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得去的老家,那是因为父母在那

文摘   2025-01-01 00:19   湖北  

这是2022年7月30日的一篇旧文,元旦前夕出差安徽阜阳顺路回老家过元旦,翻出这篇旧文。

    上周日一位高中同学从广州过来惠州,说许久没聚聚了。老同学需要定期走动走动,方言是联系我们的纽带。

上午我跟着律师前辈会客,不能做陪,只能午饭时赶到。另一位高中同学先与他们聚聚,当然许多高中同学本就是初中同学。我们都是20多年前从农村考上大学离开湖北英山,后来“进城”,一位同学戏称我们属于“城一代”。

我父亲喜欢读书,在惠州10来年习惯了这里的气候,甚至冬天舍不得回去。我的老房子就在慈云图书馆附近,父亲每天去图书馆看看书,夏天有空调,冬天气候温暖,父亲“无缝对接”融入城市生活。母亲不识字,没办法在阅读中寻找到乐趣,她只能找一些“老乡”阿姨去逛街。与父亲不恋家相比,母亲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去住一段时间,她对老家有深厚的感情。

当初母亲想要在家养老,还鼓动我回去,于是4年前我在老家盖了房子,还鼓动一些老乡、同学回老家住。一些同学直言不讳说,父母在我们每年都会回去,那里是我们的老家。问题是父母百年之后,我们回去干吗呢?还有一位同学说得更直接了当,回去住哪里?父母在,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回去。父母百年后呢?清明节回去咋办?住老家,老房子年久失修。新盖一个房子,谁帮你维修?真要回去,就住在县城或者山庄,走走亲戚上上坟,然后直接返回。

一位同学说,他母亲以前很想家,吵着要回去住。这几年一则老爷子过世了,二则湾里基本上都搬走了,母亲回去都没人玩了,自己做饭都难。母亲不再吵着要回老家,在这里带带孙子也很不错。我取笑说,看来生二胎才是敬老,老人有个小孙子在身边,不容易生病,心情也好些。那些没生二胎的,要赶紧啊。

古人云“父母在,不言老”。其实我们这批人,“子未壮,不言老”。父母年纪大了,留在我们身边才是正理,一个人在家生活也不方便。小孩没有成年,每年带着回老家小住几天,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基在哪里。我女儿很小时,奶奶问她电视剧《小麦进城》是什么意思,她说就是农村人进城的故事,爷爷奶奶就是“小麦进城”。在孩子心目中,老家是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生活的地方,他们出生就在城里,他们没有我们那种深厚的乡土之情。

同学的说法,也引起我的沉思。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化的年代,大量的农村人通过读书、当兵、经商、打工等方式进入城市,甚至融入了城市文化之中,我们还回得去吗?我考虑过子女成年后,每年回去小住几次,尤其是寒假的温馨是我一直留恋的。问题是一旦父母不在了,我们回去,因为谁,找到谁?

一位同学说他的本地同事,老家是郊县里的。父母在,几乎每周都回去;父母不在,能够过年回去一趟都不容易了。我们逐渐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回老家是因为父母在,因为有温情留存。网上有个段子,父母在那是老家,父母不在那是故乡。难道我们以后,也会走上“回不去”的路?

我还是喜欢老家的氛围,即使父母百年后,我还是愿意每年回去小住几天。走走亲戚,上上坟,见见老师老同学,也是一种感情沉淀。定期带小儿子回去走走,让他知道他的爷爷他的父亲老屋在哪里。留在广东的同学,我们可以在这里聚聚,就象此前在惠州组织初中同学聚会,在广州组织高中同学聚会。

国人走出去有“唐人街”,我们老乡走出来也有定期的小聚,说说方言也好。等老太太回惠州了,老乡应该再聚聚。惠州的西湖、罗浮山、平安山、南昆山与双月湾、巽寮湾、三门岛、大甲岛、盐洲岛,是否应该再走走?

技术辩护与历史研究
广东卓凡(仲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广东省律协刑专委副主任、惠州市律协刑专委副主任,出版有《三十而律》《烟雨三国》《小城律师》《技术辩护三十六讲》等,崇尚技术辩护,认为刑事辩护需要遵从“有利有理有力”原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