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感受、真诚评论
砸烂读者和作者间的最后一堵墙
第16届钝评奖
评委奖作品
作者:燕妮
钝评分:
《止水》:★★
《来日方长》:★★
《留声铺子》:★★
《波浪之城》:★★★★
《止水》文评
评分: ★★☆☆☆
故事本身还行,意识和时间错位叠加的科学设定还比较有趣。但这讲述方式,我觉得太故弄玄虚了。
这很难以评价。
我总认为,写作的目的是把信息送入读者的脑海中,写作的方式应该是让读者更容易接收信息,让读者明白写作的意图。可是……
这混乱的人称和角色关系,在前面18回中,几乎没有锚点(科学设定出来后,人称的锚点才有了)。身为读者,每次阅读一个新的章回,都要重新衡量,确认自己应该代入哪个角色,甚至这一章回读完了,都不能完全确定自己代入的是哪个角色的视角。
我不明白,频繁更换视角和人称的目的是什么?
当我不清楚自己代入谁的时候,哪怕情感表现得再充分,我也会疑惑——这激情四射的感情,我该由哪个身份投给谁?由于人称混乱,我无法完全确定人物关系,那么充分的情感该如何摆放,我就没把握。
我是糊涂的。
我被作者的写法,整糊涂了。
直到看到了第19回,一切才解开了谜底。
这是作者玩的花样。也许有人会拍手叫好。
但是,在我这里——NO!
解开这个谜底后,我一点也不觉得痛快和舒畅。我有一种被玩弄了的感觉,这让我不舒服。
原因很简单:
切换视角,整一些信息的不对称,这是小说常用的手法。不是说不能玩这种文字游戏,而是这样的文字游戏得对故事的推进有帮助。最后谜底解开的时候,能够让人有恍然大悟的乐趣。
我没有获得乐趣。
小说的目标是什么?是让读者探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这是一篇悬疑小说吗?人称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读者判断信息的成本吗?
如果这是一篇悬疑小说,那就只能给1星了。
我没感觉到悬疑呢。-.-!!
这篇小说最亮眼的地方,是母亲对儿子的情感。这情感真挚而浓烈。这情感写好了,只要顺利地感受到了情感,这篇小说我会给3-4星。但是这个人称太混乱了,我在不停地质疑母亲的情感是不是给错了位置,是给到了儿子,还是给了哪个“他”。那些情感到底是不是母亲的真实情感?
我不知道其他读者什么感受。反正,人称的变化在我这里,反而削弱了我对母亲情感的感受和理解,起到了反作用。
它故弄玄虚,弄巧成拙,让我的阅读体验很不友好。
《来日方长》文评
评分: ★★☆☆☆
这是戛纳电影节里的文艺片。
如果好莱坞的获奖影片代表大众电影,戛纳电影节里评选的影片则是由专业评委去品评的文艺片。而文艺片在现代社会的用途,通常用于探讨电影艺术发展的手法和方向。比如最新的拍摄技巧,或者先锋电影理念。
我认为这部小说不是给大众,甚至不是给科幻迷看的。它展示的不是故事和情节的发展,也不是人物的塑造。它的冲突和矛盾建立在读者能够理解科学家们的不同看法的基础上。
小说中涉及到多个不同学科的专业名词,这些名词构成了故事的科幻内容。我们把这些不同学科的专业名词比喻成不同形态的乐高积木,晴姨用这些积木搭建出的物件就是小说。
《科幻世界》覆盖的读者群体主要是高中生、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我很想知道,这群读者中,有多少人能把组成这个物件(小说)的每一块积木(科学门类和专业名词)看得清楚。如果大多数积木都看不清楚,那么问题来了——你看到的物件是个啥呢?
但,如果这是《科幻世界》作为中国资历最高的杂志社,在探索科幻小说受众的喜好或阅读能力的话,上刊就说得通了。相当于把一个小众文艺片,丢去电影市场,看看观众是否买单一样。
总之,它是一部探索性的科幻小说,相对缺少了对普通读者的吸引力。
这部小说吸引我读下去的,是晴姨对结构主义、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这些领域的探讨。我平时就关注这些,对本文的科幻设想感兴趣,所以,即使这是一篇枯燥的论文,我也会读得津津有味。
至于小说的情节、人物、冲突什么的,我读完后的第一反应是“啊?有吗?”然后我来写文评,细细查看后发现还真有。^.^
嗯,一根玉米,点缀上眼睛、鼻子和嘴巴,你能说这不是一个人偶吗?它确实是个玉米做的人偶啊。
但我还是觉得,优秀的小说得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得有印象深刻的角色,并能让读者代入和体会到情感。
我想起那部经典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前期也有大量的铺垫,有枯燥的讲述内容。如果对主角讲述的人类历史不了解,电影也很难持续观看下去。但电影中间设计了不少钩子,后面还有情绪的爆炸和高潮。同时,剧情的走向和发展是以前面的科幻设定为基础展开的。这部2007年拍摄的、没有奇观的科幻片,在豆瓣有38万的评价数量,且拿到了8.5的高分。
想象一下,如果这部电影没有父子相认的高潮,主角就这样搬家离开了,回到了他过去的生活,大家会给它多少分呢?
晴姨的这篇《来日方长》我给出2星,原因是:
第一,它上刊了,上刊就拿1星。
第二,我喜欢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结构主义的这些构想。
至于小说情节、冲突、角色这些,嗯……抱歉,给不了星。
人们对于一个科学幻想或者科学技术的兴趣,大多源自于它们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如果内容过于曲高和寡,那么它只能在小圈子里被认可。未来如何发展,就只能再看了。
毕竟……结构主义无法推导未来。
最想问作者的一个问题:
我非常喜欢《蜂鸟停在忍冬花上》的情感和文字,这也曾是我心目中的晴姨区分于其他科幻作家的显著特点。我想知道,晴姨在写作《来日方长》时,在文字上经历的挑战有哪些?又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文笔风格的?
《留声铺子》文评
评分: ★★☆☆☆
一篇透着淡淡哀愁的有关时间、回忆和亲情的故事。
故事没有突出的优点,只是一个基础的故事,有科学幻想但点子不够特别,角色有成长可弧光略显平淡,剧情有冲突但不引人入胜,故事有情绪可惜表达得不算出彩。
这篇小说也没什么硬伤。技术细节虽然不少,但占比不是特别大,依旧是情节为主。我不懂这里面的技术,倒也不妨碍我把故事看完。
总之,故事看完了,没什么让我兴奋的,也没记住什么特别的点。
鉴于该小说优点和缺点都不突出,只是完成了基础的故事架构,文字水分较大,我认为它在故事的各个层面上还有极大的优化空间,于是,给2星吧。
最想问作者的一个问题:
小说中有关陷空管的理论是有科学依据的吗?(随口一问,并无质疑)
《波浪之城》文评
评分: ★★★★☆
这是一篇有想法、有吸引力、结构清晰的科幻小说。
老规矩,先说优点,后说遗憾。
优点一,故事有吸引力。
故事开头,180字不到的篇幅完成了点题、交代了科幻设定背景。随后进入细节场景,并且迅速抛出了抓眼球的点、冲突、人物关系,整篇文章的语言调性也清晰呈现出来了。这显然是精心设计过的。
故事很快来到了2个loser的欢喜之中,他们爬上了空中楼阁。单看开头是个较俗套的故事,却依旧吸引人阅读下去。是的,这种吸引力是有套路的,但就是能让人买账,因为结局不是固定的,读者会期待当真面目揭开时,2个人会如何发展。故事是不是落入了俗套,取决于结局揭示了什么。
当然,读到最后,我们发现了作者玩的花样。是的,它有花样。
优点二,核心主题有想法。
故事的核心主题点是情绪的波动,由这个点向不同方向发散。生物角度是激素的调节规律,这本身就具有周期性,尤其是女性的生理周期波动更为明显。社会角度用鱼群效应来讲述,人们是跟随群体激素的波动而变化的乌合之众。环境角度则说明了地理的适应性,故事中的体现则是城南和城西的不同。时代角度讲述了在时代浪潮下(实验前后),鱼群又是如何在波浪中起伏的。
从个人到群体,再到社会和环境多个层面,都用一个动态的波浪周期来解释,而最终推动波浪变化的,却是科学实验的发展。
那么,科学实验的结果到底是好是坏呢?
优点三,结局引人思考。
看到结局时我们意识到,科学实验是推动整个波浪的最大动力。科学的发展是我们无法以个人能力去阻挡的时代浪潮,那么在浪潮之下的鱼儿们该如何生存呢?
跟随主角的视角来看故事结局:进入实验前他正在波谷,而出了实验后他明白了浪潮的方向。回顾整个故事,主角进入实验之前是个Loser,出实验后明白了一切。实验后,他还是随波逐流,却相信自己将会得到幸福、成就事业。
那么,这实验到底是好是坏,对人类的价值如何?值得我们思考。
以上是我认为故事的优点,接下来是遗憾。这遗憾主要源于我阅读时的个人感受。
故事的遗憾是,在最后的1/3和结尾处,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和情绪,我没能领会到。
结局时,主角明白了这场大型波浪游戏怎么玩,明白了波浪是如何展开的,也明白了他不可能控制这些。但是,他被动地接受这一切时,心情是如何的呢?
他用金钱麻痹自己,劝慰自己不要哭泣,又让自己相信未来。
所以,他是痛苦的。但是,他有多痛苦呢?
读完了故事,我没有答案。这个痛苦的量,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主角越痛苦,传达出的价值就是该实验越不人道。主角痛苦的来源和程度,代表了作者对故事的价值取向。
想要Get到作者的观点,就得明白主角的痛苦。然而,我没读懂。
为什么我不能明白主角有多痛苦?
因为主角的行为在实验前后几乎都一样,变化太小了。之前,他觉得和女人从来就没有缘分;之后,他相信会找到他的特蕾莎。之前,他沉迷赌博;之后,他还是下注,但认为将来会开上一家拉面店。他似乎会有个更美好的未来。
他的思想上有了变化。但行为呢?
实际上,他只是被动等待,依旧没有奋斗。这一切美好的未来,很可能是他安慰自己的幻想。所以,如果他在实验前后的行为几乎没有变化,而且懂得了安慰自己,那么让他痛苦的可能不是实验。
可他却需要在睡前听歌,需要欢乐的记忆来安慰和麻醉自己。这说明他内心里还是有痛苦,我就还得去找“他有多痛苦”的答案。
我找到了另一个位置——高潮,通常这个位置能看到主角内心的深处。
不过,高潮时的情绪转变,我也没读明白。我读出了主角的愤怒以及愤怒被消解后的无力感,却没有读明白让主角愤怒的真正内在原因(动机)。
这个动机,决定了主角因何而痛苦,以及痛苦的程度。
主角愤怒时的行为是拿起塑料刀要去杀掉工作人员,刺激他产生这一行为的外部导火索是女主拒绝了他,而醉汉们污秽的潮水将这愤怒导向了实验。之后,主角心中充满怨恨,他要报复社会。
好了,重点来了。
怨恨,是重点。
但他的内心深处,到底是对被女主拒绝而不满,还是对实验的不满呢?
他知道了该找谁报复。看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对实验不满。但整体看下来,主角前面对波浪实验的评价是“唯有动态平衡才是最佳”,故事结局时又能耐心期待未来。这说明主角在情绪没有上头的时候,对实验的评价不是负面的,至少表面上不是负面的。
所以,“他的知道”(该找谁报复)是真的知道了吗?还是只是找了个理由?
这里的动机可能有2种:
第1种,他的愤怒不过是被女主拒绝后的恼羞成怒,进而甩锅给工作人员。(如果是这种,那么主角就是无能狂怒,对实验没有负面想法。)
第2种,他潜意识里对实验是不认可的,但他自己不知道,所以把愤怒投向了工作人员。(如果是这种,我便知道主角的内心深处不愿意受到波浪的影响和控制,他其实想要脱离这种状态。)
可是,按故事的波浪设计,主角之前就是一个“发誓要去报复社会,但我每次铆足劲后又泄了气”的人设。主角在高潮时,同样也进入了这样的波浪循环。他的愤怒很快就被消解了。这样一来,我便无法判断主角是因为走在了循环的波浪上而愤怒的,还是因为内心真的有其他深层动机(比如潜意识里觉得实验不好)而愤怒的了。
这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想要突破这个死循环,需要作者开个小灶。简单点说,从“他不追了”到“他要杀了他们”之间,需要一段情感独白,以此帮助我确认主角的怨恨是不是真的来源于实验。
我需要确认这个动机,从而去了解主角痛苦的根源和程度,进而了解作者对故事的价值取向。
这个价值取向,是我与故事能否共鸣的关键。
太可惜了,最终我也没法确认动机。它就如波浪一样循环往复。由此,也可见该科学设定的牛X之处了。
《波浪之城》营造出了一种看似如霓虹闪烁的赛博朋克世界,实际上还有着稳定的科学内核。创作一篇这样的小说就像唱首歌,既要情感激荡又要声音稳定不破音,还要在高潮时万分动人。这本就是件很难的事情,众口难调。
画了龙,点了睛,只是这条龙不肯让我知道他的想法。
少许遗憾,4星。
最想问作者的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主角,面对波浪之城这样的设定,你会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