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死亡博物馆里无法收藏死亡。
文摘
2024-07-09 22:23
浙江
文森馆长手机随拍,没有任何关系,纯装饰。
答:到今天停更了一个月,馆长没觉得轻松,也没觉得不轻松,就想没发生什么一样。发生了很多事,但日记里不能写,也不需要写,之前朋友说我这日更像写日记,是啊,有一些的确是日记,只是比较隐晦,是比喻,说出了一些本不会和任何说的话,却和任何人都说了,当然“说了也白说,白说也得说,白说谁不说!”只是宋老师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艺术的真谛!坚持了两年多的日更至今也没什么成就感,毕竟刮子要日更写诗十年呢?想来他挺棒的,本来他也是我敬佩的“狠人儿”,所以也想着每天写诗,日更的第一篇就是这么计划,但馆长没有想着写十年,就是顺着写到现在,没能保证那么纯粹,不是每天都有诗意陪伴,不欺骗自己,或者欺骗自己,都我所谓,有很认真的,有即兴的,有很激动,有怠慢的,有泪流满面的,也有敷衍了事的,也有完成任务的,像所有事情一样。答:我们都要给自己的理由,就像创作每件作品都要有初衷,有理由,有源起,那么这就是馆长近两年日更的源起。就像每个人都有父母那么顺理成章。但其实最好的作品可能没有理由。本来没报什么希望,就是自娱自乐,后来有了一些流量,就想着是个事儿了,就认真地写了一段时间。然后因为“违规”被封了几次,就慢慢没什么人看了,当然会失落,当然觉得不公平,毕竟还是渴望交流,才这么每天“输出”,自己能力,学识都有限,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其实最早写公众号的源起是练习自己对文字的敏感度一张,之前总是写错字,语序还总错乱。虽然热爱文学,但这个毛病必然不好,就像着要治治。但这就是平常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因为平时工作需要,剧本,文案,都要文字描述,虽然这个形式并不是最理想的。但是最容易懂的。才会有这一系列的东西出来,包括“研究笔记”系列,对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艺术史的研究都是在学习。对于日常当然有影响,你会发现没几个人和你聊艺术的。聊家常,八卦,扯东扯西还是常态。所以还挺珍惜每一次交流的机会的。答:聊死亡就更遭人嫌弃了。除了能和大夫朋友和少有的几个艺术家朋友聊聊,谁愿意聊这些话题呢?不过几年下来,对死亡的研究没有停止,虽然好像没什么“收获”,但经验积攒了不少。这是话题,也是文化,也是文明。甚至是人类最重要的事。就像我们要放眼宇宙,见众生,见渺小,才能接受自己。慢慢这个话题就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了!但周围人接触的少,还是会忌讳,甚至陌生人,甚至此时此刻的你,能读到这里的人应该已经很“无聊”或者感兴趣,或者需要,才会看这样的文字。我们学的每一样“知识”都是为了应对生命里的各式各样的人和事。有些是慢性的,有些是突发的。生命没有意义,死亡才有意义。生命有意义,死亡更加有意义。因为死只提供给活着的人,已经死去的人根本不需要。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死亡博物馆其实从来都不是收藏死亡的。有收藏那些象征,暗示,比喻的“死”才会有“生命”才有可能“永恒”,这么看这三个词都挺虚空的。死,生命,永恒,多么宏大,多么伟大,多么不值一提!因为很多人眼里死就是死,陈丹青讲的“像狗一样死去”。什么文化,精神,意识都没有任何作用。现在所有的描绘都是虚假的,都是像文明一样对我们的“催眠”都是像艺术一样的“比喻”。所以才说,死亡博物馆无法收藏死亡。这看似无稽之谈又显得虚空。那么作为个人要在生命期间,尽情“享受”生命,或者无限“忍受”生命。所谓百感交集,悲喜交加。想来这也是多么“美好”的状态,你的一言一行都变的有意义,起码在证明生命没有意义。也不管有没有意思,那是自己的事。每一个生命都会在那一刻想到这个问题。或长或短地思考一下。一个没有答案的巨大问题,一个问题的渺小答案。问:说了一堆听不懂的话,不过也没有肃然起敬,你到底要干嘛?答:憋了这么多天,等待这一刻,是不是挺像的,挺像死亡的,它一直在给我们输出,让我们去琢磨,去思考,去对抗,去创造,是最大的限制也是最大的动力。馆长没想到更好的办法,就继续创作,继续思考。接下来会断断续续的发点东西,像从前一样。哈!涛声依旧……那这两年的日更就显得急功近利了!是啊!还想着发广告赚点小钱呢,生活就是如此…… 无法保证,无法承诺,甚至不能原谅……接下来,尽量不打扰,像那种朋友一样,偶尔联系一下,时常想念一下,足矣!能聚就聚,不聚就散,大家彼此之间没什么,都轻松,有那么三五个思念的人就很不错了……馆藏内容还是那些,艺术,思考,和一些死亡的“现象”,尽量写好一点,看精力和机缘吧。另一个号:有趣灵魂博物馆在努力日更,那个好理解一些,也”好看“,也欢迎关注,当然那种无聊的,难懂的,胡言乱语的,个人的思考也会在那边出现一些。毕竟这是一种“自由”。这个自由还是很珍惜的,至于能不能臭味相投,就顺其自然了!毕竟我们彼此也不会损失啥。
死亡博物馆
每个人都有一座死亡博物馆,只是恰巧我的现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