献,一方索取的模式,必不能长久貌似无私的”爱“是一种胁迫,一种潜伏着的精神的勒索。


本文插图来自至爱梵高

美在高处
黑暗有理,月光怒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