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王道国深度解析帖学之美(第一百四十一期)

文摘   文化   2024-06-27 11:57   广东  

三品寻美丨追本溯源——王道国深度解析帖学之美


《三品寻美》(欢迎)咱们深圳书协的名誉主席王道国,同时也是咱们三品书法高研班的老师。王老师在书法上,有很多的学生,自己也有着很深的钻研,所以我们这期,讨论一下咱们书法的美学,王羲之作为书圣,咱们就先从二王书法的美学特点,由王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下。


好。二王在书法圈肯定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高峰,其实王羲之二王父子,现在我们讲大王,他的主要成就,实际上是把古往今转换,而且是做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推进、一个高峰,他是在古草的基础上,像之前的钟繇、张芝,在章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简化、进一步的提纯,最后走向流变,走向了我们现在的今草和小草,更便于书写、更流畅、更便于表达文人情怀。


我们知道草书之前,是从隶变过来的,还有篆书和隶书的一些遗韵,波折、单字独立。前后又有很多年,有一批人在做这些工作,到了王羲之这里达到成熟。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他的小楷,有些帖还有古风,有些已经完全退化,主要是行草书上面。代表作就是后来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那是行书,今草里边主要是《十七帖》,包括他的很多手札,已经把行书和草书融起来,叫章草书、破体,便于书写。


《十七帖》局部


而且当时已经用在文人士大夫里边的书信来往,甚至一些官文上面都有。所以在后来一直推崇,实际上这个推崇是遵循了文字发展的规律,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是要快捷;第二个要实用、简便;第三个还要美化、符合审美。


在魏晋时代,这一帮文人士大夫,他们把很多理想寄托于文字之间,基本上就实现了自己的一些愿望。便捷做到了,书写的实用性也做到了,而且它的美观也确实达到一个高峰,很成熟的一个时候。所以魏晋以后,帖学的缘由,基本上延续的就是二王的脉络,一直延续到今天。


确实是。我们一直说魏晋尙韵,在东晋的时候,社会思想非常活跃,自由度也很广的情况下,一大批文人雅士,他们追求一种玄学也好,在倾谈过程中,衍生了比如说陶渊明的诗词文化,还有王羲之把古代所有的发展过程中的东西,集成之后,归纳成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是我们后代人一直在敬仰的。晋代尙韵,有一个说法是唐尙法,你就唐代的一些书家的法度,或者是书艺的一个审美艺术性,跟大家讲讲。


对。在书法圈、书法史上面是这么讲,晋人尙韵、唐人尙法。在唐代来讲,那叫古人留下来的东西,像初唐的虞世南、褚遂良,到后边的颜真卿,其实他们学的也是北魏的很多东西,包括魏晋的东西,延续下来。


褚遂良作品(局部

魏晋在韵这个方面确实达到了一个顶峰。那么唐代我们也叫盛唐,盛唐从社会各方面,是一个法制社会,是一个盛唐时代,各方面的规矩都非常的严明,而且人民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从艺术上面来讲,这种技术上、艺术上的完美,实际上也是跟文字的发展、跟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唐人尙法这个提法主要还是在楷书方面。


一直说唐人尚法,他建立了楷书的一些法度,但是楷书表达个人性情这方面,其实唐代已经做的也是(到达)相当高的一个境界。

柳公权作品(局部)


颜真卿的那种宽博,包括柳公权那种骨力等等,他们都还是有各自的一种性情、风格的表达。到了宋代的时候,对这种可能发扬的更大,尚意嘛,我书写我意,就是把个人的风格、个人的精神追求提到一个更重要的地步,这方面你给大家分享一下。



尚意,他就在追求个性上面,这个是作为宋代人的一个特点。像宋四家里边儿,他可能在字之外,像你刚才讲的,我书意造,都是讲的自己的方法。


苏东坡作品(局部)


像苏东坡,他的文和其他方面那就相当厉害了,他写的字自成一法,最后也就成了他的法了。但是他这个法要往上追的话,可能找不到他确切的源头在哪里。


米芾作品(局部)


宋四家其他几位,苏黄米蔡,尤其是米芾,米芾是宋四家里边儿最注重古法的,他也是宋宋四家里边,算是唯一一个不是纯粹做官出来的,完全是靠书法,列到宋四家里边。


嗯,宋人尚意,他要彰显个性。你是襄阳人,跟米芾有渊源吧,你对米芾书体的艺术审美特点怎么看呢?


实际上历代,尤其是清代有很多评书法分为多少品多少品:神品、妙品、能品。往往把米芾的品位评的不是太高,可能在能品这个方面,但是我们学习书法,我也是这么主张和建议,能品反而更好入手,好学,看得到的技法、看得到的这些东西都在里边。


有些神品、妙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可能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他说的是这样,但是你理解的不是那样,最后学出来千人一面,不便于作为初学者去学。


那么单从学习米芾,因为他的个性很鲜明,他的刷字、他用笔的方法很爽劲,笔法很丰富,我们往往刚开始很容易把他的符号一看就差不多,学的很容易上手,当然这一方面可以增加学书者的自信心;另外一个很容易形成一些习气。


米芾作品(局部)

历史上学米下来的,我们可以梳理一下,米芾后边传的有吴琚,比较成功的一个是王铎,把米芾(体)写的还要夸张;另外一个就是弱化他的一些特点,就是董其昌。这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两条脉路,又影响了很多人。


王铎作品(局部)

我们看一个书家,他的东西高不高、能不能学,就看从他延伸下来,就像一棵树的分支一样,有没有可延展的,学了以后还可以创造风格的。


如果到这里一学就死了,那这个体可能我们不主张刚开始就学,他为什么成功,他在这树了一个高峰,我们可以去借鉴他创建的一些方法,但是他具体的这些招数可能不适合我们初学。


董其昌作品(局部)

谈到米芾这一块,我是很有情感的,我在米芾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说到底也是在技法。当然我是以这个为主线,延展到同时代的宋四家,再上追他的来源到魏晋二王这个脉络,那么梳理下来,董其昌、王铎实际上我也有学的。


王道国作品


这些年我把明清的一些草书名人包括黄道周的、张瑞图、尤其是倪元璐,包括近现代的于右任、赵之谦、何绍基的东西,因为他们都是从这一个脉络下来,也是做了一些融合。


确实米芾他的点画线质的特点比较明显,大家容易被这个特征引入,后面就不容易变化。还有他结体的倚侧变化也是我们比较多关注的一个点。但是实际上书法需要一个内在修养来支撑他的格调。


这方面,苏东坡的文化呢,我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文豪了,所以他的书法呈现的气象,就是他自己独有的特点。那苏东坡的书法美在哪里呢?


说到这个就是讲书法的品格问题了。实际上欣赏一幅书法,我们刚开始看到的可能是看得见的那些东西,另外一些看不见的东西,是让你去感觉的东西


就像我们对面坐一个人,我们通过交谈,感受到这个人他的气质、他的气场、他的感染力,是我们眼睛看不出来的,只有通过一些交往、一些经历、一些事情。

像苏东坡,他不是靠这个出来的,他的字完全靠文化滋养,完全在于他非常高的理解写出来的,处处充满着这种不确定性,但是又是相当高明的一种呈现,而不是说非常浅显的那种。


苏东坡作品(局部)


苏东坡这种,他就在深中求高度,你让他俗他也俗不起来,而且他的执笔、他的方式,他有他自己的套路,他是不按照常规来出牌的。


另外一个像你刚才讲的,大文豪啊,他那个眼界、他站的高度、他理解的事物,我刚才说的把一个字当成一个自然物象来抒发、来表达的时候,他想表达的那种感觉,那个角度和方式都不是一般人能够能看得到的。


所以从格调来讲,确实苏的高度比米的高度要高,格调上要高,但单就技法、点画技巧的丰富和这种可以借鉴的、可以分析的来看,有很多东西米芾要做的更完善。


苏东坡,他更多的是自然流露的、把自己的情感跟审美的意识传达到笔上去。

可以这么讲,他应该算是心手双畅、我写我心了。


有这么个说法,黄庭坚问苏东坡:你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然后苏东坡说:你的字哪一笔是自己的?


从显示上来说,苏东坡更多的是自己的东西。黄庭坚也是宋四家之一,你对黄庭坚书法的美学、审美又怎么看呢?


黄庭坚和苏东坡,这两个人也还是不一样。他们是同一个时代,我刚才讲的同一个时代,是尚意的时代,尚不尚古还是从自己出,他们追求的方式是一样的,最后都达到了表达自我的一个方式。


苏东坡,不能说他没学古,他学古的方式可能不一样,他那些东西其实也都是有出处的。包括我们现在讲近现代像谢无量那些,他学谁的,其实也都是有出处,绝对不是说随随便便的、没经过这方面的古文字、书法之类的只是说没有刻意的追求某一家,像我们现在学院派这种训练,从一笔一画出来这种,都有异曲同工的这种效果。


黄庭坚作品(局部)


那么黄庭坚的东西,就是可追寻,跟米芾是一样的。他的草书也好、行书也好,形成了他的风格。他的风格也是在古人的基础上放大了,别人不敢做的他做了、写了,所以形成了他鲜明的个性特点。包括他的一些草书,你看现在学院派为什么一上来入手就是学黄庭坚,就是因为他的很多东西可以规律化、可以去教、可以讲的明白。


这也是我们初学的时候,哪些东西能学,哪些是东西是后一个阶段再去学,再去悟的一个选择吧。

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再展开更多的讨论了,今天这期到此结束。


好,谢谢。






三品美术馆
坚持传统书画东方艺术理念,观照古典当代西方艺术观念,探索现代书画美学创新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