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姑口,那些承载历史的记忆

文摘   2024-09-05 08:04   山东  

女姑口位于城阳区流亭镇的女姑山村西,白沙河由崂山天乙泉发源,至女姑山口处入胶州湾。明代中期,因东南沿海倭寇作乱实行“海禁”。万历六年(1578年),即墨县令许铤奏请朝廷“准青岛女姑口行海运”。至清代中叶,女姑口已经成为青岛地区仅次于金家口的内贸港口。



汉代时,这里形成海上贸易港口。西汉太始四年(前93年),汉武帝巡幸不其城时据传即从女姑口登陆。港口至明代尤兴,成为北方沿海著名贸易港兼渔港。


1721年《大明一统山河图》所载青岛地区卫所情况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今崂山区金家岭村置即墨营的同时,分一营驻女姑口分汛,约有500兵丁。明宣德八年(1433年)即墨营移至即墨县城北10里处驻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起,倭寇又经常侵害海疆,沿海百姓苦不堪言。为了再次加强海防守备,防范与打击倭寇,即墨营又分兵919名,把总一员,驻军女姑口,至明末废除。明清两代,为防倭寇袭扰,曾在女姑山上设墩堡。


1812年《江海全图》局部,青岛附近海域仅标有女姑口、金家口、胶州口,此时的青岛口知名度与营销力均不及以上三个口岸。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1年),女姑口港航贸易进一步发展,女姑众商因“旧章渐湮,货物交易或失公平之心,钧石轻重不无出入之异”,为了公平交易,故重整旧例,更创新规,并刻石记之,即《重整旧规》碑。碑记曰:“斯开关市,既设便于国,亦便于商。斗衡攸同,不病农,亦不病贾。惟五尺之童莫欺,斯四海之客交至……故市开日中,须守用中之训,而秤与星准,允协平准之书。”这当然不是撰文者沈煦兴之所至,无的放矢之言,而是众商的追求和希望,是“望近者悦,而远者来。”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前后,女姑口商铺林立,港口沿岸有仓库设施,南北货物凭藉车辆与担杖运至各处。


1721年《山东与图》记载的青岛及其附近地区沿海岸线概况


咸丰九年(1859年),侍郎郭嵩焘奉命考察山东口岸税务状况。是时,在塔埠头、金家口设有厘税局,青岛口、女姑口设有分局,征收厘金,监管进出胶州湾一带港口的船舶贸易及税务。故十月下旬曾到女姑口的郭侍郎有“青岛口、女姑口两处皆有税局”的记录。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在山东烟台设立“东海关”,管理山东沿海关税。咸丰十五年(1865年),在胶州设“胶州分卡”,辖青岛口、金家口、女姑口等口岸。



1897年德国侵占胶澳后,于1899年设胶海关,女姑口脱离东海关的隶辖,成为胶海关下的女姑口分卡。至20世纪20年代初,女姑口海关分卡仍在行使其正常职能。但随着船舶的大型化,以及货物装卸集散向青岛大港、小港的转移,女姑口逐渐衰败,随着港口淤废,女姑口海关分卡亦被裁撤了。


《胶州:德国在东亚的收获》中,女姑口寺庙插图。


1897年5月,德国建筑专家乔治·弗朗裘斯来到青岛,其任务是调查胶州湾地区是否适合建港、修铁路,为德国占领胶澳做最后的技术论证工作。对传说中比较富裕的女姑口码头,弗朗裘斯发现这里不过是在高潮时方可使用的海岸码头。在这里,他看到码头停泊着十几艘中国帆船。紧邻码头建有几座花岗岩方石和砖石建筑的存储货物仓库。女姑口北面地势十分平坦,形成了一片面积辽阔的浅滩。当地民众利用这片浅滩,采取简单的工艺晒制咸盐。


1914年陆海军用胶州湾青岛详图


1933年《青岛指南·游览纪要》载:女姑口:在沧口之西,旧时帆船贸易,甚为繁盛。嗣因港口失浚,渐次淤塞,帆船出入,深感不便,贸易中心,逐渐次移至沧口。白沙河:发源劳山,蜿蜒而下,至女姑口入海。世所称为青岛逸品之鲇鱼,即产于白沙河入海处,味绝鲜美,又有神仙鱼之号焉。

1900年左右的女姑山

女姑山,海拔59.6米,属崂山山脉石门山支的中支,山虽平常,却早在秦汉时期就已颇负盛名,悠久的历史传说至今流传。相传先秦时期,山上就有“老姑祠”,以供奉“女姑”。“女姑”庇护着女姑口平安、祥和。在山之周边,渐渐形成东女姑山村、西女姑山村、王家女姑村、李家女姑、邱家女姑村等村落。


传说为汉武帝祭天祭台


汉武帝巡幸不其县,并在女姑山建太乙仙人祠九所及明堂一座。汉武帝登临女姑山,在山上建的“明堂”中“宣政”。元代于钦《齐乘》复述并详之:女姑:“山北有旧址,汉志不期(即不其)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不期西南有土神,号曰女姑即是。”



《汉书》载,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夏季四月,汉武帝东巡到达不其县,进行各种活动。就在此之前,为迎接汉武帝的巡视,不其县早已大动土木,并将秦时不其县署东迁,在原址改建驻跸行宫,在女姑山建太乙仙人祠九所及明堂(今己无存)。汉武帝在女姑山上建“明堂”,是不其县及女姑山最负盛名的事。明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举行。



龙王庙位于女姑山东峰之上,相传最早建于北齐年间(公元550—577年),庙宇坐北朝南,殿堂长12米,宽8米,高3.5米,青砖绿瓦,飞檐斗拱。殿堂内供有四海龙王之神像,堂内房梁塑有巨龙盘旋其上,形象逼真,两侧各塑夜叉像,正门塑有门神守护,形象威武壮观。可惜文革期间龙王庙被彻底拆除。


女姑祠原貌


女姑祠,又称娘娘庙,西汉武帝时建,位于女姑山颠西峰。史书记载:女姑祠在女姑山巅,祠梁系用鱼骨。祠内供奉上古三位女仙正神,名曰:云霄娘娘、碧霄娘娘、孙霄娘娘。传说三位娘娘奉天帝敕命,执掌混元金斗,凡一应仙凡人圣诸侯天子、贵贱贤愚,落地均从金斗而出,不得越此,故又称为随时感应仙女正神。此祠历经2000余年,历朝历代都有修复,到清代已改为砖木结构。



1940年,红岛远眺女姑口老照片。


1939年《青岛指南》载

女姑祠,在沧口区西北部女姑山上,距沧口约八公里,为汉武帝建立明堂故址,太乙仙人祠之一,四时香火甚盛。山下为女姑口,白沙河由此入海,胶州湾西之阴岛,与女姑山东西相对。


女姑祠旧址


女姑祠坐北向南,东西长15米,南北宽6米,建筑面积90平方米,青砖绿瓦,飞檐斗拱,祠内墙壁绘有大幅壁画,内容均为宣扬因果报应。殿堂正中彩塑三位女姑尊容,仙姿祥和,优美逼真。三位仙女近侧左右置浩天守护正神及金童玉女仕神。配殿长10米,宽5米,建筑面积50平方米,祭祀南山老母娘娘。此祠香火兴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毁于文革初期。


农历六月十三日,是传统的女姑山庙会,附近村民上山放鞭炮、请福祉。

女姑口与青岛口、金口同为即墨三大海港,并先后建了天后宫。女姑口天后圣母庙坐落于女姑山西海边高埠处,明朝末年船家自愿捐款所建。天后圣母庙占地约5000平方米,中央建主殿,建筑面积90平方米,祭祀天后圣母;配殿建筑面积60平方米,祭祀财神;以祈祷渔民满载而归,生活富裕。左右两翼建厢房,建筑面积各60平方米。民国末年,天后圣母庙改为学校。


女姑山山顶立有一古碑,该石碑为明末闽南船商所立。碑体高约2米,宽约1米,铭文“海不扬波”,背面载文记捐资者姓名、地址及商船堂号。此碑拓文现存于青岛博物馆,是研究明清两代青岛地区口岸商贸情况的重要资料。

女姑口火车站

女姑口火车站位于城阳流亭赵村社区,为胶济铁路初建时老站,随着火车提速、动车开行,这座老站现已废弃,渐渐消失在青岛人的记忆中。


上世纪40年代初女姑口火车站老照片


据《胶澳租借地发展备忘录》载,1899年9月23日,胶济铁路自青岛和胶州两地同时开工。由于采取建成一段通车一段的方法,1901年3月筑至城阳后,同时在沧口与城阳之间设立了女姑口车站,为四等站。女姑口火车站也是租借地外的第一座火车站,再往南就进了租借区了。


 
女姑口火车站是胶济铁路最早修筑的青岛段之一。


老站未拆除前,几趟公交车的站牌上还是“女姑口火车站”的站名。



老站未拆除前可以看到,德式的建筑风格还有所保留,但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



1904年,德国人贝麦在《青岛及其近郊导游》一书中在“到女姑口”和“从青岛到白沙河”中两次提到女姑口火车站,强调这座“中国境内的第一个车站”,“孤零零地坐落在旷野上”。此外,书中记载从青岛到女姑口(赵村)的时间是早上7点开始,7点51分到达(返程的开车时间是下午5点40分,6点31分到达青岛)。 






随着火车提速和动车的普及,加之1994年起,城阳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女姑口火车站客货吞吐量逐年减少,后期的功能也只是负责铁路沿线的维护和电力供应,客货运输功能的消失,曾经的百年老站逐渐荒废。



曾经的“女姑口火车站”站牌,已改成“安顺北路宝陆莱路”站牌。

曾经的女姑口老站消失了......

女姑口火车站曾是当地及周边村民外出的起点,年轻人从这里踏上旅程,外出闯天下,所以,这里也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如今,虽然已经消失,但仍是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们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1983年,在女姑山北坡建400立方米蓄水池1个,不仅解决了4个村的饮水困难,而且为沿途11个单位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1984年被青岛市水利局评为优质工程。

1930年6月14日,胶济路女姑口铁桥落成通车典礼。


建设中的女姑口大桥



女姑口跨海大桥主体完工于1995年,是青岛跨海大桥中最早建成使用的跨海大桥。这座全长3060米,双向四车道的跨海大桥,在当时是全国最长的公路桥。据了解,女姑口大桥的建成使得女姑山到红岛的跨海距离从50多公里缩短为3公里。


2022年12月30日,青兰高速公路双埠至河套段改扩建工程女姑口特大桥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女姑口特大桥新建左幅顺利通车转序。女姑口跨海特大桥位于青兰高速公路青岛西(双埠)收费站西侧,横跨胶州湾海域,全长3167米,是全线最长的单座桥梁,也是全线唯一的跨海线路。



女姑山人文历史厚重,2009年“女姑山传说”列入城阳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汉武帝女姑山祭天的传说”列入城阳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姑山”文化将进一步得到保护和传承。

从海上看女姑山(摄于2008年)


2010年后,在入海口两侧填滩开发房产,旧时盐田及古老滩涂为连绵高楼所取代。



女姑口悠久的人文资源和历史遗迹,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巡幸于此,明清时期更是北方沿海著名贸易港兼渔港。德占青岛时期,女姑口火车站是进出青岛租界的第一座车站。如今,女姑口及女姑口火车站已然成为了历史。唯有女姑山的美丽传说依然被传颂传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改造后的女姑山已变身为一座休闲公园,这处文化名山也如一座绿色灯塔,伫立于白沙河南岸、胶州湾东岸,历经风雨依旧指引着家的方向。


本组图文编辑源自青岛市志、城阳区情网,1933、1939年《青岛指南》,青岛市档案馆编《图说老青岛》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青岛最有影响力的文史、文化、文旅自媒体平台,个人创办,一年365天,天天与您相伴!欢迎文案合作商务对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