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结核病了解多少?
肺结核现在还很严重吗?传染严重吗?
你听过奇葩的英国贵族痴迷肺结核的病态美吗?
为什么我们到今天还是不能“整体”处理问题?
馆长粗劣地思考了一下这个病的荒谬历史。
图片来源:结核病历史博物馆
时至今日,虽然我们都知道肺结核已经没那么可怕了,无论是用药,传染程度,经验都证明了这个病已经“老去”,但一些老规定还“年轻”,那么这个病到底经历了什么呢?馆长不甚了解最真实的专业知识,只是从个人经历和朋友的诉说,想聊一聊这个“病”,全当闲谈……瞎聊……不欢迎指正……欢迎闲谈!
关于肺结核的记忆:一路的鲜血。
今天的这个话题是馆长自己都想到的,会聊到结核病,因为前两天和朋友聊天想到写个这么话题,还是随意聊吧,发现结合这么多年的历史,至今还存在很多“无知”的问题。因为这是“病态”人性。但让馆长惊奇的是我们居然还有结核病历史博物馆,原来从来没听过,原来结核病在人类历史上真的很重要。
馆长对肺结核印象深刻经历是读高中时。记得是个春天里的一个上午,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快高考了,正在上课,整个学校原本静悄悄的,只有老师孤独的讲课声,馆长当时应该是迷迷糊糊的状态,馆长学习方面有些“晚熟”,上课迷糊时常态,因为也不会,这个话题后面再聊,关于“学习的死亡”。以馆长的视角,这看似凝固的时空,教室外突然骚乱起来,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面面相窥,窃窃私语,大家更加焦急地等待下课。
终于下课了,本来同学们都会冲出教室去食堂吃饭,这次是一看究竟。走廊中开始骚乱,隔壁班级却很安静,当馆长随着人流走在走廊里时,看到是地面的血迹,滴滴答答的从隔壁班级延伸出来,顺着血迹一直从教室到楼梯,看得出来行走的速度很快,但血量没有渐渐变小,从四楼一直到一楼。一楼血迹还变大了,也更多,还有停顿,像是从楼上下来一直在控制,到了一楼控制不住了,像是一口吐出来的血迹,还有慌乱的脚印,把血迹踩得到处都是,然后继续滴滴答答地并一直延伸到学校门口,甚至更远,就看不到了,现在想起来有些恐怖啊。这是很大量的血啊,大家都在议论。后来得知是隔壁班级一位同学因为肺结核,在上课时突然吐血,抑制不住被老师和同学送到医院,我们高中旁边就是医院,就走着下去的,没有叫救护车。听说这位同学在医院几天后去世了,他本来是学习很好的,是个好苗子,能考个好大学,馆长对他也有印象,个子不高,瘦小清秀,脸色苍白,他还有个女朋友,在同一个班级,女朋友检查没有感染肺结核。
望而生畏的“传染病”让一家人陷入困境
另一个是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母亲摔倒腿部骨折,送去医院发现有肺结核,腿也不给治就要求立刻离开医院,去治肺结核,当时已经下午5点多,转院也要七八个小时,连夜转院,老人年纪大,腿还断了,这是不可能的事。但这些条件医院都不考虑,就是要求尽快离开。转院以后就开始治肺结核,只能专项治疗,至今已经过去一个多月,腿都长上了,未来要治腿就要从新再来一次。到今天又过去一个多月了,听说病情更严重……
肺结核的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老人伴随着其他的病症,心衰,肾衰,营养不良,行动也不方便,几乎所有的病都来了。现在看来只因为摔了一跤,如果没有这一次摔跤,好像一切都很“正常”。
现在只能是用药治肺结核,其他的病没有医院接收,这是规定,一看有肺结核就什么都不要治了,只治肺结核。治好了肺结核再来治其他的病。后来朋友接母亲回到家中,因为治疗肺结核只是吃药,朋友和家人觉得还不如回到家中,医院的环境很“恶劣”,也许那是给肺结核这种有传染性疾病的“特殊待遇”。回到家中连护工也找不到,因为一听肺结核大家就谈核色变了。看得出来从医院到普通人人们还是怕肺结核,怕传染,怕自己也成那个被“嫌弃”的人。
现在一家子所有精力都放在照顾病人上了,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刚刚经历的那三年好像没改变什么,如果再来,应该还是一样,因为……所以……这些问题留下来的只有无奈,无力。
馆长觉得还是很感慨,时至今日,从教育到医疗,两个重要的社会机构都做不到“整体”性,也做不到“人”性。当然每个人和每个群体会有很多说词,也有很多难言之隐,还有就是“没办法”要不你行你上?作为 这么大人了还不懂这些吗?…… 诸如此类的一些成年人的“成熟话语”,意思就是:你就认了吧,而且这算什么事儿呢?大家都这么过来的,你为什么特殊?为什么……,馆长听过各种各样这样的劝诫,也深感无力,真的没什么能力“改变”,所以只能聊聊,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所启发,或者……。
聊这些不是在埋怨谁,是分享自己的感受,埋怨也只能埋怨自己,就像讲笑话一样,埋汰自己或者朋友,亲人最安全了。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经历这些怎么办?我们的后代还要经历这些怎么办?馆长觉得应该深入聊一下这个话题,朋友还说了一些关于肺结核的奇葩历史,很有有意思也很讽刺,找了一些资料,肺结核的历史,英国贵族的病态审美啊!包括肺结核对文化艺术的影响,这么一个点背后其实是可以窥探整个人类的历史,所以“整体”的人类一定是牵一发动全身的。
先看两位著名的肺结核病人:
关于肺结核的“美”是怜爱?也是深渊的吸引?
肺结核美的代表林黛玉这种“美”有目共睹,时至今日看到这最美的林黛玉(陈晓旭饰)还会怜爱,同情,痛心疾首。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 图片来自网络)
吸入患者痰液制成的鼻烟:
有些人相信,吸入结核病患者的痰液能够传染疾病。于是,他们会将患者的痰液制成鼻烟,认为这样可以快速感染肺结核,从而获得病态的美感。
使用患者的手帕:
贵族们会故意接触结核病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如手帕、枕头等,希望通过接触这些物品感染肺结核。
他们认为,使用这些带有患者体液的物品能够增加自己感染的机会,从而展现出疾病带来的美丽苍白。
模仿结核病患者的生活方式:
一些贵族会模仿结核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如减少食物摄入、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缺乏运动等,以试图让自己变得虚弱和苍白。
他们会故意保持虚弱状态,甚至减少对阳光的接触,以保持苍白的肤色。
参加“病态美”聚会:
贵族阶层中还会举办一些聚会,专门讨论和展示病态美学。在这些聚会中,人们会交流如何让自己看起来像结核病患者,并分享各种“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常常描绘患有肺结核的女主角,她们被刻画得美丽而脆弱,令人怜爱。这种病态美学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中被广泛接受和推崇。
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患结核病的角色,比如《茶花女》的玛格丽特、《红与黑》的玛蒂尔德、《小妇人》的贝丝等。这些角色往往被描绘得极具魅力,尽管她们身患重病。
著名诗人如乔治·戈登·拜伦和约翰·济慈也曾受到肺结核的影响。济慈本人因结核病去世,他的病情和死亡被诗意化,增加了他的作品的浪漫色彩。
贵族的生活方式:
当时的贵族常常生活在空气不流通的大宅中,缺乏阳光和新鲜空气,这为肺结核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足,贵族们并不理解肺结核的传染性,反而将之视为一种“高贵”的疾病,认为患上这种病有一种特别的优雅和浪漫。
疗养地的兴起:
为了治疗肺结核,许多贵族前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疗养地。这些疗养地,如瑞士的达沃斯,成为了富人和艺术家的聚集地。
在疗养地,人们常常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和晒太阳,这些活动对病情确有帮助,但更多的是一种社交和休闲方式。
医学发展的推动:
尽管肺结核被浪漫化,但这种疾病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促使医学界加速研究和寻找治疗方法。
1882年,罗伯特·科赫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为肺结核的科学研究和治疗打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