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养大的孩子|安全主义“保护”与“摧毁”|谁在焦虑未来?|谁在用焦虑治疗焦虑症?|馆长治疗焦虑随想(一)
接着上一次的文章继续聊这个“安全主义”.馆长最近比较忙,忙着搬家,这么多年一直是搬家的状态,真的也从来没想过能在一所房子一直住着,会觉得是一种缺失,这之后再聊,会和安全感,信任,还有人类的行为有关,接着说这个“安全主义”。
看了微信做的“十年一刻”,采访里一些人讲述微信和自己的关系,这些文化名流一部分是在“抵触”微信“,毕竟最总我们留恋的,记忆里不是看到那个视频时的傻笑时刻,也不是被那些拙劣的剧情”感动“瞬间。也有夸微信好的,的确馆长也同意蔡康永的说法,微信最好的就是公众号了,正如现在馆长也正在写着公众号。这是个信息无微不至的平台,而且稍微有点“脑”。有些好的节目出来感觉还挺好,起码允许说微信的不好,看到满街都是低头看手机的人,谁会焦虑呢?我们不能片面地看生活,也不能片面地看世界,看人。互联网,微信,各个平台再怎么丰富也不会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因为我们还依赖这幅躯体。我们要经历更多,也要接受更多,而不是片面地看生活,看世界,看人。这就是”安全主义“应该思考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怎样保证“安全”?
觉得“利维坦”已经写的很好了,虽然不是很“透彻”,但还是让身在这个世界的馆长深深的认同,就得还需要加点什么,或者……就是没有完全深入吾心。聊这个话题还有一个初衷是馆长一直在努力的,就是能做点什么,说点什么,作为人的一员能不能起点作用?
写点东西,表达自己能否给人启示只能是“随缘”,但这个思考还是很有必要的,想写的更系统一些,但时间和精力有限,而且好像还是自己的思考更“容易”,索性还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直接写出来,先不在乎文章的伦理论证,格式这些,就先写了这篇文章,之后如果时间允许会整合这些想法再汇总写一点真正的文章。
之前和小红(馆长的好盆友,后面也会发一些小红的思考,还有我们会一起聊点东西,比如“孩子”)聊,我们正在面临的时代是一个欲望被极力满足却要“绝育”的一代,那么未来我们会面临什么呢?是的!人类在慢慢沉沦,消失,灭绝,灭绝了会怎样呢?也不会怎样,我们都不在了,会怎样呢?大不了从头再来!?
大部分人也能感受得到,也就是当我们老年时,新生儿会越来越少,不是不想生,是不能生,馆长周围的朋友,同龄的还好,但也不容易,越往后,年轻一点的父母要孩子越难,还有一些不要孩子的,还有要不了的,孩子出生有各种问题。好像和人群有一点关系,又好像是时代环境的问题。城市里更严重。不要孩子,这是不同人的选择,不同选择各自的状态会越来越明显,每一种选择馆长都会尊重,也不会去劝,但大家心里都清楚,未来会是什么?
现在我们对孩子是不是太在意了?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甚至迫在眉睫,一方面这些孩子大都“来之不易”,另一方面现在社会环境危机四伏(对孩子来讲)城市中,车辆,拐卖儿童,食品安全,教育,人性的恶,现在还有个更大的敌人:屏幕!最大的敌人通常都是先是朋友,当你意识到它是敌人的时候已经晚了,甚至难以割舍,那种通常意义的敌人,不会这么难对付。这些孩子子啊屏幕上获取对世界的认知,审美,世界观,甚至习惯,性格都会影响,这个短视频的时代,这种短频快的娱乐和学习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焦虑,未来这些屏幕孩子长大要怎么应对现在我们要应对的现实世界?那些二次元世界的里的孩子会彻底隐退现实世界进入到“美好的虚拟世界”里去吗?抛出一个问题,也希望和人探讨,当然更希望更多的人思考,这样才有可能“改变”。这会是一个系列的文章,先聊这么多吧。
我们会因为要死于安全主义而焦虑吗?!焦虑 屏幕焦虑 安全焦虑 死亡焦虑是否是一个递进关系,我们此时此刻好像生活在一个极其安全又充满危险的时空中,安全是物理空间的设施和法制的管理,充满危险是每一个人都是危险的因素,在屏幕时代,人们内心和生理都在发生没变化,坐在安全屋里看满屏幕的“危险”信息,而且是长时间地看,这必然会焦虑,因为消化不了那些负面情绪,而一时的恶搞和逗笑就是焦虑主菜上的一点配料,装饰,我们只会越来越无力,越来越不相信生命的意义。
就像之前馆长听过一个对话,信众痛苦万分去问师父,怎样能治好自己的病,师父回答:现在最要紧解决的问题是此刻你为什么来问我而不是去问医生。
特别想写这个主题,但挺难的,有点“大”又太具体,深有体会又被困其中。几天前看了利维坦的文章就感受到了,馆长就在其中,这一代孩子“来之不易”,更要倍加保护,但这种保护带来什么,没有人知道,他们真的越来越“安全”了吗?还是越来越“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