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死亡,生命的意义|记忆就是雕刻DNA|究竟是生命决定了记忆,还是记忆成就了生命?|唯一性记忆永恒和人类生命短暂的致命武器

文摘   2024-11-18 22:22   浙江  
(本文关于记忆的形成,和人类与记忆的生命关系,人生意义,死亡与记忆等思考,研究员为死亡博物馆馆长:文森馆长。)
(文中图片(fredericfontenoy)也是一种记忆的感觉)

fredericfontenoy-photography

记忆对于人类有多重要每个人都知道,都清楚,因为我们的记忆在无时无刻地告诉我们,时间,空间,感知,情感,生命的一切,人类的文明,历史,啊!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类记忆不同形式。那么这个记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又在什么情况下会“消失”,馆长因为雕刻时光爱上塔可夫斯基,也因为雕刻DNA,把自己的记忆“浪漫”化。今天就宽泛地聊聊记忆,死亡,生命的意义。

所有生命的唯一性让我们可以”多样性“。生存在这个”整体“的星球上,彼此敌对仇视又相亲相爱,相爱相杀是生命的常态。

记忆是唯一的,DNA也是,死亡也是。


2024年3月《自然》期刊发表研究文章让记忆有了可信的“依据”。记忆是在雕刻DNA!

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Jelena Radulovic等人的研究确实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记忆的形成和巩固竟然与DNA的损伤和修复息息相关。这项研究挑战了我们对学习和记忆过程的传统认知,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1. 记忆与DNA双链断裂的关系

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大脑神经元会经历强烈的电活动。这种高强度的神经活动会导致DNA双链的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 DSBs)。

以往认为,DNA双链断裂主要与衰老、癌症或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病理状态相关,但这项研究表明,在健康的脑细胞中,这种损伤实际上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2. DNA损伤触发记忆巩固机制

当DNA损伤发生时,神经元内会激活一系列特定的信号通路,其作用是修复受损的DNA。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不仅修复DNA,还与记忆的形成和巩固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神经元会通过启动DNA修复基因,如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TM) 基因,促进与记忆相关的基因表达。这种修复过程被认为是大脑塑造长时记忆的一部分。

3. 记忆形成的“双刃剑”

这种现象被认为是记忆形成的“双刃剑”:一方面,DNA损伤是促进记忆巩固的必要过程;另一方面,如果修复过程受阻或效率低下,则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增加。

研究还表明,过度的DNA损伤累积可能会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尤其是在衰老或疾病状态下,这可能是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机制之一。

4. 研究的哲学意义

这个发现从哲学角度来看,反映了记忆本质上的脆弱性与抗争性。记忆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存储过程,而是神经系统在动态平衡中维护的信息存储状态。大脑为了巩固记忆,实际上是在冒着“破坏自己”的风险。

这让我们反思,记忆不仅是个体经验的累积,也是一个“在不断自我修复中前行”的动态过程。人类大脑为了保留记忆,甚至会牺牲部分细胞的“完整性”。

fredericfontenoy-photography

5. 未来研究的潜力

该发现为未来探索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研究如何增强DNA修复的能力,或许可以开发出延缓记忆衰退的新型疗法。

这项研究颠覆了我们对大脑记忆形成机制的认知,同时也揭示了记忆本身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在记忆形成的过程中,DNA损伤和修复的交织,展示了大脑在适应和保存信息时所面临的生物学挑战。

用什么记住你!?用什么记住自己?原来和DNA有关。


馆长想记下那些长久的记忆信息是怎样的过程,那些留存在断裂的DNA截面上的信息又被修复后保存下来。没有断裂的DNA继续维持这副身体的生长,而“死去”的DNA成了一段信息。

人希望自己的名字被记住,被遗忘,是因为死亡吗?

“死亡”能让人记忆深刻吗?

fredericfontenoy-photography

记忆作为自我的基石 ,长期记忆在大脑中的生物学博弈。

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是一种可以持续多年甚至终身的信息存储形式,它需要通过大脑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以及基因表达来维持。

Jelena Radulovic等人的研究表明,记忆的形成依赖于DNA双链的损伤和修复。这一过程意味着,神经元需要经历短暂的“破坏”(DNA损伤)才能“成长”(记忆巩固)。换句话说,记忆的存储与重塑本身是一种对抗时间流逝的生物学博弈。

长期记忆不仅仅是信息的存储,更是我们身份认同的基础。长期记忆是我们自我身份的一部分,是我们认知“我是谁”的主要来源。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自己,是因为我们记得过去的经历、关系和情感。人通过回忆经历、知识和情感体验来塑造自己的身份。而这种身份认知不仅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也影响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这些记忆构成了我们的“心理时间线”,使我们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定位自己。

记忆是生命历程的编年史:长期记忆帮助我们记录和理解生命的轨迹,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教训并影响未来的选择。它让人类得以从经验中学习,使生命具备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记忆,个体的生命会变得散乱而不完整。

从进化角度看,记忆具有适应性。它让人类能更好地记住威胁、食物来源和社会关系等对生存至关重要的信息。大脑在记忆巩固过程中所冒的“风险”(如DNA损伤),可以理解为对生命保护的权衡,是为适应性存活的“生物性投资”。

记忆的损失(如在阿尔茨海默症中)往往被视为自我的逐渐消逝。随着记忆的消退,个体逐渐失去自我感,这种“存在的消亡”预示着一种生命的终结,即便生理上仍然存活。

fredericfontenoy-photography

DNA损伤修复与记忆形成的“代价”

研究表明,在记忆形成的过程中,神经元内的DNA双链会断裂,而这种断裂是必要的。它触发了一系列的修复机制,使得神经元能够重新调整其基因表达,从而实现记忆的巩固。

这一过程展示了一种生物学上的“有意损伤”:大脑为了存储信息和建立长期记忆,不得不冒着自我损伤的风险。这种机制反映出记忆形成是生命体在有限资源下的权衡,是对自身完整性的“有意牺牲”。

记忆、死亡与自我的意义

记忆作为抵抗死亡的方式:死亡在个体层面意味着生理上的消亡,而记忆却可以让我们“存活”于他人心中。个人的长期记忆虽终结于个体的死亡,但在社会和人际层面,记忆可以延续——在他人、家族或历史的叙述中,人们得以“长存”。

记忆的脆弱性暗示生命的短暂:大脑在记忆过程中不断发生的DNA损伤和修复,揭示了记忆储存的“不稳定性”。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不可磨灭,而是随时间逐渐流逝,受到衰老、疾病和环境的影响。这种脆弱性映射了生命的易逝性,提醒我们死亡并非一个突然的节点,而是一个逐步遗忘和消退的过程。

死亡对记忆的清零:在生命的终点,记忆在个体层面消散,这在生物学上可以理解为大脑功能的停止。哲学上,记忆的“消亡”与人的存在消亡是同步的。死亡似乎是对个人经验和记忆的“最终删除”,但正因如此,我们也倾向于在有限的生命里记录和创造有意义的记忆。

从某种角度看,记忆的积累与维护可以视作人类抗拒死亡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记忆延续个体的存在感,即使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一种持续的自我认同。

然而,记忆也是“不可避免地脆弱”的。随着衰老,DNA修复机制的效率降低,长期记忆开始衰退。这暗示了我们对抗死亡的努力本身带有终极的徒劳性:即便记忆能够暂时抵抗遗忘的侵蚀,最终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消逝。

长期记忆与生命的“永恒”

记忆的持久性为人类赋予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通过记忆,人类可以超越有限的生物学寿命,留下文化、智慧和情感的传承。即使个体终将逝去,其记忆却可以在他人身上延续。

尽管个体记忆会随死亡而消失,人类通过文化、语言、艺术等形式,将记忆传承给后代。这种传承使得个体的记忆超越了生物学上的寿命,实现了一种更为深远的“永恒”。

因此,记忆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延续,也是人类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正如许多哲学家所言,人类通过记忆的传递和共享,实现了某种集体不朽。

fredericfontenoy-photography

记忆的形成与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这让人想到记忆的哲学悖论:自我保存与自我损耗。为了保存过去的经验,大脑不得不承受自身的损耗。记忆的延续与大脑的衰老之间存在微妙的平衡。

究竟是生命决定了记忆,还是记忆成就了生命?

自我保存确是自我损耗,“死亡”的过程,痛苦,快乐,生命的所有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情感,关系,让人“浪漫”地体验生命。是悖论也是矛盾纠缠的生命哲学。

记忆巩固的损伤和修复机制的象征意义:在大脑中,DNA的损伤和修复代表了记忆形成过程中的风险,这也象征了人生经历的不可避免的“创伤”和“治愈”过程。生命并不是一条线性而顺畅的旅程,而是通过克服挑战和恢复平衡来前进,正如记忆形成过程中不断修复损伤的神经元。

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命的代价”——为了赋予生命意义,我们不断积累记忆,而这种积累本身却在消耗我们的生物活力。这种悖论揭示了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张力:我们对意义的追求与我们肉体的脆弱性相互交织。

记忆带来存在的意义:长期记忆不仅仅是大脑生物机制的结果,更是生命赋予意义的工具。人类通过记忆与过去对话,理解现在,并投射未来。这种赋予意义的能力让我们在面对死亡时并非完全虚无,而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和体验深刻的存在感。

fredericfontenoy-photography

死亡作为记忆的终结,还是重生?

在某些哲学和宗教传统中,死亡被视为一种“解脱”或“重生”。如果我们把记忆视为一种负担,那么死亡或许是一种释放记忆重负的解脱。

在这种视角下,记忆的丧失并非完全的负面状态,而是个体超越肉体局限的一种方式。这也引发了对灵魂是否独立于记忆的深刻思考:如果灵魂存在于肉体之外,那么死亡后的存在是否需要记忆?

长期记忆与人类生命、死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我们对存在意义的深层追问。记忆既是我们对抗时间和遗忘的工具,又是对我们脆弱性的一种提醒。或许正是因为记忆的不完美和有限性,人类才更渴望通过记忆赋予生命以意义。这种对记忆的追求,使得我们在面对死亡时,既恐惧,又希望找到一种超越的方式。

fredericfontenoy-photography

记忆的延续与集体记忆的意义

集体记忆的“永生”:虽然个体记忆随死亡而消逝,但集体记忆可以在人类社会中延续。家庭、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中,我们会被他人的记忆和故事所铭记,而这些故事在不断的讲述和修饰中得以延续。

个人记忆对群体记忆的贡献:每个个体的长期记忆都可能影响集体记忆,哪怕只是微小的部分。人们的生命经验和故事为人类的整体记忆增加了独特的色彩,即便个体消亡,记忆的痕迹可以在群体中保留,或以文化、历史和文学的方式传承。

记忆和永恒:在有限中体验永恒

哲学上的“永恒”:记忆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感知到一种“永恒”的体验,特别是那些深刻的记忆或情感能让我们在思维中超越时间和空间。即便我们知道生命有限,记忆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某些片段是不可替代的,是我们存在的独特印记。

生命中与永恒对话:从这种角度看,长期记忆让我们以有限之身去感受永恒的“片段”,每一个记忆都像是生命的印记,映射出我们的存在。也许正是在记忆中,我们能找到超越死亡的片刻永恒——一种对生命的见证和铭记。

在记忆的生物和哲学意义上,记忆是我们在有限的时间中创造和体验意义的方式,而这一过程,也让我们在面对死亡和遗忘时依然感到生命的充盈与深刻。

fredericfontenoy-photography

生命的短暂与记忆的永恒

记忆成为了生命与死亡之间的桥梁。或者唯一的“意义”来源。没有记忆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才会那么努力地去感受,去体验,去爱,去恨!让自己的生命里存在更多的记忆点。记忆它不仅定义了我们是谁,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在这一意义上,记忆是人类对抗时间和死亡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反之一样,消除的记忆疾病也是人类的致命“武器”。

fredericfontenoy-photography



关于记忆的作品太多了,有哪个作品不是靠记忆完成的呢?馆长一时不知道怎么推荐,先随便推荐一下,首先是馆长喜欢的电影《记忆》是阿彼察邦的新片。


关于记忆的电影很多《盗梦空间》《回忆》电影就是人类的记忆啊,之后会单独再写文章来分享关于记忆的电影,文学作品,音乐,绘画……

书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追忆似水年华》还有《百年孤独》其实馆长都没读完。《百年孤独》好像读完了,又忘记了……




死亡博物馆
每个人都有一座死亡博物馆,只是恰巧我的现在开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