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入!关于时间 爱 死亡的同一种不存在遐想| 死亡只是“我”和我发生关系的纯粹时间,是一种参照。

文摘   2024-07-28 20:24   辽宁  

时间不存在的确很难“懂”,但是有时候会感受得到,就像你能感受到时间的存在一样。提示“慎入”是这篇文章可能不好“懂”,因为馆长自己也“懂”,只是能感受到,然后把这些感受说出来,也可能给您造成更多困惑,也可能有所启发,固做了提示。



时间 爱 死亡

爱和死亡也有同样的特性,因为“时间”,“爱”,“死亡”几乎就是一个东西。它们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想象”。这也是艺术的主要元素,因为这三个主要元素纠缠,排列组合,或者以不可知的方式融合或者对抗在一起就是感情,感情是艺术的根源也是艺术的坟墓。之前有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可能不是婚姻吧,应该是时间,时间是爱情的坟墓,也是人的坟墓,为了这个坟墓我们要用感情来“消耗”自己,在消耗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附加品——爱。而爱的终极形态是死亡,死亡是文明的主要来源,也是爱的来源,又在不断地滋养艺术,那么您现在知道“时间"是什么了吧?

Jane Graverol, L’Esprit saint [The Holy Spirit], 1965.©pc.soup.io
“爱”,“死亡”是“我”和我发生关系的纯粹时间。
首先我们要在特定的环境和心情,也就是“情境”之中才会思考这个问题,“我”很少露面,我知道这一点,可能一些人一生都见不到“我”,也有人用一生寻找我,我很难定义,又抓不到,像爱,像艺术,像时间,也像死亡。我们只能用比喻来形容它,只能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到达。
这么一想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对于我来讲都是参照。
也可以理解为虚拟世界,或者梦幻泡影,因为没有一件东西是可以“保存”的。而且这个“保存”对于人有限的生命好像“很短暂”,虽然我们不能体验永恒,但可以模拟一种永恒的状态,让间断的人来组合在一起来体验“永恒”。‍‍
Meret Oppenheim. Object, 1936. Fur-covered cup,saucer, and spoon, cup 4-3/8 inches in diameter; saucer 9-3/8 inches indiameter; spoon 8 inches long, overall height 2-7/8" (The Museum of ModernArt)©khanacademy
我们用什么来参照自己?
记忆是绝望的,未来是希望的,那么现在?我们好像正在“中间”!此时此刻…… 你可能既绝望又充满希望,也叫”百感交集“。也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正常”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人”!
各种信息在提示我们人是什么,什么是人,我们每个个体也会不断地寻找参照,来确立“自己”作为人的状态。当然这需要大量的信息,首先是时间,我们一生获取的信息,存储的记忆,身体的疤痕和病痛痕迹,老化过程让我成为“我”,好像是一个个体,但好像不是这么简单,因为很多个体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就像你身上的一根毫毛,有就有,没有也无所谓,现在知道孙悟空为什么要用毫毛做分身了吧?但没有这根毫毛我还是“我”吗?其实是你意识到这根毫毛和自己的关系的时候,“我”出现了。
如果毫毛再你身上思考它自己人生呢?
馆长也认可时间不存在的理论,时间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参照”。
只是长时间地在时间中(你看我们时刻都在说时间,而且很多词都和时间有关,我们好像真的生活在“时间”里),时间就成为一种人类共同的语言,和死亡一样,是无论什么人都懂的语言,但时间更像货币,更容易让人相信,付出,收获,因为我们很早就量化了“时间”,但您在细琢磨,好像不太对呢!钟表肯定不是时间,自然万物的变化不是时间,生老病死也不是时间,我们只是相信了一种“语言”。人们也更愿意相信,就像很多人相信,宁愿相信死亡之后的自己是什么,什么状态,还有另一个世界等着自己。或者相信灵魂,相信地狱和天堂……。
世间万物万事都在尽量留下痕迹来证明“存在”,和时间一样,“存在”这个词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无法证明存在的真实存在状态,用任何办法证明都只是“比喻”。
Gerard Mas works
 如果时间不存在,所以爱和死亡也不存在!
就像克里希那穆提出来“爱”是目前让人可以感受到存在的唯一状态,因为“人,自己,我”,都是不存在,必须在关系里才能有人,有自己,有我的存在,如果只是一个人,这一切都没有必要存在,而整个人类又是一个巨大的“整体”。整个人类是没有“我”的概念的,也可能没有你,没有他,没有她,没有它。这个整体的人类,没有性别,没有情感,没有差别,没有爱,什么都没有,却又存在着?
如果你相信时间是心理的,是不存在的,就应该相信人类是“整体”的,只是我们这些“细胞”之间在搞一些“关系”,才会有这样的世界。我们的身体,宇宙,都在提示我们。一个身体,尤其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看上去极其不和谐的“人”的身体,又各种组织器官,细胞,病毒,然后不同的组织之间会有不自知的“争斗”,病毒会入侵,免疫系统会对抗,癌症,抑郁,自闭,各种心理疾病,会把人踢给“死亡”,一种“终结”的形式。
但如果人类是整体,死亡就变得毫无意义。首先不自知,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是死亡,不是可怕的,但组成人,有了之前说的一切,时间,情感,记忆,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在人的维度甚至无解!一种永恒的困扰。
虽然永恒也是不存在的。
“永恒”也是在那一刻人的心理感受,比如:感受到了永恒的“爱”。“我想我可以一直这么爱她,直到永远”这显然是谎话,但那一刻我们都相信永恒的存在。另一个“永恒”就是死亡。和爱是反的,我们并不希望它存在,但却一直在死,一直未知,一直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这样一直以来,死亡史人类最“永恒”的存在。而且没有死亡好像永恒也没必要存在了!
那么如果死亡和爱是一种呢?只是爱需要在关系里,即便不是在同时空,也可以感受到的“永恒”,那么死亡的关系就是“我”和我之间的关系和“爱”的时刻。比如馆长此时此刻正在和“我”发生这个关系。“我”是那个纯粹的“人”或者说是整体人的意识,是那个真正的“人”。而我是这个人在这一段时间中“培养”出来的一个“像”。死亡有时候也是“我”和我关系的奇点,有点像做爱,彼此融为一体又在“对抗”彼此。在“美”与“丑”之间,在文明与野蛮之间,在你我之间,在自知与不知自之间。几乎所有的感受都在这短短的时间中“博弈”。
个体的人感知能力的“纠缠”,这就是DNA的形状啊,而且DNA是很脆弱的,DNA在生命体之间很稳定,一旦脱离这个宿主,很难保存。是不是很有意思?像爱一样。
以上文字是馆长近段时间的一点思考,关于禅,关于生命,时间,艺术,死亡和人的一切,也有对朋友的一些回应,主体部分几乎是一口气写完的,还挺爽的,坐在老家炕上,感受这善变的夏天,黏腻,潮湿,夹杂一丝凉意,能在脑子里“偷偷”想点“无用”的东西,感觉挺好。
看了克里希那穆的一段视频“时间之外的爱(love is without time)“觉得可以联系起来思考一阵,就写下这些文字,没有解决什么问题,但可能引发一些思考,追问,或者反对意见,都是有能量的,能量需要流通。感谢您的阅读!没怎么读过克里希那穆的书,后面也要读一下,的确挺了他的话会平静,在平静中会用思绪涌动,很美妙的感受!感谢克里希那穆!‍‍‍‍

死亡博物馆
每个人都有一座死亡博物馆,只是恰巧我的现在开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