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self-portraits-Photography-by-Laura Zalenga
哪有真正意义上客观的现实,我们所谓的现实是矫正自我认知下的现实。再怎么样,也都是我误解,曲解,不理解的现实。或者想要的,得不到的,意淫的现实。其他美好的“现实”短暂得无法捕捉。和永恒无法被感受一样。而这个现实是基于我们所有的感知系统下的现实。说白了还是一种感受。那是个人的现实,是每个人自认为的现实。就像整个世界因你而存在也因你而消失。而各种媒体,文化,艺术都在表达自己矫正后的现实。甚至影像也是一样,真正客观的现实会带着不同的视角和逻辑结构展现出来,这也正是我们追求的,还被称为风格,人性或者伟大。当从“我”的角度看待这些“现象”这些好像都可以接受,因为别人的现实也是现实,而“我”此时此刻还没有那个我认为属于我的现实时,认领一个现实也不错,毕竟我们要确立自己的存在位置,无论是这个所谓的现实,或者那些所谓的虚幻。真实是一种更强烈的感受,如果不真实那就是感受不够强烈。而感受是基于一个完整的人的全息式感知才有的。那么我们如果屏蔽了一些感知,就更难定位现实,也更难矫正真实。那么这个矫正的真实到底有多真实呢?在教育方式上我们注重结果,不计后果地忽略过程,不择手段,急功近利地完成“成长”,让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得越来越让人失望。结果总是让人失望的,因为结果就是“死亡”。这个死亡是一个念头的死亡,是一个过程的结束,是故事的结尾,是曲子的落音,是飘落的叶子,摔烂的果实,当然要看我们培养的事一颗甜腻的果实,还是果实里包着一颗充满能量的种子。之前看到一个概念,是有些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在意你知道什么,而是在意你是怎么知道的。知识是各种结果,现成的果实,你可以用各种方式得到。去买来,偷来,抢来,自己种,施肥浇水观察照料,等待生长,得到。但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过程,可想而知哪一种更有“意义”。既然我们最后都要谈到意义。有人说人生有意义,各种意义,对亲人,朋友,配偶所有人的意义,对工作,社会,国家,乃至全宇宙的意义。还有说你的体验就是意义,你对于你自己就是最大的意义,也就是“我”的意义。如果用前面的说法,这个意义是我寻找我到去除“我”的过程,这个看似无用的过程,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量,看似无用功的生命活动意义到底对谁有意义?另外,为什么我们要谈意义?人为什么要有意义?没有意义,真的会很绝望吗?没有希望的人生应该也没意义吧?没有意义就没有必要,没有必要存在,才会想到结束生命。我们现在看到消息很多人会在小小年纪想着去死,其实看不到的更多。前几天又有孩子跳楼里,留下遗书,看着让人更加悲哀,无力的遗书。他是绝望,所有的付出没有希望,再累也没有意义。从成年人的角度都会绝望,在青少年阶段,那么真挚地相信这个世界,那么全身心地学习,怎么能不绝望呢?应该更绝望,因为他们的世界只有这些。可惜的是没有给自己更多的可能的机会,那么家长,老师和整个社会是不是应该给一些出口呢?这些活着的人看到更绝望,这样下去,有后代的焦虑,没后代的会更加焦虑,我们的孩子会不会这样?我们要怎么应对更加绝望的未来?没有后代是要自己面临怎样的晚年生活,或者余生。也有说,人生哪有意义,最后都是一场虚空。不过也有人说:能看到人生的无意义才是一种意义。那么为什么还会继续活着呢?因为这个过程有意思。没意思的人生可能有“意义”,但那绝对不是你想要的,当你无法矫正这些畸形的现实时,就会拧巴,当自我承受力有限时,这个拧巴的力量就会把一个生命“拧断”就像电脑算力不够,或者bug太多一样,会死机。也是琐碎的想法,但会思考很久,和现在要做的事也有关系。馆长在想办法创造一些环境,让这本来无意义的生活变得有意思一点,其实有很多办法的,虽然看似很悲观地谈论死亡,寻找意义,但其实这会让自己热爱生活,也更珍惜当下,也许这是意义所在吧?!毕竟这些也不是谁都能经历的,而且再有钱有权也看不到更好的电影和更好的艺术,对吧?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韩国作家韩江,最近挺火,因为她主要写散文,馆长也很感兴趣,看了一些片段和摘要挺好,高感又自由的意识文字,接下来一定要找时间阅读。比较感兴趣的是《素食者》《 植物妻子》 《不做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