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肺癌类型,其特点是生长迅速、转移早、预后较差1。尽管近年来免疫治疗在SCLC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1,但临床效果依然不甚理想,尤其是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患者中,免疫治疗后的耐药和进展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探索行之有效的后线治疗策略成为改善SCLC患者生存状况的重点之一。为此,医脉通特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李文新教授对当前SCLC免疫耐药机制,以及后线治疗策略进行汇总整理,以飨读者。
李文新 教授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部肿瘤慢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协作组常务委员
中华全科医师学会全国贲门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肿瘤专业委员会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肺癌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国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副主委
内蒙古自治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SCLC的免疫耐药机制与肿瘤微环境
SCLC免疫治疗的探索之路并不平坦。在将免疫治疗应用于SCLC的早期尝试中,有不少研究均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有学者推断,在SCLC患者中可能存在免疫治疗的原发性/获得性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假设:
1.“冷”环境导致的PD-L1缺失2
在SCLC的肿瘤微环境(TME)中,常常存在一种“冷”环境。这种环境的特征是免疫细胞浸润不足,且肿瘤细胞表面PD-1受体表达的水平较低。PD-1是肿瘤细胞用以抑制T细胞活性的关键分子,PD-1受体的缺乏意味着存在其它的免疫逃逸机制,也使得PD-(L)1抑制剂缺乏相应的作用靶点。
2.T细胞的受限与耗竭2
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细胞普遍表现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MHC-I)的低表达。通常情况下,肿瘤细胞通过MHC-I表面向效应T细胞呈递肿瘤抗原,启动抗肿瘤适应性免疫的杀伤,MHC-I下调被普遍认为是癌症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在SCLC中,由于MHC-I表达减少或缺失,导致SCLC中总T细胞浸润较少,效应细胞/总T细胞的比例低于NSCLC。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在MHC-I类表达缺失的肿瘤区域缺乏CD8+ T细胞。SCLC在免疫治疗中的低反应率可能与此有关。除此之外,与其他实体瘤不同的是,一些研究发现SCLC的预后与CD8+T细胞的浸润之间并没有显著关联,并且能够观察到在治疗过种中T细胞数量降低。这种T细胞的耗竭可能也与SCLC的免疫耐药有关。
3.PI3K/AKT通路的激活3
2022年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一篇研究认为PI3K/AKT通路的激活是SCLC获得性免疫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者在一线治疗进展后的ES-SCLC患者中发现,其获得性突变在PI3K/AKT这一通路中高度富集,并通过下游一系列效应物介导了肿瘤细胞的增殖。
免疫耐药后进展的策略探索
即使免疫治疗近年来在SCLC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但不论是免疫治疗还是传统化疗,SCLC的一线耐药被认为几乎不可避免1。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多种可能的治疗策略,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些策略不仅限于继续免疫治疗,还包括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1.免疫治疗再挑战的可能性
在某些情况下,继续使用免疫治疗可能会重新激活T细胞的反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其是对于那些初始对免疫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因此即使一线免疫治疗期间出现进展,仍可以考虑继续使用免疫治疗。在今年的WCLC大会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省肿瘤医院的研究者发表了一项研究4,探索了97例接受一线免疫化疗后进展的ES-SCLC患者免疫治疗再挑战的结局。研究结果显示,有68例(70.1%)患者接受了免疫治疗再挑战(±局部放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相比二线化疗(±局部放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的二线PFS时间略长(4.2 vs 3.2个月)。
2.联合放疗
放疗不仅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被认为可以改善TME,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死亡和释放肿瘤抗原,促进T细胞的活化,为免疫治疗提供一个“热”环境2,因此在后线治疗方案中联合局部放疗,尤其是局部放疗后尝试免疫治疗再挑战,成为目前临床常见的探索方案之一。但此前的一些I/II期研究并没有取得非常一致的结论,目前仍有许多II/III期研究正在进一步探索2。
3.联合其它靶点抗体
在免疫耐药的后线治疗策略中,一些研究尝试联合除PD-(L)1以外的其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者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来改善生存获益。使用联合使用不同靶点的抗体可能产生协同效应,增强PD-(L)1免疫治疗的效果。在这一领域,既往进行过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联合方案:
CTLA-4:CTLA-4是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另一重要检查点,自然成为联合方案的备选尝试之一。同样在今年WCLC大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9例既往接受免疫治疗并出现进展的受试者中,纳武利尤单抗(1mg/kg q3w)和伊匹木单抗(3mg/kg,q3w)使1例患者达到PR,2例患者实现SD(DCR 33%及以上)。通过对患者基线和治疗中的肿瘤样本进行多重定量免疫荧光(mQIF)测定,显示患者治疗第4周时CD8+ T细胞和CD4+ 辅助T细胞的数量都相比基线有所增加5。
VEGF/VEGFR: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也有研究表明,抗生血管生成治疗可以改善肿瘤微环境,从而增强免疫细胞的作用,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浙江省肿瘤医院、台州市肿瘤医院的研究者近期发表了一项研究6,该研究纳入了121名一线治疗后进展的ES-SCLC患者,43名患者接受了免疫治疗联合安罗替尼。其中有21例患者此前接受过免疫治疗,这21名患者的中位PFS为4.0个月,中位OS为7.0个月,与此前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的患者亚组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图1 接受过/未接受过免疫治疗患者的PFS与OS曲线6
4.其它联合疗法
作为一款经常“跨界”的药物,降糖药物二甲双胍近年来在一些基础研究中显示出抗肿瘤效果7。韩国学者报告的一项病例中显示7,二甲双胍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克服了一位64岁女性患者的获得性免疫耐药。在二线纳武利尤单抗(3mg/kg,q2w)联合局部放疗进展后,研究者在纳武利尤单抗基础上加入了剂量递增的二甲双胍,最终剂量保持在2000mg/d。治疗2个月后,患者实现部分缓解(PR),并且在后续6个月的治疗中维持这一效果。当然,目前关于二甲双胍在SCLC患者中的应用报道还非常少,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
小结
小细胞肺癌的免疫耐药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驱动的过程。针对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的不同机制,采取综合性的治疗策略,可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深入了解SCLC的肿瘤微环境特征,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组合方案,以期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加强对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探索,开发精准医疗方案,将是未来提高SCLC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向。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号:CN-147449
有效期:15/12/2024
编辑:Adipocyte
审校:Adipocyte
排版:Squid
执行:Squi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