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钝评奖|202405期《科幻世界》银奖刊评(含钝评榜单)

文摘   2024-06-08 01:05   陕西  




 真实感受、真诚评论 

 砸烂读者和作者间的最后一堵墙 

第16届钝评奖

银奖作品
作者:渊星

钝评分:

《止水》:★★★★

《来日方长》:★★★

《文明产房》:★★★

《留声铺子》:★★★★★

《波浪之城》:★★★












你一生的文艺是我爱你的痕迹

——《止水》文评

评分:           ★★★★☆

1.主题与叙事

把时间线切割成前后两端,交叉叙事,最后连接上,这种做法不算新颖,《你一生的故事》便是这种写法的典范。我认为《你一生的故事》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一种语言学假设的推演,这种推演与交叉叙事的方法相结合,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止水》的成功之处也是如此,不是空洞的叙事方法,而是对这种叙事方法能展现出的效果的充分发掘。故事在先,方法在后。遗憾的是,我认为《止水》对《你一生的故事》的模仿痕迹过重,最后的煽情部分显得套路化,没有初读《你一生的故事》那般新奇,被触动了,但不多。

文题为《止水》。“止水”在文中既是动态雕塑表面的波澜不惊与水面下炽烈的运算,是渐冻症病人僵硬的身躯与活跃的大脑;也是母亲对儿子那表面冷静却内心狂热的爱,是儿子内心恐惧却表面沉默的成熟;又是儿子看穿母亲谎言后的沉默不语,是在接受记忆渲染时平静的身躯与脑海中的幸福人生,是母亲为儿子编撰的平淡却足够幸福的未来;更是故事本身的感情充沛与作者笔法上的克制、冷静。小说对“止水”的点题是立体的,自始而终的,这是最值得称赞的部分,显示出作者的用心。

小说的结尾十分精彩,母亲似乎没有亲口对儿子表达过什么,但她编撰的这段人生就是对儿子的无声告白。我爱你如一池波澜不惊的活水,愿你成为我这一生遇见的最好的男人。在母亲与平行时空妻子的怀抱中,在世界上最爱他的两个人的怀抱中,两条时间线完成了连接,儿子陷入永久的沉睡,波澜不惊的池子成为了真正的“止水”。

2.何以文艺?

黑色石碑的设计非常具有科幻的浪漫,没有暴发户美学的技术奇观,复杂的技术设计只是为了支撑一汪平静的池水,记忆渲染的技术也是,只为了将家人的祝福送进患者的大脑。这是真正的文艺。

相比之下,本文随处出现的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海菲茨、博洛尼亚、青酱意面、蒙特法尔科红酒、MotoGP比赛、蒙扎赛道、米兰ADI设计博物馆、约翰·梅尔、《G小调恰空》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以为在读大冰文学。即便我强忍着不认为作者很装,这些东西也在事实上构成了我的阅读障碍,是我需要跳读的东西。这些对我不重要,对这篇小说也不重要。我只是一个点外卖都要纠结怎么少花0.5元,从来没喝过奶茶,看着招聘信息上五六千的月薪(上海)和频繁的加班、职场霸凌,为了省钱坐绿皮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不是为了文艺)的穷学生,你给我看这个,着实有点伤害我的民族情感了(迫真)。情感的表达应该是真诚的,小说的情感表达应该是能打动读者的,这些东西应该只能打动作者自己吧。平静动人的母爱是具有普遍性的人情,作者没有必要为其加上文青的门槛,普通人就不配爱吗?

3.人物塑造

本文的人物塑造在我看来也是有缺陷的。对母亲的塑造是文章的核心,也是影响情感表达的关键。作者对一个要强的女性,从结婚到生育到抚养再到送别,这一长段路程中内心的各种矛盾与挣扎,描绘得较为生动、丰富。但是对父亲这一形象的描写全程都是女主角的单方面视角,呈现出来的只有抱怨和猜测,父亲的行动全都被刻意忽略掉了。

例如文中提及很多次夫妻俩吵架,但吵架的内容到底是什么?父亲对于孩子的态度是什么?孩子确诊渐冻症时父亲说开完会回家,父亲那边是怎样的视角,关于父亲的工作也没有描写。(说实话我不觉得这有什么过分的,又不是孩子出车祸这种急诊,回家早半个小时又能怎样)父亲最后一次离开时说会尽到父亲的责任,是怎么尽的,出钱给孩子治病还是怎样,文中没有提到。从后面的内容来看,我倾向于认为父亲出钱了,不然母亲的工作根本支撑不起。由此可见,父亲的视角是缺失的,这个角色的刻画很失败。如果父亲这一形象只是用来刻画女主的不易,只是一个不重要的工具如,那大可以让父亲一开始就死掉,而不是进行这种偏激的刻画。

本文的悲剧一部分来源于基因突变,另一部分来源于家庭不和睦。但是家庭问题在小说中被忽略了,读者对这个家庭的了解仅能通过女主的内心想法,这不够有说服力。

女主是个文青,而且给儿子写出的也是文青的一生,成为文青,和文青结婚,生了三个孩子,都是文青。再结合文中对女主情绪描写上的细节,我有些怀疑这个女主有很强的控制欲,或者其他心理问题。这会不会是她家庭不和睦的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写父亲视角,也没有细究家庭矛盾的根源,那我只能乱猜了。这样的猜测结果必定影响了后半程抒情对我的感染力。

反观儿子这一形象,反而是本文刻画最成功的角色。没有太多笔墨,却把一个小孩子的被迫成熟刻画得很动人。不幸福家庭中的早熟,小小年纪就被迫承受这么大的压力,生病时也为母亲着想,被夺走快乐与好奇心,对自己孱弱身躯的抗争(不愿意插管),最后疑似看穿了母亲的谎言却沉默不语,这个角色更让人心痛。

4.其他可能

最后再开个脑洞,这篇小说或许还可以有一种“楚门的世界”版写法:男主过着平淡的生活,他受够了这样的生活,想寻求一点新鲜刺激,但无论他怎么做,一切就像被什么控制着一样,他只能过这种平凡的生活,想和妻子离婚也离不掉。然后通过一系列机缘巧合,他得知自己的世界其实是他的母亲安排的,他的真身现在躺在病床上。高潮部分就是它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平淡的生活,程序被逆向改写了(让科学见鬼去吧),母亲发现了这件事,二人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最后母亲理解了儿子,儿子也理解了母亲,大家一起包饺子(全剧终)。










我是来看小说的,你们要干什么!

——《来日方长》文评

评分:           ★★★☆☆

坦白讲,这篇小说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但着实为我出了一口恶气。一直以来都被科幻世界的各种所谓“硬科幻”强行喂💩,虽然我是工科生,但我对那些玩意根本不感兴趣,一个个写得比我的教材还详细。这回终于轮到大家被喂文科💩了(doge)。

说正经的,国内的科幻作家,我最喜欢的就是晴姨,晴姨的哲学科幻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非常具有辨识度。所以我对《来日方长》的期待着很高,我期待的至少是《影像志》那样的作品,可惜《来日方长》比《影像志》差很远。

首先太干了,根本没有人物和故事。底下的注释很多,但其实影响不大,因为根本不需要看,只需要知道这些人都是哲学家就行了。但作者选择了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本可以刻画出优秀的人物形象,但这篇作品显然根本没有这样的想法。情节更是接近没有,这种一般可以称为“真空科幻”。

晴姨在访谈中称自己写的是“软科学硬科幻”,想法很棒,效果也不错,和科幻世界的各种硬科幻如出一辙。看那些“真空”的硬科幻时,我往往有看教科书的错觉,《来日方长》更胜一筹,我真的觉得我在看哲学史,要不是后面的访谈,我完全分辨不了哪些部分是作者虚构的,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这篇小说的设定还是比较有趣的,虽然在现实中我并不认同结构主义者天真的想法,但佩服他们用数理逻辑重建人类历史的勇气和信心。虽然看起来像科学主义渗透到人文学科中了,斯文扫地,人性没落,但某种程度上,他们才是真正继承古典哲学遗志的人,只不过在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那个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的真理。类似的点子无数次出现在科幻小说里,也在说明,即便到了现代,人类还是丢不掉对形而上学的执念。

说回作品。我有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也是哲学爱好者,所以这篇作品我看得不难受,也看懂了。但是,实在不是一篇小说,我是来看小说的。

最想问作者的一个问题:

晴姨是位结构主义者吗?最喜欢哪位哲学家?











小说是你的谎言

——《文明产房》文评

评分:           ★★★☆☆

1.这是一篇设定文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这篇小说有人物吗?勉强算有吧。不过还是那个经典的问题,角色存在的意义仅仅是充当旁白为读者讲述设定。由于这篇文章就是一个设定,从头讲到尾,太长了,所以中间写着写着作者都忘记了这些东西是人在讲述,完全没有讲述的口吻了,直接变成了旁白。所有角色都是讲设定的机器,带着作者安排的任务,从头到尾都没有体现出差异性,结尾虽然有了些人味,但匆匆收笔。

情节方面更是十分赘余,节奏太慢,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技术细节,这些东西我都不怎么细看的,看了也记不住,所以这篇文章的信息密度其实很低,技术性的东西对情节的推动力和它所占的篇幅并不对等,简单的故事被稀释得像宇宙一样空旷。前半部分十分无聊,竟然把地球生命的诞生过程叙述得那么详细,到姆文明那里才有了些趣味,但后面依然是庞杂的设定夹杂着稀薄的情节。

总结至此,这篇作品可以定性为点子文,科幻世界的一大文体,也是我对科幻世界最不满的地方之一。

2.可以尝试的改进方向

硬科幻不等于故事性匮乏,这篇作品只需要稍微修改一下叙述视角,就可以变得更加具有可读性。故事的核心在于矛盾,这篇小说有哪些矛盾,按现在的故事,我想最明显的就是姆文明对宇宙的探索和对自身起源的觉醒,那么小说就需要围绕这个矛盾展开。可以仿照刘慈欣的经典写法,以姆文明的一个科学家的视角来展示这个故事。真相的揭晓当然不能那么顺利,要给主人公制造一些障碍,让他挣扎,在这个过程中使人物丰满,同时还能展现姆文明特殊的社会面貌,这样就避免了大段的纯设定输出。

最后可以安排这个姆文明的科学家联系上了执法队,抓捕了园丁(当然前文中要对执法队的存在给些铺垫,不然会导致机械降神),最后科学家决定把这个秘密埋藏起来,不对外公布,结尾处对人类文明的抒情可以由科学家发出。这样一来就完成了一个经典的“不被理解的科学家拯救世界”的故事。也可以选择悲剧结尾,让科学家公布真相后,政府和民间都要联系造物主,但科学家阻止人们这样做,最后当然没阻止成功,文明被毁灭。

3.设定还可以延展

本文关于姆文明的设定还是值得称赞的,不同的身体构造、进化环境,产生了不同的世界观和社会意识形态。这和《你一生的故事》中不同的语言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作者也可以不按照我上一段所说的那些俗套的方式写,可以聚焦于文明存在决定文明形态,描绘文明的差异性,在其中构造矛盾和冲突,讲述故事。

《你一生的故事》中,作者通过让主人公亲身经历的方式,展现不同语言所带来的思维差异,为读者展现了一种非视觉性的奇观。本文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让主角为了达成某一目的,在不同的文明间游历(像格列佛游记那样),借此展现文明历程对文明形态的影响。同时,场景的丰富性也有助于故事的发生,会增加不少看点。

最想问作者的一个问题:

这篇小说从投稿到上刊的过程中,科幻世界的编辑都提出了哪些修改意见?



对遗憾的执念是困住人类的陷空管

——《留声铺子》文评

评分:           ★★★★★

1.设定与故事融合: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和我

《留声铺子》让我评价科幻小说的标准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之前,我非常讨厌在作品中看到详细的技术描写,我认为这些除了增加阅读门槛,降低阅读体验外别无他用。所以一般看到这种东西就会直接跳过,很多重设定的文章这样跳读下来就不剩什么东西了。这篇小说我读到中间的时候也跳了一些东西,好在作者没有纯粹地倾泻设定,还夹杂了一些情节,所以我跳得不是太多。读到后面我才意识到,这篇小说中那些细致的技术描写是必要的,他们和故事融合在一起,如果剥离掉这些细致的设定,整个故事的呈现效果会大打折扣。

无论是《科幻世界》还是其他民间的征文,到处可见重设定轻故事的小说,给人感觉这些作者不是来写小说的,而是来炫耀他的想象力的。我认为《留声铺子》为这类型的小说树立了一个标杆,即便小说中要进行大量的技术细节描写,依旧可以写出一个动人/好看的故事。

时光机、时空穿越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但作者为这个早就被无数科幻作家写烂了的设定,找到了新的切入点。时空穿越是很宏大的话题,时光机是很严肃的科幻装置,一篇小说一旦沾上了这两者就很容易变的“大而空”,科幻小说往“小”写是不容易的。要跨越时间传送些什么的话,一般人很难想到只传声音,声音是太微弱的东西,好像激不起什么浪花,毁灭不了世界,拯救不了人类。这样的设定和《止水》中的石碑很像,都是孱弱却复杂的东西,我常常从这种轻盈的设定中品出科幻的浪漫。“只能听到过去的声音”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用的东西,人类社会充斥着太多像这样无用的东西,但人心中的脆弱、遗憾、爱,正是通过这些东西外化出来的。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无用的东西表现出来人是什么。

仅有留声玩具还不能体现出“困住时间”,作者又巧妙地借助雨仗这一带有文艺感的乐器,把听到过去的声音比喻为重现过去的时光,这样一来,留声玩具就带上了几分时间的厚重感和伤感气氛。这种设定的气质,和小说想要讲述的故事是相符的,这体现出本文的设定和故事是融合的。

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各自成线,他们因为留声玩具产生关联,他们的命运也被陷空管技术的发展牵动着。父亲因为陷空管技术所产生的悲剧,从城市来到大山;“我”因为对留声玩具的好奇,走出大山,回到城市;盈秋姐因为陷空管与“我”再续前缘,因为对功利的追逐离开学校,因为传信技术的失败错过了“我”(我好像看出来盈秋暗恋“我”,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因为陷空管技术的发展而遭受事业和婚姻上的重挫。所有人物的命运与交互都是围绕设定展开,设定不是游历在故事外的,而是粘连起这个故事的核心,把设定换掉这个故事就无法成立了。这是本文不同于其他有着详细设定的作品之处。

设定也参与了主题的表达。“他曾用顶尖的工程技术困住了时间,可如今,他自己却被困在了时间里。”父亲的阿尔茨海默病和陷空管技术形成了一种黑色幽默,母亲曾为了穿越时空而失去生命,父亲此时却以这样的方式在过去的时间里循环。在小说的后期,主人公的情绪集中爆发时,行为上的表现也是不断用留声玩具听着父亲的声音,又想听,又不敢听;穿着防护服不断地回到过去与父亲匆匆见面,想要弥补遗憾,却终是人力有限。此时,“我”也被困在了时间里,困在了父亲的时间里。两人都用尽半生去困住时间,到头来都被困在时间里。不知道盈秋姐有没有被困在时间里,我想那些纸张燃过的灰烬便是吧。

陷空管技术能不断发展,就说明了人类对遗憾有着太重的执念,这种执念是困住人类的陷空管。我感受到了本文设定自带的张力。技术是人类心中某些意识的外化,这些外化的“人的东西”,不断与人类互动着,形成了人的文明。许多科幻小说执着于技术幻想,作者基于自己丰富的科学准备和自信的想象力,构筑一个个技术奇观。可是科学奇观的年代已经逝去了,视觉需求也可以被发达的影像技术满足,以文字为载体的小说要打动读者,不能只停留在技术的表面奇观,要让读者在技术中看到实际上是外化出来的“自己的东西”。

2.想表达的东西不一定非要浓墨重彩

陷空管这种穿越时间的技术,在科幻小说中很容易让人想到伦理问题和科技的阴暗面。这些东西并非在这篇小说中没有涉及,但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去大写特写(这种过于直接的上价值,读起来会有一种被侵犯的感觉),而是把重心放在情感故事上,先感受故事,之后再思考陷空管技术该不该存在,或是否应该被限制使用。读完这个故事之后,读者心中对这个技术的思考,不会比作者直白地展现技术的优缺点要少。

在人物情感的表达上,父亲对“我”的思念,“我”心中对父亲的遗憾,盈秋姐不同时期内心的感受,作者都没有过多的正面描写,对父亲和盈秋姐的刻画都是寥寥几笔,“我”的遗憾也是从一系列行为来侧面描写。三个人都被困在时间里,被困的那段时间,就是内心解不开的结。这种轻盈的笔触更加撩人心弦,现实就是如此,我们感受到别人的内心,也是通过种种间接方式。

最想问作者的一个问题:

白贲老师在构思一篇科幻小说时,更多情况下是先想出点子(或称设定),然后再构造一个故事来演绎(或搭配)这个设定,还是先想出大概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再思考可以更好地展现这个故事的科幻点子?如何看待科幻小说中的故事与设定的关系?



为展示设定而生的故事,可以说是一种设定文吗?

《波浪之城》文评

评分:           ★★★☆☆

1.阅读体验

坦白说,这篇作品是不错的,但我的阅读体验并不好,3.5星吧。也许是因为这篇是金主的作品,且在钝评群里炒出了太高的热度,加之金主有意无意地在QQ和微信群里“大放厥词”,导致我在阅读这篇作品时带着很苛刻的目光,逐字读,逐词分析,任何微小的瑕疵都被我聚焦。也有可能是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有问题,前期埋了太多伏笔,而且看着很像作者的水平有限,导致读得又累又皱眉,虽然后面揭晓了原因,但我的负面情绪已经积攒太多了,这个结局也比较平淡,所以不足以哄好我。

初读时,最令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男女主的情绪变化。特蕾莎对维克多的态度转变过于突兀,只是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态度转变后的感情推进也很快,上床也很快。就好像特蕾莎早就想和维克多上床了,只是抹不开面子,所以随便找了个“脚踝上的伤”这种破理由,借机和维克多拉近关系,然后上床。特蕾莎失踪后,男主的情绪变化也是莫名其妙,一会儿痛苦,一会儿充满希望。这让我感觉作者不会描写失意的人,对情绪的表达是混乱的、毫无逻辑的。

以上种种,虽然后面揭晓了“波浪之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解答了男女主情绪波动的原因,但我在逻辑上接受了,情感上接受不了。就好像我被杀人狂追了三天三夜,然后发现是一场梦,没事,但我很不开心。作者在伏笔的安排上,要么不要让读者察觉有伏笔,这个故事依旧是通顺的,要么就明确让读者知道这里有隐情,这样就把对作者的怀疑转变成了对后续剧情的好奇。还好这是篇短篇小说,如果是长篇,开头这个样子我就弃了。作者对伏笔的暗示太隐晦了,“今夜的波浪之城是快乐/痛苦之城”这种程度远远不够,我还以为是作者把主人公的情感进行泛化,以达成抒情的目的。

而且故事在揭晓“波浪之城”的真相后就基本结束了,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产生“怀疑”情绪的时间比产生“原来如此”的时间要多,正面阅读体验太少了,你哪怕结局写点复仇成功之类的东西让我爽一把呢,或者至少把结尾写长一些,让我的正面阅读体验多停留一些时间。

另外,这种设定和故事结构让我感觉作者有点投机取巧(无论是刻意为之还是巧合)。众所周知,人物塑造一直是科幻小说的短板,但本文这个模式,无论前面是真的要表达人物受到波峰波谷的影响,还是作者能力有限产生的人物塑造失误,都可以被“波浪之城”的设定圆过去,这样一来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就很难被评价(这很难评.jpg)。

2.人物塑造

前期在处理两人感情升温时,对特蕾莎的积极描写更多,从刚开始的朝维克多扔东西,在床中级砌城垛,到后来的用八条触手紧紧抱住维克多,把城垛拆掉,要和维克多结婚。相比之下,对维克多的描写较为保守,没有什么主动的行为,作者写的更多的是维克多的被动接受和内心的感受。这就显得非常奇怪了,波峰波谷的变化似乎只对特蕾莎产生影响,对维克多的影响很弱。那看来“波浪之城”控制人的行为的效果夜不过如此嘛。

或许作者会辩解称,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受到“波浪之城”的影响也不同。像特蕾莎这种人,就很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而维克多这样比较沉稳的人,情绪的变化只是在他的内心泛起涟漪,使他在被动接受特蕾莎的攻势时产生一些情绪化的感受。但如果这样,为什么在特蕾莎失踪的部分,维克多受“波浪之城”的影响又变大了,他可是真真切切地产生了很多激动的行为,痛苦和充满希望对他的影响可不只是内心的波动了。他对特蕾莎爱得如此深沉吗?在激素的催化下产生的爱,当情绪褪去还会保留多少?那些厮守半生的中老年夫妻尚且对爱人产生一些厌烦,相识寥寥几天的维克多和特蕾莎,有那么深沉的,可以逃离情绪控制的爱吗?从他们俩的过去经历来看,我表示怀疑。

维克多向特蕾莎揭晓真相的地方,应该是波谷区,可为什么看起来只有特蕾莎是被影响的,维克多很亢奋,要带特蕾莎走,这是很正面的情感。纵观全文,其实真正契合“波浪之城”设定的只有特蕾莎和路人,维克多像是游离在这个实验之外的,他的情绪受“波浪之城”的影响是依据作者需要而定的。在需要维克多推动剧情的地方,他的情绪就独立了,还仿佛开了天眼,在需要通过维克多表现“波浪之城”的可怕的地方,维克多就又成为了众人的一员。

此外,这个故事虽然是第三人称叙述,但实际上只表现了维克多的心理活动,这就显得所有角色都是围着维克多转的。路人角色标签化就无所谓了,反正只是为了表现设定,但对女主也标签化处理就不妥了。这毕竟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不是维克多历险记(因为你结尾写了维克多会继续等着他的特蕾莎),那就不能忽略女主的塑造。特蕾莎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庄颜式”的工具人,存在的意义只是展现设定和帮助维克多推剧情,以及作为一个靶子让维克多把设定念给读者听。特蕾莎的情绪、行为都是工具化的,只是为了展现设定,中途说退场就退场,结尾也没有再出现,似乎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这就产生了一种对特蕾莎的符号化。到头来,我都不知道特蕾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到底是怎么想的。

以上提到的这些本文在人物塑造上的缺陷,我认为是较难进行有效改进的(在篇幅不变的情况下),这是本文所选择的设定和叙述方法所决定的。所以说本文其实是设定优先的,先有了设定,然后寻找一个可以展现设定的故事。这可以说也是一种设定文吗?只是比一般的纯输出型设定文高级一些。读一般的那种没有故事只有设定的文章,我有种被强奸的感觉,那这篇文章算什么,诱奸吗(doge)?

3.节奏和完成度

我一直认为篇幅有限是一种借口。篇幅不够那就写长啊,既然选择了短篇幅,那就要驾驭好,出现了问题就说明作者驾驭不了这样的篇幅。读者不需要在这种地方体谅作者。

本文的节奏问题较大,突出表现在揭晓真相的部分,男主毫无征兆地就悟道了这么复杂的真相,而且和真相一点偏差都没有(文中也没说有偏差),不仅悟道了真相,还想到了非常具体的技术细节,还很快破解了波峰波谷的分布,找到了特蕾莎的位置,就像开了天眼。这就好像作者看篇幅不够了,所以赶紧收尾,我以前也这么干过。铺垫了这么久的东西,全部被维克多一口气说出来了。正常的节奏应该是,先让维克多发现疑点,然后呈现一些有指向性的证据,让读者也开始猜真相,然后慢慢推进,通过一个完整的解谜过程,一边展示,一边交代真相。

其次在完成度方面,本文也有所欠缺。

首先是结尾,从波浪之城出来后,只对维克多的后续有交代,特蕾莎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消失就消失吧,最后还让维克多等待着他的特蕾莎(这是个比喻吗),真的特蕾莎还活着呢,怎么不去找啊?被特蕾莎拒绝他给伤到了吗?可那是受到“波浪之城”的影响啊,哥哥你真小气。而且特蕾莎也算是知道了波浪之城的真相,主办方难道放任不管吗,文中也没有交代。而且这个结尾太过平淡,即便不让维克多有什么反抗的行为,那也应该改变一下叙述方法,落点落在一些宏大的东西上,例如在“在这座大城里,浪会来得更慢些,更稳定些,但也更不为人知些”这里就停止,或者说“其实我们早就生活在波浪之城了。总之最后一句话不要落在爱情上,因为本文对爱情的描写是不成功的,相比之下这个设定的格局比较大,算是有看点,最后一句话反而落在次要的爱情上,有些没站稳。

其次就是剧情推进中的衔接部分,前面也提到过,本文的故事推进过快,而且基本都是硬推,缺乏征兆和过渡。对女主失踪的交代应该更清晰些,对男主顿悟的转变应该更合理些,还有对人物情绪受“波浪之城“的影响应该描写得更准确合理些,至少应该改进男主的情绪变化。

4.设定

根据我有限的科学水平,我认为“波浪之城“调控情绪的功能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上层操控社会情绪的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对情绪调节的效果会产生怀疑。在《波浪之城》的展示中,人的行为像是完全受情绪影响的,多巴胺会让你爱上一个本不会爱上的人,也会让你突然不相信自己正在爱的人,人被表现为情绪的奴隶。即便认同人的爱不过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那也应该是一种长期的化学翻译,需要时间的凝固,即时的激素水平变化,难以产生这么深刻的影响。

诚然情绪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但我觉得不会夸张至此。控制情绪可能会让人爱一个人多一点或少一点,但不至于在特蕾莎得知真相之后依然不愿意跟着维克多走,尽管她此时的状态是消极的,但那是自己正在爱的人。

另外,我认为波峰波谷的设定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要社会维持稳定,应该让一个区域内永远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的人,均匀分布。而不是一个区域都积极,另一个区域都消极,不同区域间持续滚动,那些消极的区域说不定会爆发局部的骚乱。让人们找不到共鸣,才能真的瓦解集体的力量。




钝评奖
真实感受、真诚评论,钝评奖征评比赛以“帮你砸烂读者和作者最后的一堵隔墙”为宗旨,累计服务科幻读者作者逾百人次,包括索何夫、杨晚晴、东方晓灿等著名科幻作家,力图打造和谐科幻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