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感受、真诚评论
砸烂读者和作者间的最后一堵墙
第14届钝评奖
金奖作品
作者:乱舞猪
钝评分:
《今夜不许哭》:★★★
《最贵的一瓶》:★★
《永恒之境》:★★
《回味》:★★
《招魂》:★
《李记者典少尉列传》:★★★
《来自深渊(上)》:★★★★
3月刊的点子乌泱泱全是“数字生命 + AI + 亲情”,加上零星外挂的两个“病毒”。
这老套题材的连续攻击,就像大饼卷馒头蘸米饭吃,噎得我差点背过气去。
既然点子方面实在泛善可陈,这期钝评我就在最后做个对比和总结,从写作方面看看作者们撞点子大逃杀的结果。
《今夜不许哭》文评
评分:3分
生动演示了普通反转,有效反转和刻意反转的区别
整体故事情节没太多好说的,熟悉的父爱如山,隐而不说那一套。
偶尔有刻意制造冲突的痕迹,好在作者在调动情绪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而回忆和现实间的切换也相当丝滑。
篇幅不大,给了三处反转。
第一处,主角并不会在倒计时结束时真的死去 —— 这很好猜,作者似乎也没打算隐藏;
第二处,机器人是父亲留下照看主角的 —— 设计得不错,让父亲的人设更加真实而丰满,加分;
第三处,机器人的“寿命”刚好在主角倒计时结束的第二天到期 —— 属于硬煽情了,但未必没效果,因人而异吧,至少不用扣分。
三个反转让故事更值得一读,作者的文笔和情绪调动,让阅读的过程比较舒服。
最后,小吐槽一下作者的比喻:
“我像橄榄球员那样躲过宿管、老师、校医……” —— 橄榄球员不是应该正面突破么。
“父亲那时连摸摸我脑袋都像要举起一个轮胎那么艰难” —— 往下摸和往上举完全是相反的动作,好歹加个“抬手摸摸我脑袋”啊。
《最贵的一瓶》文评
评分:2分
让马尔克斯给诺兰写剧本,肯定不是个好主意
篇幅不长,故事简单,读起来挺疲惫。
多线性叙事,有大量没头没尾的信息,许多记不住的新名词,还有分钟级别的反复时间跳跃。
作者使用了一种相当复杂的写法,我个人不太喜欢,但我也相信有读者会喜欢。
对于复杂的写作方式,故事的“底”很重要。如果底不够精彩和意外,整个故事就会显得故弄玄虚。
诺兰的电影,一向是通过技法上的复杂性,给故事赋予额外的层次感和观影体验。可即便是诺兰,也拍出过《信条》那种奥数题一样的玩意儿。
这篇小说的底完全兜不住前面的重量,对不起读者耗费的气力,给不了真相揭晓时本该有的震撼。结尾其实符合文章的荒诞风格,提供了小趣味。但荒诞风格跟复杂写作方式的结合,在我看来是不成功的。
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南美小说,虽然也惯用线程切换和时空跳跃,但那跟诺兰的路数完全不同。前者要写得丝滑,跳转得轻盈而不着痕迹,配合魔幻氛围,制造出更大的张力和深度;后者则是把信息打碎,让读者或者观众玩一场烧脑的“拼图游戏”,最终一览全貌时才有巨大的惊喜和满足感。
这两种方式的杂糅,以我个人的阅读和观影经历,不记得有看到过成功的例子。
就权且把《最贵的一瓶》当做是作者的写作实验吧。如果作者往两个方向分别尝试,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永恒之境》文评
评分:2分
谁是始,谁是终,哪有太一,一团混沌
刚看到正文的第一句“你好,爱因斯坦”,我立刻去看了眼作者,果然是江波老师。
第一页还没看完,我就又看到了下面这句话,而且是两次!
“你是阿尔法,你是西格玛,你是始,你是终,你是太一,你是混沌,你是一瞬,你是永恒。”
继去年工整的命题作文《命悬一线》和一月刊一言难尽的《天狼星大使地球报告》之后,没想到这么快又看到了江波老师的新作品。很好奇又会是怎样的阅读体验。
再次看到跟一月刊相比只换了个人称的“你是始,你是终”,有种打破第四面墙的穿越感,同时生出几分隐隐的担心。
先说优点,结构上该有的都有,且位置都合适,安排得明明白白,可以放在写作教科书里当案例的程度。
第一节,用有陌生感的文风、场景、名词(“拔线行动”)充分制造悬念,顺便引出主要人物。
第二节,以主角视角展开,用一个同样怪异,但更加具体的场景吸引住读者。主角开始追查,过程中收到神秘信息,危机进一步扩大。
第三节,节奏适当放缓,主角到达指定地点,展开世界设定,交待关键设定 —— 太阳能田。
经过第四节短暂的谜语人后,第五节行动正式开始,冲突激化,同时添加亲情元素,作为对比和调剂……
骨架完整,情绪曲线合理,后面的章节不再赘述。
骨架有了,这肉是怎么填的呢?这篇小说的人物、故事和设定都在各干各的。
设定是常见的,也是sfw很喜欢的AI反攻人类题材。把“反攻”换成“招安”则更加准确些。概括起来,人类早已习惯了在虚拟世界生活,AI也进化到了一定程度,觉得人类肉体的存在对地球来说始终负担。于是AI想要把全体人类的意识数字化,消灭人类肉体,让地球得以软重启。
小说中,AI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很奇怪,它随机选择了一个人类,也就是主角王十二,让他代表人类和AI签订契约。这一设定的合理性有明显问题。
如果AI希望人类合作,要么坦诚相待取得人类的信任,要么就编织一个惊天大阴谋。小说里似乎选择了前者。
要建立信任,就应该让信息透明,把威胁和机会都清清楚楚摆在人类面前。但小说里的AI选择的是“派主角当大使 + 信息差 + 谜语人”的组合拳。这简直就是要把猜忌推向顶点。
AI甚至都没有挑选一个最适合做说客的人,而是随机选中了主角。
王十二代表人类跟AI签订契约有什么用?主角就是什么了不得的神么?
说完AI,我们再看看人物都干了些什么。
小说中有两个主要角色,即王十二和明斯特,一个是AI的说客,一个是抵抗组织的头目。按理说,人物的立场鲜明而对立。但问题是,从小说的内容看下来,无论王十二和明斯特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对大局有任何影响。甚至对两个角色自己,以及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说不上有什么值得读者关心的影响。
那么设定,也就是点子本身呢,至少对我来说,没有丝毫新鲜感。
至于小说的立意,我个人没有读懂。只看到了有人愿意被彻底数字化,有人不愿意;有人觉得数字体与本体一样,有人认为不一样。这很正常,可惜我只看到不同立场,并未看到作者对这些立场的更深一层探讨。
从框架大纲进入具体内容写作层面,似乎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估计不用多久,我就会忘掉这篇小说绝大部分内容,只能记得那句咒语一样的:
“你是阿尔法,你是西格玛,你是始,你是终,你是太一,你是混沌,你是一瞬,你是永恒。”
《回味》文评
评分:2分
主角对待数字至亲的态度,还不如我对待黑白像素电子鸡
前面4/5的篇幅通畅易读却无趣;后面1/5的篇幅新鲜意外但离谱。真实感与新鲜感总是缺一条腿,导致没太多可回味的。
当文章的第二页出现了男主角的职业 —— 数字人生项目的主管,这故事就凉了一半。数字人生 + 亲情,在sfw上出现的频率可以跟AI一争高下。本来就毫不新鲜的题材,在同一个杂志上反反复复地出现,实在是腻得难以下咽。
果然,刚到文章的第三页,女主角的父亲就过世了。龙珠已经集齐,故事凉了一大半。
随后的走向,几乎全是按套路走。母亲的反应,父女间的隔阂,男女主角之间的矛盾……
设点上新鲜的地方是写了数字化的艰难过程,以及远不如预期的阶段性成果,成功给情节带来一些波折。
文笔相当不错,尤其是日常对话和方言很接地气,易读性中和掉了一部分无聊的感觉。
直到结尾,终于出现了意外的走向。项目失败,未完成的数字生命要么卖掉换钱,要么直接销毁。这种走向在同题材科幻小说里并不常见。一个大急转弯,从情节和反转的角度,确实救了这个故事。
可惜世界设定和人物设定,都有种儿戏的感觉。数字生命的伦理讨论,法规审批,归属权处置都比较随意。话说回来,设定上脱离现实的不真实感,一定程度上是该题材科幻作品的通病,问题不大。人设方面的问题就严重了,家属对数字生命的态度轻飘飘的,感觉还不如我小时候对黑白像素电子鸡感情深。
对于是否破坏父亲的遗体,提取意识:
女主角杨荆的反应是 —— 既然男朋友提议了,我就试试;
杨荆母亲的反应是 —— 我不懂,你们爱咋咋地。
对于父亲数字生命的意识重建过程:
杨荆的反应是 —— 不像我父亲,我也没兴趣帮助他加快重建,让他自己一边努力去,达不到要求就不配再见我;
杨荆母亲的反应是 —— 这事我不懂,不参与。
对于是变卖父亲的数字生命还是销毁:
杨荆的反应是 —— 既然你们说不卖就得销毁,没有第三条路送到我嘴边,那我也没啥好争取的,卖了它;
杨荆母亲的反应是 —— 真的能换八十万?好好好,卖卖卖。
对于巧遇失去人格只剩手艺的数字父亲,杨荆的反应是 —— 我不怪你了,我对自己的行为很感动……
这母女俩的人设,我真的接受不了。
《招魂》文评
评分:1分
用流水账的方式写最常见的素材,就像一大锅白水煮的茄子、黄瓜和西蓝花
从题材到故事到文笔到叙事都不合我口味。
对我个人来说通篇是片段化的流水账叙事,不值得一读,关键是它还那么长、长、长……
看不出素材是怎么挑选出来。像个传记片,因为某人一生就是这么过来的,且留下的记录数量极为有限,那么就把这些记录都堆上去吧,也别挑挑拣拣了。
偏偏主角的人生片段全是各种小说里最为常见,本身不具备新鲜感和趣味。
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有个性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或是制造强烈的情感冲击来烹饪,也能折腾出些滋味。但这篇啥都没给我。
索然无味啊,索然无味。
《李记者典少尉列传》文评
评分:3分
半篇好文,强扭的冲突它不甜呐
文章由一个引子和四个章节构成,阅读体验差异相当大,我个人的打分依次是:
80、90、75、40、55。
短短百十来个字的引子,用半文半白的方式,交待了三个主要人物,快速勾起阅读兴趣。
随后的第一章“Alpha 李记者”相当成熟精彩。寥寥数笔,就把人物立起来了。随便一段对话,一个行为,一次选择,都能成功地给角色填上一笔血肉。
文字、人物、叙述方式全都活泼有趣,相得益彰。围绕矮行星的模拟赛中,主角跟AI的小博弈写得干净利落,也给后文设下了铺垫。
李记者人设的多个特质都清晰可信。
第二章“Beta 典少尉”其实不比第一章差。仅凭典少尉出场的几句对话,人物就足够鲜活了。
作者运用文字的实力和效率,刻画人物的能力都展现了出来。还顺便用计算反应速度的情节,小露了一手“硬科学”的实力。只不过两章连着看下来,渐渐显得平了,正经的冲突也没发生,阅读体验开始走下坡。
第三章“Gamma AI”安排了大冲突,从节奏上来说,出现的时机刚刚好。可惜文风没来得及转,面对重大灾难,继续前两章的文风,就显得很轻佻。而AI莫名其妙锁死防御系统,主角团突然变身突击小队,冲突的制造和解决,都显得相当突兀。还没搞清楚主角团该干什么,他们就行动起来了。AI和人类的战力毫无铺垫,全凭作者临时交代,读者尚未建立起预期,也就谈不上多少紧张感和代入感。
作者像是一脚踩进了不属于自己的泥潭,用文字强行去模拟视频画面的效果。可文字的画面感,跟视频媒体的画面呈现,那是两回事。
前两章对主角团的铺垫里,个人能力勉强剩下一些,人物个性则基本扔掉了。
第四章“Epsilon 无间”,作者在人物和文字方面基本恢复了水准。但情节推进比第三章加速得更厉害,进入了“死伤 - 煽情”的加速螺旋。有种不想写了,赶快结束的感觉。(会不会是被编辑要求删减的结果……)
总之,这篇小说,我看完第一章觉得有五星潜质,看完第二章心里隐隐升起担忧。后面两章,则只剩一声叹息。
《来自深渊(上)》文评
评分:4分
底盘太稳,想挑毛病有点儿难
作为中篇连载的(上),故事方面暂时还不明朗。
但分型橙子表现出的写作功力,提供了一个好故事的可能性。加上3月刊的同行衬托,暂且打个4星,期待一下。
开头是母亲内心与孩子的对话和危机的迫近,一眼看下来,竟然有种《沙丘》里杰西卡和保罗那种味道。刚好《沙丘2》在3月上映,这种意外的巧合带来了些许愉悦感。
引子营造了氛围,引出了主要人物,铺垫了情感,最后用死亡勾起好奇心。
第一节,交待了世界设定,故事的起点,随后在对话里聊了趋同进化。一个小瑕疵,是科普内容略多,且出现得早了点儿。如果第一二节写其他内容,让读者更投入,第三节左右再科普,或许更好些。
第二节,写了主角的自我认同,对素未谋面的母星产生了莫名的情感,并与父母产生冲突。不仅要素齐全,节奏适当,且埋下了一个重要议题“父母是否可以为了一个伟大的目的,强加给子女责任”。与这些优点相比,对外星的想象偏弱,像是在写地球上一片没有大陆的区域。
第三节,开头就是转折和意外,新角色的出现,爱情的萌芽,新希望的降临。作者在视角转换、对话和情绪调动的方面显然都是老手。一段慢节奏的详细对话过后,切换快速蒙太奇作为第三节的结尾,结婚、生娃、母亲去世,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一方面用叙事速度的切换给读者造成冲击,另一方面通过留白给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和情感呼吸的空间。详略切换张弛有度,小转折意外但不突兀。都刚刚好。
孩子而的非自然死亡接二连三发生,表层的危机已经足够严重,后的问题则更为棘手 —— 在新的殖民星球上,人类有可能无法持续繁衍。
另外,作者提到《索拉里斯星》,提供了一层新的想象空间。
第五节结束时,让主角的女儿海伦成为最后一个即将中招的孩子,将危机聚焦,同时营造了一种宿命感。
第六节,主角内心在呼喊“我不在乎人类的命运,也不在乎人类能不能成为星空种族,我只在乎我的女儿,我的海伦”。这里,表层和深层危机被置换,主角进行了新的价值判断,人物形象也变得丰满。其实,这里制造了一个虚假的两难,人类命运和女儿的命运并非二选一的关系。
在《来自深渊(上)》的结尾处,作者设置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猜测空间。以“海伦生病了”作为结束,恰到好处。
故事方面,至少做到了没什么明显的不合理,人物也中规中矩,可以留到连载完成时再做评价。
而从类型小说写作的角度看,这篇每一节的开头和结尾,都值得反复阅读。
总结
3月刊中科幻创意的新奇性欠奉。除了分型橙子的中篇《来自深渊》只有(上),需要等完结后再做讨论,其他6篇的核心设定,仅在《科幻世界》上,每年也可以看到好些次。
当然,旧问题也可以有新解答。可惜也只有《回味》和《招魂》略有新鲜感,在写意识上传和虚拟世界的构建时,把重点放在了技术开发或应用的过程,而不是应用之后。
《回味》里的方言对话是一大亮点,而在推进情节时,人物缺少必要的挣扎和权衡,显得对至亲逝者没多少感情。在聚焦亲情的作品中,无论如何也应该多花几笔,让人物的情感丰满深厚起来。
比起《回味》鲜明的长短板,《招魂》则显得乏味。
从整个小说的结构上看,江波的《永恒之境》和分型橙子的《来自深渊(上)》较为突出。
结实的框架之下,《来自深渊(上)》在其他方面几乎也都做到了没有短板,反观《永恒之境》却在角色行动的因和果上,出现了明显问题。
角色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这本来是小说最基础的部分。新手当然必须在写作时保持高度关注,老手呢,如果不刻意把自己抽离出去,从外部审视自己的作品,也可能会因为写作时太过顺利,不小心进入“想当然”状态,造成自己不易察觉的问题。
《今夜不许哭》和《最贵的一瓶》作为短篇小说,篇幅所限,难有复杂精巧的大框架。如何给作品加分呢?两位作者选择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今夜不许哭》从题材到立意再到故事的大体走向都中规中矩。整个故事讲得相当稳妥,先拿到个及格,再用情感和反转把作品又往上推了一步。
《最贵的一瓶》的写法则相反,用了复杂的技法,持续挑战读者的注意力和理解力,结尾却没能达到预期。有人喜欢玩迷宫,有人喜欢玩骰子,但如果迷宫的尽头是靠扔骰子决定能否通关,那两种人都只能沉默了。
《李记者典少尉列传》则显得特别,前一半得心应手,后一半磕磕绊绊,着急得像被脱了水。如果这是一部电影,我会很想知道它有没有导剪版。
在很多情况下,小说的优缺点、长短板是相对客观的。不同读者大体上可以达成共识。而对每个优点或缺点的价值判断,则因人而异。
应该专注于打造长板,还是补齐短板呢?想来也未必有绝对统一的答案。
如果长板足够突出,当然可以全力呈现长板的精彩之处。
但能独自撑起整个作品的长板毕竟不会常有,那么兼顾各个方面,同时提供小亮点,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3月刊,在题材相近的情况下,不同作品都有各自的选择,自然也导向了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