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欧盟中国商会联合罗兰贝格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发布《直面挑战 砥砺前行——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2024/2025)》。报告全面分析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提供在欧中企优秀实践经验与相关建议,引发广泛关注。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2月10日表示,希望欧盟重视中国企业的合理关切。商会连载报告内容,至此完结,感谢关注!
照片来源:欧盟中国商会
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2024年步入第21个年头,而2025年中欧将迎来建交5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过去的50年间,在中欧双方无数政治家、学者、企业家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双方在经贸合作、政治互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双方关系依然受到地缘政治形势、经济波动和保守主义思潮的扰动,但中欧双边关系与经贸合作在惊涛骇浪里展现出了顽强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勃勃的生机。
中国与欧盟作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贸易往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相向而行。2024年以来日均双边贸易额超20亿欧元。中欧在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彰显了双方在战略未来领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广阔前景。同时,在绿色经济领域,光伏、电池及储能解决方案等相关的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不断成为双方经贸合作的新亮点,在促进双方经贸增长的同时,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增进全人类的福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欧洲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企业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等地设立了大量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数据中心、安全设施和生产基地,在为欧盟贡献税收、投资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在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些项目的落地,使双方经贸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助力中欧关系长远发展。
秉承“倾听声音、做好服务、树立形象”的宗旨,欧盟中国商会致力推动改善中企在欧盟的营商环境。自2019年起,欧盟中国商会与罗兰贝格公司携手合作,每年持续跟踪在欧中企发展情况,量化评估中企在欧营商环境。本年度,商会再次携手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第六次联合发布旗舰报告《直面挑战 砥砺前行——欧盟中国商会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报告在原有的六大维度基础上,新增市场准入及竞争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等四个维度,力求更全面地展示中企所面临的现状、挑战及机遇,充分反映在欧中企关于欧盟市场准入、贸易壁垒等重要议题的声音与建议,全方位助力中企更好适应欧洲市场,为中欧经贸关系的深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参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中企在欧的发展征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能源成本高企、劳动力市场紧缩及欧盟“经济安全”战略带来的经贸议题政治化等难题,中企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决心和希望,愿与各方有识之士一道通过协商解决分歧,通过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欧在历史、制度、发展路径上的差异,正是双方交流合作的宝贵财富。中欧双方应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理念,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值此中欧即将庆祝建交50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企业愿携手欧盟伙伴,共同为中欧关系的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双方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共创中欧合作的美好未来!
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
大中华区总裁兼执行合伙人
戴璞先生
在当下地缘政治震荡中,欧盟和中国对彼此仍然都非常重要。欧洲是一个具有吸引力、开放性和透明性的市场,在欧盟区域内实行单一市场的规则。尽管市场增长预期较为悲观且不确定,但欧盟的高人均GDP(按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为60,000美元,对比美国的80,000美元和中国的25,000美元)使其成为一个有支付能力、高标准、复杂的消费市场。此外,欧盟从中国和中国公司进口大量商品的历史已久。
然而,世界已经改变。首先是2018年特朗普总统第一届政府引发的关税战,随后是新冠疫情危机,再到乌克兰危机。供应链的重构和调整、经济和战略主权问题的提升(尤其是针对关键能源和其他资源的获取),加之国内和国际政策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正在重塑中国和欧盟企业的所处的商业环境。
中国企业和欧盟企业各自的立场、其背后的市场和战略在数十年来首次发生了改变,且这一变化正在加速。
在中国经济“常态化”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波动性增加以及全球市场的影响加大,中国企业面临着无论是从体量还是价格方面来说都更加困难的国内市场环境。而他们正在以“中国速度和敏捷性”迅速重新定位:工业现代化、低碳和高附加值成为新的准则。这也得到了中国政府鼓励融资政策的支持,同时也有条件收紧以避免产能过剩和泡沫,例如针对太阳能光伏制造的新资本要求,或是对新增钢铁生产能力的限制。中国企业正在摆脱旧有的出口导向型全球化模式,越来越多地在目的地市场或附近建立生产基地,而欧盟为中企的首选着陆点。
在国内,中国企业正在一个增长较慢的市场中经历着激烈的竞争。就像在国际市场中一样,旧有的发展模式不再有效:专注于营收增长、新渠道以及连续增长的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因此,他们正在进行业务合理化改革,并追求更高的附加值,瞄准高端市场。例如,原材料公司从为建筑市场提供的中间产品,转向诸如航空航天、汽车或能源设备等高端应用市场。
在华经营的外国公司面临的情况并无不同。过去15年来,罗兰贝格一直与中国欧盟商会合作,进行对在华欧洲企业的商业信心调查。曾有多年,在中国投资的欧洲企业一直反馈存在市场准入受限、公平公正性、知识产权挑战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中的一些仍然存在,但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情况有所改善。欧盟企业现在的核心担忧已变成中国市场增长放缓,以及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加剧。中国企业在许多市场的高端领域凭借优质的产品和定价对欧盟企业构成了挑战。
这形成了一个闭环,且呼应了罗兰贝格对中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上战略转变的分析。我们可以越来越明显地观察到,欧盟中国商会与中国欧盟商会报告内容之间的对称性令人震惊……而且这是一个问题!这种现象反映着双方共同努力解决或缓解问题、向前迈进的必要性愈加凸显。
中欧之间的经济关系确实面临新的挑战,并且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欧盟的官方立场将中国认定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中国与欧盟的企业必须在这三种理念之间谨慎航行,找到其中微妙且有些不可预测的平衡。
这种外交的“三联画”与美国对中国的单一立场形成对比:即仅是对手,且试图削弱或彻底消除竞争。即将上任的美国政府计划实施的“美国优先”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议程如果确认执行,那么它将推动一系列激进的政策,使中国产品,特别是代表中国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变得格外困难。
而欧盟的策略截然不同。所谓的“制度性对手” 推动了经济和战略主权以及国家安全领域新政策的制定,这些都是中国和中国企业所熟知的领域,因此也很容易理解——但它们代表着新的不能逾越的红线的出现。“伙伴和竞争者”部分则需要谈判。欧盟不是美国,欧盟不是一个针对对手实施行动的国家。欧盟是一个拥有强大而根深蒂固自由经济价值观和原则的机构,旨在创建一个单一的、有竞争力且开放的市场。
然而,公平竞争是欧盟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欧盟目前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的反补贴调查和关税旨在以一种非常具体的方法应对被认为是扭曲了的竞争局面,并推动持续谈判以达成一个平衡的协议。同样,经常被批评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是欧盟向世界发出的一个信号,即它为自己设定了低碳含量的标准,任何进入欧盟单一市场的商品要么在其原产国承担类似费用,要么在欧洲被征收费用。中国2024年重启的排放交易市场,以及泰国和新加坡即将实施的碳税,都是选择遵循类似标准以保持向欧盟出口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当前商业环境趋势以及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要求在欧盟运营的中国企业调整其商业模式。本地化是成功欧洲战略的关键特征。中企可以通过技术与知识共享、本地创新(无论如何都是适应当地市场特性的必要条件)、创造就业、税收贡献和当地价值创造树立正面形象和声誉等方式,使企业对于欧盟本地生态有所助益,特别是在欧洲地方政府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此外,精确的价值链定位尤为重要,中国企业需要思考是通过自有品牌直接面向终端用户市场,还是作为强势欧洲品牌背后的高附加值供应商。与当地企业合作,甚至发展成合资企业或收购,将有助于本地化发展,并促进中欧双方企业之间的融合。虽然目的不同,我们曾见证类似的伙伴关系发生在谋求于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的欧洲企业身上。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多个行业中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尤其是在汽车价值链中。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帮助企业领导层以及中欧双方的政策制定者理解在欧中企的关切。中国企业和欧盟企业在双方市场面临的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对称性增强,我们相信这一现象将驱动新战略的推出和商业环境的再平衡,最终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025年将迎来中国与欧盟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欧盟相向而行,双方经贸关系发展一路高歌。近年来,虽因全球百年之大变局为双方关系带来波折,但中企坚信中欧之间合作空间广阔,将在逆境中保持初心、不离不弃,承压前行。
本报告希望坦诚表达在欧中企的关切,提出务实建议,同时提供交流合作与发声平台,致力于推动欧盟营商环境改善,增进相互理解。
本报告在调研、访谈、撰写和修改中得到中欧专家学者,商会会长、副会长和理事单位,商会数字、绿色和金融工作组成员,商会会员单位、在欧中企及商会合作伙伴等的宝贵指导和大力支持,特此表示衷心感谢!
简介
欧盟中国商会由中国银行(欧洲)有限公司、中国三峡(欧洲)有限公司和中远海运(欧洲)有限公司发起,于2018年8月31日在布鲁塞尔注册,目前会员单位超100家,代表1000多家在欧中资企业,覆盖主要欧盟成员国。商会位于布鲁塞尔,毗邻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等机构,代表中资企业利益,肩负“商通中欧、共创繁荣”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