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巴黎。

文化   2024-12-03 00:02   北京  

1877 年,22 岁的富家子弟居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1848 - 1894),创作了名作《雨天巴黎的街道》,成为日后印象派的一幅关键作品。


这幅画描绘的是在巴黎⼗字路⼝,一个典型的细⾬天场景。具体来说,画面上的故事,发⽣在今天被称为都柏林⼴场的第八区。虽然这个场景看起来像是⼀张快照,但是构图和用色堪称完美。



画面中央的路灯及其影子,将画面分成两部分。左侧通过来来往往的行人,过渡到远景。那里一座像从远方驶来的巨轮般的枯黄色建筑,采用严格的透视法,凸显了其立体感。同时,虚化的背景,又衬托出右边近景的体积感。


右边一位妇女,挽着撑伞的绅士。他们目光斜视着右侧,形成一种对画面的平衡。



卡耶博特在这幅画里的用色,也非常神奇。他在雨伞和建筑上,用了很多紫罗兰色,使得整个画面好像氤氲了一层朦胧的水雾,犹如熟透的荔枝,吹弹可破。


事实上,卡耶博特的这种画法,深受摄影的影响。在印象主义初期,摄影是⼀种新的开创性的实践。那时,许多印象派画家——例如卡耶博特最亲密的朋友之⼀德加——对探索这种萌芽中的技术就非常感兴趣。


陈列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原作


卡耶博特在他的许多画作中,都运⽤了这种技巧,包括这幅《雨天巴黎的街道》。这主要体现在艺术家把主题,放在构图的方式上——尤其是画⾯最右边的那个⼈物,他的半个身体在画⾯之外,似乎⾛进了⼀张快照。

耶博特试图用这种方式,唤起⼈们对照相机聚焦物体的感觉——即背景模糊、前景⼤部分清晰、中间清晰。


1

2

3

4


就在完成这幅画的前一年,卡耶博参加了第二届印象派画展。那是一个印象派野蛮生长的时代,强劲的平民之花,在艺术和文艺领域蓬勃生长,巴耶博特可谓恰逢其时。


而在 4 年前的 1873 年,卡耶博特师从法国学院派画家列昂·博纳,学习学院派绘画。这两方面的经历,让卡耶博特的绘画,兼具印象派和学院派的特点。


欧洲大桥


事实上,卡耶博特如《街道》般的作品很多,比如上面这幅《欧洲大桥》,跟街道就很相似。画面中人物的疏离与压迫感,未曾消减,或许就如毕晓普所说的: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卡耶博特生长在富贵之家,不像那些穷困的印象派画家,生活条件优渥的他,会不会感受到这种繁华表象下,人心的脆弱和疏离,我不知道。



卡耶博特曾积极响应左拉等一批作家的自然主义文学的主张,他将人物放到街景、阳台、赛艇等真实的场景中去表现。这幅《街道》就好像是一个旅游者,顺手拍了一张照片。


只是,或许现代人正经历着 19 世纪下半叶类似过程,我们也正是热衷于印象派的那批观者,在高大坚硬城市下生活的人,内心依旧孤独,或许,是更孤独。



曾经有艺术品经纪人,提到在当今许多拍卖会上,印象派的作品已经从现代艺术拍卖区,划到了古典艺术拍卖区,和他们曾经反对的布格罗、安格尔等等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拍卖。


时代或许已经变迁,但人性永远是个轮回。

美在高处
黑暗有理,月光怒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