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治愈系思考|寻找中元节的松弛感|忘记是正确的吗?| 没有仪式感的生活和最不愿意过的节日?

文摘   2024-08-18 21:21   浙江  
正确的人过正确的节日!馆长也不知道今天这么说正不正确,关于节日有些思考就写下来了,有点长…… 语言混乱,错别字难免,见谅。
你想松弛地过个节吗?比如今天,其实中元节应该更松弛一些……
不要忘记!
松弛也好,紧张也罢,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不忘记:
朋友发来视频,说今年中元节烧纸的特多,多了很多,本来炎热的天气有多了一份炙热,火焰旁边的植物好像有死了许多。馆长一下想起来,是啊!我们的经历差点忘了,如果想不忘就要做点什么,烧纸是最古老也是最简单的“沟通交流”方式。
这个节日是你最不喜欢的节日还是最不知道怎么过的节日?之前人们相信燃烧可以“传送”甚至把阴阳两界之间链接,相信真诚地祈祷是会得到回应,然后在之后的现实中“捕风捉影”,任何风吹草动都是“回应”,就在这样的想象中度过了千年,直到今天,此时此刻,这个想象变得越来越无力,越来越模糊,但又不知道怎么留住,也不知道怎么放手……
今年的中元节是不是应该不一样?那么大的灾难过后,那么多的亡灵,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仪式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能有机会一起共同做点事情,这些经历和记忆会成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那灾难的共同的吧?痛苦是共同的吧?但是为什么节日不能是共同的?馆长从来没见过人们可以那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去做一件事,先不说正不正确,那是一种信心!当然一群正确的人的故事同样会摧毁人的信心。说回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寻梦环游记》那样去创造一个好玩的节日?这部电影在中国的死亡教育中很火,我们自己的很多纪录片,电影还是以感人为主,就像那是事实,但那真的就是事实!但不是电影,不是艺术,甚至成不了文化……
我们不严肃,也不轻松,不幻想也不科幻,没有了传统也不够现代,这是我们的“性格”混沌,迷惘……已经不能改变的事实就换个角度呗,开心一点也行啊!大哭一场也行,为什么沉默不语?
我们没有故乡没有故人,也就不会再有故事了!那么就真的忘了!
为了纪念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愿我记住你的名字,你的样子。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海报


死后的名字
死后也有名字,只有认识你的人知道的名字!听到一个笑话,鸡说我们生前都叫鸡,但死后有各种名字,炸鸡,烤鸡,熏鸡!你们人类生前人五人六的,死后只有一个名字——鬼!

Iness Rychlik works


你最不喜欢过的节日是?
现阶段你最不愿意过的节日是什么节日?春节?清明?五一?十一?还是这个“中元节”。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节日好像都是为了消费,那么消费还能消费多久?节日都价值也在被消费吗?比如今天,中元节!混乱的生活没有仪式感,有时候还挺希望自己,一个个体融在一个集体里,成为仪式的一部分,什么都不想,按照仪式流程去完成仪式,里面会有很多自己的小感受,成为这个“整体”的局部回忆,这些回忆会影响下一次,甚至影响未来,但现在有了仪式感又显得做作。
馆长如今身在南方,年景不好,节日祈福就更应该了,也不是信不信的问题,是一种愿望,一个寄托,我们一直聊死亡,那谁说清楚了吗?既然都是人创造出来的,神啊,鬼啊,这个想象可能真的可以解决问题,也许就是你现在困扰的问题,比如孩子,老人,一个未来一个过去,我们身在“中间”的中年人要怎么“面对”,无法给孩子解释,不能让老人接受,在没有仪式感的城市生活里茫然无措。这很微妙,馆长觉得人要有那么几个瞬间“肃然起敬”,还有印象深刻的记忆,这些经历会在你最艰难的时刻给予很大的帮助,馆长小时候会看热闹,葬礼的队伍很长很长,村里人沾亲带故都会参加,孩子们就旁边跑,打闹,和所有“节日”一样,孩子都是旁观,但也是最大“收益”者。至今很多场景还记得,而且还有些“美好”。
馆长现在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本地人多,老人多,民俗还有很多保留,现在楼对面还高高挂着花圈,有人去世还会吹拉弹唱。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孩子会很自然地看到这些,这就是耳濡目染的“死亡教育”。近几天节日气氛还挺浓的,楼道里会有烟味,燃烧的各种东西,加上一些炒菜的味道,有时候还挺好闻,节日不应成为符号,中元节,作为死亡博物馆馆长,馆长觉得应该说点什么,因为做不什么。
现在的节日大部分都是符号,或者标签,甚至只是口号,所以节日越来越没意思,人们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也越来越隐,人们也感受不到那种期盼已久的“共荣”欢快,群体的,或者情境的安全感之中的狂欢。馆长农村长大,节日是稀缺的,那个气氛有一种吸引力,很多节日都记得,而且是美好记忆。但现在的节日,几乎所有的节日都变成同质化,而且没有给孩子“机会”,比如这个中元节,馆长完全没有感觉,因为原来也不怎么过,主要没什么气氛。这两年因为接触相关安宁疗护的医生朋友,也写公众号,对死亡关注的多了,但这个节日不应该聊死亡。从传统文化到现在“先进”死亡文化中其实死亡都不应该是“符号”很多行为,节日,论坛几乎没有“真心”。节日应该“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是一种气氛,也是情境,我们应该面对面,或者结伴,一起去经历一段时空,那是生命应该过的“节日”。

节日到底是为了什么?
节日有时是个借口,是一面镜子,是一次喘息的机会……

《看不见的镜子》(Mirrors of the Unseen),影像,2019年



以下是对中元节的一些网络资料:不一定对,仅供参考,如有启发欢迎交流,可私信联系馆长。‍‍‍‍‍‍‍‍‍
馆长也没过过中元节,还没机会,又身在异乡。但在生命教育,安宁疗护的活动中中元节是个“机会”。就搜了一下资料,文字描述差不多,图片资料很少,习俗的也不多,视频的就更少。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或七月半,是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汉族和部分其他东亚文化圈。根据农历,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在七月十四日)举行。
中元节的起源
中元节的起源涉及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的多重影响:
  1. 道教:在道教传统中,中元节是地官赦罪的日子。道教将一年分为三个重要的节日,称为“三元节”:上元节(正月十五日)、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和下元节(十月十五日)。中元节是地官大帝的诞辰,这一天,地官赦免亡魂的罪孽。

  2. 佛教:中元节也与佛教的盂兰盆节有关。据佛教经典《盂兰盆经》记载,目连尊者为了救度其母亲脱离饿鬼道之苦,听从佛陀的教诲,在七月十五日供养僧众,最终其母得以超脱。这个故事形成了盂兰盆节的传统,即在这一天祭奠祖先、供养僧侣,以超度亡魂。

  3. 民间信仰:在民间,中元节被认为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即地狱之门在这一天开启,亡魂可以返回人间。因此,民间会举行祭祀活动,焚烧纸钱、供奉食物,祈求先祖在阴间过得安乐,同时避免亡魂作祟。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包括:
  • 祭祖:人们会在家中或祖坟前供奉食物、焚烧纸钱和香烛,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 放河灯: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制作河灯,放入河流或湖泊中,照亮亡魂回归的路。

  • 施舍贫苦:在中元节,人们还会施舍穷人,布施食物或钱财,以积德行善。

中元节不仅仅是一个祭祀节日,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死的理解、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冥界的敬畏。在现代社会,中元节的许多习俗依然存在,尤其在农村地区和传统家庭中依然盛行。
中元节在民间有许多有趣且充满神秘色彩的习俗,每个地区的风俗略有不同,其中一些特别有意思的习俗包括:
1. 放河灯
放河灯是中元节最富有浪漫和神秘色彩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河边或湖边点燃灯笼(通常是用纸做的荷花灯),然后将它们放入水中,任其顺流而下。据说这些河灯可以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也有引导他们不迷失在阴阳两界之间的象征意义。河灯在夜晚的河流中漂浮,点点灯火映照在水面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2. 烧纸钱和纸扎品
中元节时,烧纸钱是最常见的祭祀活动之一。人们相信焚烧纸钱可以将财富和生活用品送到亡者的手中,帮助他们在阴间生活得更好。除了纸钱,许多人还会烧纸扎的房子、汽车、衣物等,甚至现代还会有纸扎的手机、电视等用品。这些纸扎品往往精美细致,表达了后人对亡者的深情厚谊和希望他们在另一世界生活富足的愿望。
3. 跳钟馗
在一些地方,中元节期间会举行“跳钟馗”的仪式。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捉鬼驱邪之神,形象威猛。在跳钟馗的表演中,装扮成钟馗的人会拿着大刀或拐杖,表演驱鬼的动作,寓意赶走恶鬼,保佑平安。这种表演充满了戏剧性,常常吸引众多村民观看。
4. 施孤
“施孤”是指在中元节期间施舍给“孤魂野鬼”食物和钱财。孤魂野鬼通常是指那些没有后代祭祀的亡灵,因此人们会在街头设立祭坛,摆上各式各样的食物供奉。这种习俗不仅是对无主孤魂的安慰,也是对社区中无依无靠之人的一种关怀。
5. 抢孤
在台湾地区和部分华人社区,有“抢孤”的习俗。这是一种竞技性质的活动,人们会搭建高高的木架,架上悬挂着各种祭品(如猪肉、糕点等)。勇士们比赛攀爬木架,争夺祭品。抢孤不仅是一种娱乐,也象征着对逝者的祭奠和对生者的祝福。
6. 唱大戏
在中元节期间,许多地方会搭台唱大戏,特别是在农村或城镇的庙宇前。这些戏剧通常是为“好兄弟”(即亡灵)准备的,戏台前会留出空位给他们观赏。戏台的灯光和热闹的场景既是对逝者的敬意,也为活着的人们带来一份欢乐和文化的享受。
7. 烧包袱
烧包袱是另一种有趣的习俗,主要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在中元节,人们会准备“包袱”——用纸制作的小包裹,里面装有纸钱、纸衣服等。然后,在家门口或十字路口焚烧这些包袱,送给那些无依无靠的孤魂野鬼,以祈求他们不要骚扰活人家庭。包袱中还常常写有死者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以示专门献给某个亡灵。
8. 放焰口
放焰口是佛教影响下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在寺庙举行。僧侣会设坛诵经,通过放焰口(即分发食物、纸钱)来超度饿鬼道中的亡魂。放焰口仪式通常伴随着诵经、念佛,并在最后用火焚烧纸钱、纸房子等祭品。这一习俗既有宗教的庄严感,又带有一定的戏剧性。
9. 做“鬼仔饼”
在广东、香港等地,有制作和吃“鬼仔饼”的习俗。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小饼,形状有点像小孩子,寓意为祭祀小鬼。鬼仔饼既是供品,也是一种特色小吃,象征着驱邪避凶,保护家人平安。
10. 搭棚“做大士”
在香港和澳门,中元节期间会有“搭棚”庆祝的习俗,称为“做大士”或“做盂兰”。这个临时搭建的棚子用于表演粤剧、祭祀神灵和亡魂。戏棚内常常上演与中元节主题相关的传统戏剧,如《目连救母》等。这种习俗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是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部分。
11. “封门”
在一些地方,中元节晚上家家户户会提早关门闭户,称为“封门”。据说这是因为鬼门大开,夜间阴气重,容易招惹鬼魂。封门的习俗表面上是出于敬畏亡灵,实际上也反映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恐惧。
这些习俗不仅是对亡灵的尊重和纪念,也展现了中元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在现代城市里,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有所简化和适应城市环境的变化,保留了文化和宗教的核心,同时与城市生活节奏相协调。以下是一些现代城市中常见的中元节活动方式:
1. 家庭祭祖
虽然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现代化,但家庭祭祖仍然是中元节的重要活动。很多家庭会在家中设立简易的祭坛,摆放祖先的牌位或照片,供奉水果、食物和香烛。祭拜仪式一般简单但庄重,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烧香、磕头,焚烧少量的纸钱,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
2. 社区集体祭祀
在城市中,个别家庭可能无法在家中焚烧纸钱,因此许多社区或小区会组织集体祭祀活动。在特定的场所,如小区空地或寺庙前,搭建临时祭坛,供居民共同参与。这样不仅能保持传统,还能减少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这些活动往往由社区或宗教组织主导,简单而有序。
3. 放河灯活动
在一些有河流或湖泊的城市公园,仍然可以见到放河灯的活动。虽然规模较小,但充满仪式感。参加者会在纸灯上写下对已故亲人的思念或祝愿,并将灯放入水中。这种活动通常由民间团体或宗教组织策划,并会有一定的环保措施,确保活动结束后清理河面,避免污染。
4. 寺庙祈福
很多城市的寺庙在中元节期间会举办大型的祈福法会,吸引大量信众前来参加。人们会在寺庙中点香、烧纸钱,参加祈福仪式,希望通过诵经和布施,为已故亲人和无依无靠的亡魂祈求安宁。有的寺庙还会举办盂兰盆会,供奉食物、举办法事,以超度亡灵。
5. 网络祭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祭祀成为现代都市中一种新兴的方式。很多平台提供在线祭祀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祭台,献上香烛、花束,甚至可以“烧”虚拟的纸钱。这种方式虽然没有传统祭祀的现场感,但方便快捷,且不受空间限制,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6. 文化活动
中元节期间,城市中的一些文化中心或博物馆可能会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介绍中元节的历史和习俗。社区、学校等也会组织相关的民俗表演、手工制作(如制作纸灯笼),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
7. 环保祭祀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许多城市提倡“环保祭祀”。例如,使用环保纸钱或电子祭祀,避免大量焚烧纸钱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还会设置固定的焚烧纸钱区域或设施,集中管理,减少安全隐患和污染问题。
8. 慈善活动
在中元节期间,有些城市会组织慈善活动,如捐赠食物、衣物或金钱给需要帮助的群体。这种现代化的“施孤”不仅传承了中元节行善积德的精神,也符合现代城市的公益理念。
在现代城市中,中元节的形式虽然简化和变化,但其核心精神——对祖先的敬仰、对亡灵的超度和对生者的祝福——依然得以保留和传承。

死亡博物馆
每个人都有一座死亡博物馆,只是恰巧我的现在开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