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 侧影/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我的忧伤就灭顶
在我家店铺后曾有过一棵大王椰子,上面的划痕记号是我的童年,它伴着我长大,我也最终看着它在城市的变迁中被铲去,只留着存些许碎片在我记忆的角落里。
我久居广州十余年了,少时未曾踏足过九州大地之景、阅览过四海五湖之胜。
广州的山不多,山集中延绵,山上多植被和高压电塔,山与山之间极其类似,有一种反反复复的乏味感。
广州的水系,我所辨得的也只有流溪河和珠江了,条条都是汤汤而流,河道一直都是宽宽的,岸边都是光光的,毫无变化。
我小时候偶得一块黑石,形似险山,硬如磐石,这种石头是在广州不多见的,我便把它当作远方的山。
后来,我有幸去过苏杭,看过园林和水乡。园林的假山多嶙峋,多怪异,仅是颇具山形,无草木覆盖,通身黝黑。它会是我少时所想的远方的山吗?乌镇的水是软软的,交错分布的,针织似的。粉墙黛瓦之下,柳杏之畔,水潺潺而过。它会是我少时所想的远方的水吗?
或从书籍,或听与他人,或源于网络,我未至桂林却知其山水甲天下,今幸而一观之。
桂林多山多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河,江,水,蜿蜒曲折,绕过山一弯又一弯。本看似水流将于某棵树下隐去,嘿!转个弯又遇见了它。真真延绵而不断,柳暗花明又一“弯”。
河道多变,宽时多漂船,嘈嘈杂杂,窄时多竹筏,悄然无声。
不下大雨时,桂林的水是绿的,巧的是岸边凤尾竹、榕树等等也是绿的,那是绿水染绿了植被呢,还是植被的绿映在了水中呢?
下过大雨的漓江,水是黄黄的。当地拉客游漓江的阿姐说这也别有一番风味,我很奇怪,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风味吗?总之,水黄黄的,难免令人有些扫兴。真要寻到那一番滋味,我来到了小家碧玉遇龙河的富里桥。一弯石拱碧水漾,半堤竹筏青山瞧。水是偏深绿的,不像万绿湖那般碧绿。水是软软的,一叶竹筏漂过,水面略凹,又复原,划不出一点痕。水是静静的,让人感觉不会流动,只是偶尔有筏夫的竹竿荡起的涟漪,和岸边顽童掷石头激起的水花。水是凉凉的,岸边人声嘈杂,那是孩童光着脚丫子泡在水里嬉闹,迎面河风吹拂,那是大自然的爱抚。伸手探脚,去触摸那河水,凉意横生,心境空明澄净。
遇龙河步道全程十几公里,步道在一从凤尾竹下隐去 ,又从柳树的垂垂绿丝绦下探出来。沿河步道的一头是工农桥,顺着水声和竹篙声溯源。启程片刻,六里水田整整齐齐排在河边路旁。春种不久,秧苗尚且幼嫩翠绿,一棵棵苗排列的井井有条,有经验的农民早就插得妥当了。这里种出的稻米有多香甜呢,我比任何人都想知道。待到日移山头,徜徉到一堤坝,堤坝上下落差不大,大约一米,却把水奏的脆响。岸边有长木椅,木椅旁歪着一棵柳。放下背囊,抱膝而坐,听着水声汩汩,望着河水悠悠。柳枝丫飘飘然,亦轻拂我心。继续溯洄,时驻足观赏拍照,时步伐轻快向前。累时,我便盘腿坐在岸边,路过一筏夫,打趣到“小伙子,你这是在修仙吗?”他向我笑笑,棕黄色的脸上露出他发黄的牙齿,眼睛眯成了一条竹竿。“对呀。”溯洄,我到了一个水不深的堤坝,坝上有孩子嬉闹。这绿水总是让人忍不住摸它一下,我也脱下鞋袜,在坝上蹒跚踱步。水好凉,沁人心脾。水好急,人摇摇晃晃。一步拆成两步,屏息凝神,扎稳下盘,我才能横穿堤坝。收拾一下,到了码头边,筏夫联手将筏子装车,口令123,原始但最鼓舞人心。太阳斜挂枝头,游客乘兴而归,筏夫也释然而归。
遇龙河漂流,早在来阳朔之前,这里的竹筏早已火了出圈,我也有幸只排了5分钟队就上筏了。加上我的包和我同行的大叔,总共300多斤,筏子吃水很深。筏夫一喝,一竿撑了出去,我们平稳地行了出去 。鞋子几乎与水面平行,筏头拨绿水,激起点点水花,连我的鞋都染绿了。竹筏过坝,第一个坝最高,筏头45度扎入水中,筏尾荡起流水,染绿了我同行大叔的裤子。竹枝飘飘荡荡,竹竿起起落落,竹筏却稳稳当当,竹筏漂呀漂......
一漂有九坝,坝坝戏游人。桥上留影的行人装饰了我的风景,我也同样的成为了她们画中的一景。河很静,只能听到竹竿撑地声,汀洲上芦苇的沙沙声——河风的声音。这水,这山,这地都是绿的,恰是阴天,连天也沾了淡淡的绿。竹筏划过桥底,把驶过的风景留给了桥上的人。过桥来,石头山接连怀抱,岸边屋舍片片,水田俨然。风的味道是清新的,夹杂着泥土和芳草的气息,剩下一点点甜,那是河水的味道。恰是逆风,原本90分钟的享受,拉长到了100分钟,依然流连忘返。
小河缓缓流呀,旅人慢慢走呀,竹筏吱呀叫呀,鸬鹚往来翕忽呀,拱桥我挥挥手,青山我渐渐朝你来。且住,且住,莫使春光溜去。
桂林的山是奇形怪状的,或似笔锋,或似鱼尾,或似螺狮,或似观音,或似西行五人。可以说,天马行空之下,万物皆可形似。每个象形山峰都有其故事寓意,趣味性十足。
山的石壁是丰富多样的,九马画壁,鲤鱼画壁,钟乳石挂壁,溶洞挂壁......其中,当属九马画壁最令人叹为观止。人说,望九匹者,状元也;七匹者,榜眼也。当年周总理一眼望出九匹马,而陈毅副总理却只能望出七匹。作此石壁者,谓谁?假于何物?天地造化神秀也,善丹青。
山的后面还是山,一山放出一山拦。桂林的山多,当观望一座山时,那一座山后的众多山,隐隐约约,却不失其秀丽。由远至近,远的是诗,近的是画,诗画一体,层次分明却又相互融入。我向山走去,山向我走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好戏一出不间断。
当然,我也体验过了山的集群。从兴坪到白沙,14公里的单车路程,这天堑让我不得不敬而远之,绕过一座山,又绕过一座山,无休止的爬坡,下坡却寥寥无几。奇的是,当我在高处回望这群群大山时,却莫明的释然。
山固然遍布,而且有的还险。老寨山,是20元人民币的取景地的最佳观景台,却险得很。山是座野山,全程只有不到20米的一根护栏,近乎垂直的梯子,一位数平米的凉亭,据说每年都有好多人掉下去。但其险峻却掐灭不了游客的观景之期望,我也斗胆上去了,山顶的盛景实不负山的陡峭。
如意峰,如意如意,平安如意,游人纷纷在此留下了祈福和祝愿。这里有阳朔少有的缆车观光,缆车爬上石山,我走过两峰之间摇摇晃晃的吊桥,终于摸了摸这嶙峋但坚硬的石山。石头凹凹凸凸,很锋利,可以看出流水侵蚀的痕迹,少有草木。登上峰顶的大圆台,豁然开阔,远处山山云集,偶有公路隧道穿梭在其中。极目远眺,天那边的青山隐隐才是最好看的。游客说“这真像一幅水墨画”,殊不知有的水墨画画的本就是桂林山水。
银子岩,”游了银子岩,一世不缺钱”。来了桂林,怎能不来一趟银子岩呢?洞内自有天地一番,有的像龙脊梯田,有的像万里长城,有的像瑶池仙境,还有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屏风,孔雀,雪松,雄狮,大佛......这些都是水的杰作,大自然也是优秀的雕刻师。洞内兜兜转转,上上下下,出了洞。
桂林的小镇最出名的当属兴坪古镇,当然最热闹的也是它。我从阳朔骑行到兴坪,在还有10里的时候便已经看到车队长龙,拉长的年糕似的。古镇其实不大,除了景区标配的餐饮店,小吃街,就是当地人的停车场。古镇有一个码头,和一个渡口。码头是供给游客游览登船用的,嘈嘈杂杂,拥堵至极。渡口则是渡人渡物的,路边扁担小贩,流动渔夫都是从这上上下下,油盐酱醋,渡口颇具烟火气。
桂林的吃食是很不错的。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桂花糕当属一绝,撕开包装,花香四溢,香飘十里,一把入嘴,唇齿留香。山上的桑椹个大,乌黑,酸甜,多汁,汁红,偶有小虫在过上爬上爬下,果然,它也识得桑椹的好。漓江的小鱼干也是很好的,无需多煮,随便拿一条都能下一大碗饭。
桂林的人民是纯朴勤劳的,除去部分宰客的。为我们划竹筏的筏夫,一天划三四躺,一趟挣80。他说,疫情期间河道休筏,三四天才能有一趟,闲时便上山挖笋,和老婆在家里种田。坝边提着鱼竿、篓子的是来捕桂鱼的人,桂鱼多躲在石下,一天得多走走才能捕到。同行的大叔与他聊得很来,今天恰是逆风,大叔便给了他80元的辛苦费。竹筏到岸了,同行的大叔想多与他攀谈几句,他却匆匆的走了,说要去赶往下一趟......
五一前,当全国还在调休时,广西早已在过三月三,三月三少不了山歌对唱。在漓江游船上,我倒是听到一位东北的大哥朝着对面船唱。东北大哥很社牛,但却学了歌词和调调,氛围还是有的。或许广西的山歌文化早已火到了全国各地吧。
游人来了阳朔,多着壮族服饰摄影留念,服饰多为黑色,彩秀在身上各处,银器铃铃铛铛地响。她们或弯腰戏水,或倚栏拂柳,或仰望山,或俯视水......这将是她们入画最深的一次。
“千里搭长篷,没有个不散的宴席”,我的桂林之旅亦如此。此行脚踏大地,漫游江河,静思冥想,阅人历事,去看不一样的风景,去触摸不一样的烟火,去感受不一样的风俗,去发现一个新的自己。列车窜过隧道,跨过大江,绕过大山,风一般拂过村落,车头直直往前,车尾留下山水。
2023年5月
于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