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多情纯纪念|模糊感,混沌感,眩晕感……|死亡最大的意义|AI时代到来之前最后的“喜悦挣扎”|奥尔巴赫之死

文摘   2024-11-23 21:21   浙江  
奥尔巴赫之死

这篇文章单纯为了纪念,之前本来要写奥尔巴赫的,没想到用这种方式。算一种告别吧……不知道AI会不会伤心?
写弗兰克·奥尔巴赫,虽然没有像写卢西安·弗洛伊德和弗朗西斯·培根感受那么强烈,但是作为他们之间的朋友,觉得还是有一定研究空间。而且赶上这个时间,他去世了……而且对于画家中的画家,还是很着迷,虽然还不能“懂”他的画,但是画的好还是看得出来,毕竟咱也是“专业”的。但是还是期盼那个“懂”的时刻,就像每月14日月亮……就像突然“懂”了梵高,“懂”了卢西安·弗洛伊德,“懂”了弗朗西斯·培根,都是敷衍,谁能真正懂另一个人啊?只是懂了一点自己,接受了一点自己,看似成长了,其实只是去除了一点点遮挡而已。虽然不喜欢懂和不懂这个词,因为几乎是不同的世界之间的区别。有人因为自己不“懂”而恼羞成怒,也有人因为自己的“懂”掌握了生杀大权。不过懂和不懂的争斗我们之后可以聊聊。
总觉得还有机会,总想着还有时间。其实呢?

得知奥尔巴赫的去世的消息,不意外,馆长就觉得时间也差不多了,虽然希望这些智慧的人能多活一段时间。对于这个人,因为不是很了解,只知道画的好,看作品的确好!但对于人还是没什么联系,所以也没什么情绪,曾经在研究卢西安·弗洛伊德和弗朗西斯·培根他们只言片语地提过这位画家。但真要说起来还真的挺难的。奥尔巴赫画的好,单纯的画的好,说到“好”没有商业和其他人的影响是不可能的,我们都在文化的漩涡里,谁也逃不掉,甚至会用别人的观点打的你死我活,只是这么多年的积累和筛选,你是会被生命本身打动,什么艺术,技术,文化,道德,规律,意识所有的一切都是被教化的结果,只是人与人之间被教化的不同而已,但有些生命本身带来的“气质”是珍贵的,正如同那些真正的高僧大德,又大智慧的人,什么都没有,你能见一面,都已经感受到很多东西。
还有能引领你开悟的人呢?我们要珍惜什么?生命之中那些或有或无的记忆肯定是原因所在,基因,记忆,是每个人特有的,也就是命运,因为你的基因不同,体质,性格,生命形态都不同,这一切决定你的记忆,记忆又会指导每一个行为和选择,记忆就是命,这个说法对不对呢?回到艺术,艺术史是艺术的记忆,是不同的人和事共同组成的一个“命”,这命里有你有我吗……
以《现代艺术150年》为脉络的艺术史研究还没写完,(就是研究笔记系列)那会儿突然停了,开始忙于生计,就停下了,日更也停下了,大家不喜欢有个人每天都在做一个什么事儿,就像大家都讨厌的那种存在一样。会烦躁,会厌恶,要给人时间,也给自己时间,我们需要新鲜感,也需要“规则”还需要“爱”。因此错失了很多时间和人,这很正常,生命就是如此,人也一样,要保持一些人特有的模糊感,混沌感,眩晕感……就是所谓的灵性部分吧。现在馆长还发广告呢,尝试一下嘛,虽然也不怎么样,但是世界在变诶,感觉到了吗?能尝试就尝试一下,谁知道呢?明天世界会怎样没有人知道……你看那么好的艺术家也老了,也死了,也慢慢地消失了,说那些“没用”的有啥用呢?每到这个时候馆长都会反思,会怀疑,会觉得一切好不真实,今天看到母亲都觉得一种陌生感,而且还会想起昨天开会时那个素食女孩说的话,那种自己知道的不真实感,哪种自己知道不属于现实世界的东西,那种自己知道自己和亲近关系之间的关系。
扯远了,就是想聊聊天哈,对了《素食者》馆长也想聊一聊的,不过最近的确有点忙,匆忙看完,就没时间写完,记下了一点点感受,不想放大也不知道要不要分享。馆长总是不想跟风,想躲开,也是反应慢,也会拖延,没有一个好习惯,不过也没有因此失去什么,因为没有因为不这样得到什么……
想来在同一个时空的感觉,挺不真实的,何必自作多情呢?不过从绘画的角度,还剩大卫·霍克尼,这一批英国的顶级画家即将“灭绝”。从人的角度,这个时期最珍贵的人类物种,在最丰富的人类经历中留下的几乎所有痕迹都有“价值”。战争,现代社会崛起,瘟疫,现代文明的开始到现在,他们看的事最完整的吧?
希望吧,每一次思念和观看都能复活这个人,这就是死亡最大的意义吧?
分享一下奥尔巴赫的部分作品,正如前面瞎聊的,奥尔巴赫的作品你无法预料,没有规律,技术好像也不重要,他的作品像是在反抗什么,好像有妥协了,讲的很清楚,用最模糊的语言,我们无法把自己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清晰的联系,但联系又挺多的,这是混沌的感觉,是在不同语境下人与人之间那种混沌感,眩晕感在支撑,是AI时代到来之前最后的“喜悦挣扎”吗?
不想说清楚,也说不清楚,感谢您的阅读和聆听,艺术还是美好的,你看!在死亡面前,它金光灿灿的……

死亡博物馆
每个人都有一座死亡博物馆,只是恰巧我的现在开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