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届钝评奖|202406期《科幻世界》银奖刊评(含钝评榜单)

文摘   2024-07-16 22:08   四川  




 真实感受、真诚评论 

 砸烂读者和作者间的最后一堵墙 

第17届钝评奖

银奖作品
作者:燕妮

钝评分:

《抽取游戏》:★★★★

《层流》:★

《别回头》:★★

《逆向的人》:★★★












《抽取游戏》文评

评分:           ★★★★☆

由于连载无法看到文章全貌,因此,本文的文评我采取了新的方式:先记录下阅读中的重点感受,到下篇结束后再做整体评论。

编者按。SFW杂志中,文章前放编者按的不多。既然放了,就有其价值。从编者按中,我对本文有了模糊的概念、疑惑和期待——都市怪谈(科幻元素会如何展现?)、邪气(这东西我喜欢)、悬念和情节(我很期待)、NPC和玩家(啊,这个略有点俗套)。

故事阅读的感受很顺畅,在具体讲述“刻忆”的细节原理时,出现了我的第一个疑惑——文章前面大量的细节描述了《新生》这一技术,之后又简单介绍了AI和NAL运动的时代背景,从那一句“但今天,他决定尽早离开”时,我知道故事真正的开端开始了。而这时,才有了“刻忆”的技术和原理描述。读到这里,我认为故事的核心技术,或者说,推动故事发展的应该是“刻忆”技术。前面的新生和NAL运动,与刻忆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暂时没有答案,先放这里吧。

出现的第二个疑惑——店里有多台机器,有一台特定的机器卖完了4/5的盒子没出一个SR。由于“刻忆”是一种信息商品,所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信息是不需要有实体存在的,因此抽取的结果应该与实体机器没有关系。信息通常存储在网络上(尤其是一个AI发展的时代),可以在任何一台联网的机器上展现。即使是盲盒,也可以和网络抽卡一样。当抽到盲盒后,以某个下载链接如二维码的形式出现,或者登记到特定的账号下。于是,阅读到这里时,我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商家要把一堆“刻忆”数据,装入不同的机器里呢?这是不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疑钩子呢?作者暂时没有在这个点上做解释,也没有深入挖掘。如果后文没有关联的内容,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设计的BUG。

阅读到“却没意识到这就是生活本身”时,我心中竖起了大拇指,我喜欢文章的立意——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美好体验。而后面的“让自己抽到好东西的概率提升一点儿”,这一利用黑客手段实现美好初衷的反讽,让我期待后面的冲突及张力。到这里,我对编者按的内容是满意的,至少科幻元素、邪气、悬念和情节这些,我在阅读中得到了满足。

接下来,作者解答了我前面产生的有关盲盒和实体机器的疑惑。好吧,这里是我多想了。如果前面多提一句盲盒的实体形式,我也就不会因为出戏感而想这么多了。当然,其他读者或许没我这么多事。

第三个疑惑,准确说这是一个悬念+疑惑。“交换的男人是自己但为什么根本不记得了?”这句话的悬念足够强,它很可能是个路标事件。但这里我的第一个疑惑更为突出了——《新生》的技术和NAL运动,与刻忆技术和“失忆”的这个悬念是否有关联呢?至少阅读到这里,我还没找到关联性。不论是社畜的孤独,还是对新奇体验的追求,即使没有《新生》和NAL运动,依旧可以成立。

第四个疑惑,有关对自己的行事风格不再那么有把握了。主角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导致他对自己的行事风格不再那么有把握了?就因为那段奇怪的刻忆吗?此时,他还在确认这段刻忆是否真实发生过,还没有认定结果。这是个逻辑推理问题,只有当确认刻忆是真实的,而过去他根本就不会这么做,才能推导出他怀疑自己可能真的做过,进而对自己的行事风格不再那么有把握了。事实上,在这句话之前,主角并没有确认自己真的做过,他只是怀疑。如果还在怀疑,就应该继续寻找证据。而接下来,主角的行为确实是继续在寻找证据,而且借用“是不是老爸老妈搞的”希望推翻这种可能性。回头来看,我认为作者的这句“但他现在对自己是什么风格不再那么有把握了”,其实是想说明主角的潜意识里意识到某些东西开始动摇了。这可能是个小瑕疵吧,它表述得不够精准,扰乱了我的阅读。

阅读到Zhuiyi的交易时,实体卡当面交易的设定让我意识到,或许是作者为了情节发展,而故意将刻忆的信息设计为实体卡的原因。设计故事完全可以这样做,但前面网络和信息的发展都那么先进了,这里还需要用实体卡,不应该有个理由吗?哪怕是一个“数据量过大,必须实体承载”的理由呢。至少能自洽。

读到“是这女孩有意识的小心翼翼”时,我心中再次竖起了大拇指。前面有不少描写,展现出了作者平日在生活中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女性心理的准确捕捉。如果作者是位男性,那么我猜他很可能是妇女之友。至少,我很乐意交他这样的朋友。

我的阅读感受一直比较顺畅,直到本篇的结尾处。从星巴克交易开始,故事的变化有明显的突兀感。

第一个突兀感,讲述的方式。前面的故事一直是从主角蒋晨钟的视角展开讲述的。但到了星巴克交易,视角变化了。这个视角类似一个摄像头,拍摄和记录了画面。同时,紧接着回去路上二人的对话,没有说明这两个人是谁,视角也不清晰。根据编者按的内容,我推测可能是摄像头或第三方的刻忆记录,有可能在故事的后续中展开。感觉虽然突兀,但可以接受。

第二个突兀感,调性的变化。这个调性,类似故事的味道,或者是它展现给我的印象。故事到这里,我经历了赛博网络的社畜生活(新生的相关内容),奇妙的虚拟世界(刻忆的体验),又体验了现实中的小恋爱,这里面没有任何“可怕”的元素,刻划出的调调是努力的、孤独的、有追求的、和温情的。当一部这样的电影摆在我面前时,它的画面应该是明亮而温馨的,就算是孤独,它也是淡蓝色的那种。可在《抽取游戏(上)》结束时,忽然画风一转,变成了谋杀案。不得不说,这个惊恐效果,非同凡响。同时,这个弯转得太急了,很生硬。就像你吹着夏日的风在海边溜达,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忽然被泼了一盆血。于是我很好奇,下篇要如何衔接,是否有一些上篇里看似不起眼的埋点在下篇中被曝出来,以及故事的结尾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些,既是一个强烈的悬念,也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这个转折过于强烈,故事结尾时必须非常有力,且故事的立意能合理涵盖这一切,否则这样急促的转折就是故事的败笔了。

我很期待作者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好了,到这里,上篇中重要的阅读体验就这些了。因为结尾处的转折过于急促,感受稍有些不能适应,且前面的问题(如《新生》的描述很多)还没有得到解答,我保守了一点,给了4星。但我很期待,希望故事的后续能给上5分。

下面还有2个无关大雅的细节,带着说一下。

Page 97,“但比第一名的老尚差了有一千来分”,这个绝对值无法体现差距的大小,因为在之前我们不知道评分的具体机制,也就无从参考。也许百分比更合适。

Page 104,公司的名字1080只在开篇提过,中间很久没提到,直到这里再次出现时,我一时没反应过来,“1080是什么,好熟悉啊”。翻回前面,才记起是主角所在的公司。

啊,对了,我超喜欢《Cowboy Bebop》这部动画。

 

 

最想问作者的一个问题

创作这篇小说时,构思、初稿、修改,分别用了多久?










《层流》文评

评分:           ★☆☆☆☆

我不喜欢这篇小说,甚至有点反感。

如果是平时,看完前2页,我已经放弃这个故事了。它没能勾起我的兴趣,我既没能提出一个“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对接下来“F会发生什么”我也没有兴趣知道。为了写文评,只得看完了。

从阅读感受来说,前面大段没有情绪起伏的描述,冗长难懂的理论介绍和构建,像在啃一本不知所云的哲学书。后面引入了青梅竹马的小温情和对世界的疑惑,直到最后才出现了冲突,一把火放完了事。结尾好像有点意思,但前提还是被折磨着看完后,对比之下才觉得有那么点意思。而已。

这就像先骂了我半个小时,然后再赏我一颗枣。

另外,我还读出来满满的傲慢。

所以,反感。

第一个傲慢,精神科医生西格蒙德。

一个初次见面的人,上来说了没两句话,就评价身边其他人为“整天傻乐的维也纳人”,而那句夸奖“你肯定比他们要好一些”,以及接下来的“让我来考考你”,体现出满满的傲慢。这种上位者姿态让我很不舒服。之后,他得意地一笑,向我炫耀了一大堆他的理论。似乎这些信息只有他知道,而别人都是傻子。

第二个傲慢,基于学识的傲慢。

故事构建的世界控制了大众,构建这个世界的就是学府里没有名字的女人所代表的组织——哲学家议事会,帝国的统治者。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封存了历史,选择欺骗和控制大众。他们看不上大众,认为人类的思想很危险,会毁灭人类。于是通过哲学、逻辑、语言、认知这些方式,精心挑选统治者,构造一个他们认为的安全的世界。

第三个傲慢,俯视大众和读者的傲慢。

在故事里,语言是经过了严密的哲学和逻辑而设计出来的。统治者利用语言,规范了大众的思想并统治大众,让大众没有思考能力。故事的主题是要激发F的思考能力,并最终让这个思考变成推翻一切的起点。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理解社会问题(语言强权)并发起抗争的故事。这本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然而,我还是读出了俯视大众和读者的傲慢。

第一,反抗的人不是平民,而是被哲学家议事会的女人认可的“哲学分子”,F不代表平民大众。否则,精神科医生西格蒙德怎么会一眼就看出F的与众不同呢?如果F是平民大众,而西格只是利用F,那么女人就不会邀请F加入。所以,F也许不是统治阶层,但却是身在群体中的“精英阶层”。故事里真正的平民大众是西格口中“整天傻乐的维也纳人”。所以,从F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不是一个底层平民反抗强大话语权的故事。

第二,作者没有意识到,我这样的普通读者阅读文章时的困难。作者讲述的方式、描述的细节、以及阐述理论用的词句,不是我容易理解的。简单来说,就像一位专家在讲台上向工人、农民和普通大众科普量子力学。可他用了太多专业名词和复杂的科学逻辑,也许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这种讲述方式不利于听众理解和接受。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主题吗?

人类应该打破这种语言强权的统治。

现在,在我眼里,作者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语言,这些更像是故事里那个统治者设计出来的语言。我作为一个普通大众,接受起来有困难。我感觉,作者自己就像那个女人,在用语言挑选着读者。

可惜,故事里的F逆来顺受,被傲慢的西格牵着走。我不是F,也不想做F,不想成为故事里女人挑中的受试者。

我就是个普通人。我讨厌别人傲慢地对待我。哪怕你是个“专家”。我喜欢的专家,都特别会用朴实易懂的语言,讲述一个复杂的科学理论。尤其是哲学。我喜欢听哲学课,优秀的哲学课给人不停地挖坑,吸引你往下跳,然后专家继续挖我继续跳,乐此不疲。

身为普通大众,身为“整天傻乐的维也纳人”,想要开悟,想要脱离被统治,我们得先启蒙。启蒙,最好用我容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就像齐塔对F的启蒙。

是的,我想看故事,想看主角遭遇了什么新奇的世界,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有趣的人,想知道主角得到了什么,有了哪些成长。

我不想被傲慢的精神科医生强拉着上课。

所以,1星,不能再多了。

 

最想问作者的一个问题

你认为什么人会因为什么原因而喜欢这篇小说?

(我个人反感这篇小说,不代表这个问题是在讽刺作者。我只是好奇。)











《别回头》文评

评分:           ★★☆☆☆

这是一篇阅读起来非常顺畅的小故事。我喜欢故事的开篇和结尾,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味道。故事的中间部分有一些曲折的情节,但情绪处理得相对有些散。

作者想描绘视觉和时间感知觉上的奇观;想展现宏大世界观下人类的渺小;想展示一支队伍的个人和群体在迁徙过程中的冲突和变化;还想讲述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在1万字的篇幅中想表达这么多的点,既要把故事讲明白,还要讲得精彩,这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故事读完后,我没有强烈的情绪和冲动,也没有满足感。故事讲明白了,发生了什么,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都有了。

但,不精彩。

部分细腻的地方呈现得不错,比如开头和结尾,比如中途温吉回头找妈妈,描绘得很细腻。但在队伍的变化上,篇幅不少,表现却很平淡,不仅队伍内部冲突的张力很弱,讲述的语言也很直白,没有做艺术加工。

我认为,故事越短小,应该是越有力的。所有的文字,都应该集中在表达故事的主题上。作者要表现的点很多,这些点需要提前处理成服务于故事主题的材料,最后才能合力到一起。

读这篇小说时,我感觉作者带着我,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队伍一直在走着,但故事内在核心的主线,我一直都没摸到。好像是这个,又好像是那个。我始终处于迷茫的状态。

所以,只能给2分了。

 

最想问作者的一个问题

作者自己认为这篇小说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空间?



《逆向的人》文评

评分:           ★★★☆☆

这是篇致敬诺兰《信条》的小说。

看这篇小说,有种看《信条》的既视感。节奏紧凑,悬念频出,一环扣一环,然后利用情节关键点的影响,来制造时间循环,一层又一层地包裹起来,直到循环往复,形成闭环。

在时间相关的电影中,我最不喜欢《信条》,最喜欢《蝴蝶效应》。

原因是《信条》故事的变化,其核心推动力是情节点的逻辑和折返,而《蝴蝶效应》故事的变化,其核心推动力是人物的情感欲望目标。对我来说,《信条》像逻辑游戏,它把我放到游戏里,弄得晕头转向只能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要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而《蝴蝶效应》让我尝遍了人生百态。

逻辑游戏,我可以用纸和笔在桌面上自己玩,而人生百态却是难得的体验。

我是来看小说看电影的,不是来玩逻辑游戏的。如果这篇小说只是致敬《信条》,我只会打2星。但它超越了《信条》。

我喜欢那段父子温情,更喜欢这个温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是的,这才是我想要读到的故事。

如果不是《信条》的既视感这么强,我愿意打4星。故事的节奏和科学理论都过于冷静,主角研发U型门的动机,以及婚姻在故事中对情感的影响,这些情感的塑造,都充满了《信条》冷冰冰的感觉。

我不喜欢这种缺乏动机的行为,有一种为了做而做的感觉。

综合一下吧,3星。







钝评奖
真实感受、真诚评论,钝评奖征评比赛以“帮你砸烂读者和作者最后的一堵隔墙”为宗旨,累计服务科幻读者作者逾百人次,包括索何夫、杨晚晴、东方晓灿等著名科幻作家,力图打造和谐科幻社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