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山大学出版社”
红楼,是民间对外观呈红色的古建筑、近代建筑简单又直观、形象的称谓。在中山大学的发展过程中,至今仍存的很多近代建筑,红墙绿瓦,多以中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或赋予西方建筑元素,或以实用主义风格渗入其中,形成了自我特色,与绿树相衬,构成了今日国内不可多得的最美校园景观。对于中大中山大学的红楼,我们大多都是“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名”,新鲜出炉的《印象·中大红楼剪影》将为大家解读中山大学红楼建筑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康乐园与红楼
从微观的角度看,中山大学的红楼,是指被纳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山大学早期石牌校园的近代建筑群,以及当下南校园所在地康乐园的岭南大学早期近代建筑群;更有甚指康乐园内,早已被广东省纳入保护的近代建筑群。
作为华南地区首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学校园,康乐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北望白云山,毗邻珠江水,占地 1.239平方公里。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校园内拥有众多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自然和人文环境景观交相辉映、融于一体。
在漫长岁月中,那些古老的校园建筑沉淀历史记忆,浓缩人文气息,古老屋舍掩映于苍翠草木,共同构成了康乐园的隽永之美。
岁月不居
时节如流
红楼的命名
中山大学石牌校园那些体量庞大的建筑,全面体现了中大红楼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特征的建筑风貌,把中国传统建筑风范与气派,融合到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个人远大前程当中,其命名方式以中国传统方式为特色、中规中矩为原则;康乐园的红楼则是以中西建筑风格交融为特点。
不论是石牌校园还是当今的康乐园,中大红楼的大部分建筑,都以“教室” “楼” “堂” “馆” “屋” “村” “舍” “亭”等命名,甚至以学院的名称为大楼或建筑群命名。对这些建筑的命名,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各幢近代建筑的体量、状况与功能。
▲哲生堂
中山大学早期的红楼,当以石牌校园的近代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石牌校园的近百幢红墙绿瓦、飞檐翘角、屋顶屋身屋基三段分明、气势磅礴、体量巨大的近代建筑,被恰当地赋予了“教室”和“馆”的名称。
教室
石牌校园中多幢建筑的名称,被直接命名为学院、专业名称的教室,如“工学院土木工程教室”“理学院物理数学天文教室”等。
▲工学院
馆
按中国传统文化解释,“馆”是接待宾客的场所,亦是书塾和公共文化娱乐、饮食的场所。石牌校园内以“方”“大”为特色的几幢建筑,被冠以“馆”的称谓,如“农学院农学馆”“农学院农林化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等。这些建筑的命名,彰显了当时的学校决策者、建设者们实事求是、务实求真的精神与办学理念。
▲体育馆
堂
以中国传统习俗而言,正房、高大的房子、官吏审案办事的重要场所,称作堂;民间建筑中的堂,有尊贵和敬重之含意。
早期的岭南大学,把传道授业的教室称为堂。如马丁堂、陆达理堂,以及后来的哲生堂、陆祐堂,都是体量较大、集中授课的重要场所。
▲陆祐堂
中大红楼中,不少楼宇的名字被冠以捐资捐建者和对学校发展有突出贡献者的名字。例如,怀士堂、谭礼庭屋、伦敦会屋、利寅楼、格兰堂和荣光堂等,铭记捐赠者捐建者及突出贡献者的功德,亦成为校园建筑命名的一个特色。
▲荣光堂
屋
屋是人们居住的房间、居舍,一般为单檐平层建筑,重要的建筑也有重檐设计,两层以上能居住人的,则称为“楼”了。但康乐园中较多的两层以上的红楼建筑却被命名为“屋”,如高利士屋、麻金墨屋、积臣屋等。这些屋既有西方建筑的风格,又沿用了中式传统建筑屋顶、屋身、屋基三段分明的风格。
▲高利士屋
村
村原意指城市之外的乡下聚居的处所。这对当时办学于城外的大学来说,把教师的住宅区命名为“村”,也不足为奇。康乐园内的“模范村” “九家村” “工人村”落成时,屋前屋后仍可从事农业耕作、种菜种瓜以满足生活之需。通过规划,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建设居住对象明确的建筑,亦成为中大红楼的特色。
▲模范村
亭
在园林景观的校园中,亭,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场所及景观点缀之建筑。中大红楼建筑中的亭,以纪念和观赏的功能为主。例如,以纪念某次活动的植树纪念亭,纪念某些人物的刘义亭、惺亭,还有以形状命名的八角亭、方亭,等等。
惺亭由岭南大学惺社的同学捐建,纪念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师生。其名就是取自惺社的惺字:惺者,醒也,有醒悟的意思,其寓意是希望烈士的鲜血能唤醒群众而没有白流。
▲惺亭
石牌校园的红楼建筑,宛如大家闺秀,端庄、大方,名字实在而富有传统色彩;康乐园的红楼建筑,犹如小家碧玉,活泼、细腻,名字包含中西方建筑的特色。这些各具特色的命名方式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大红楼的命名特色。
除了康乐红楼以外,中山大学最早的校址,文明路、越秀中路、中山二路一带也保留着中山大学的校园建筑,见证着中山大学的发展变迁。
慎终追远
医科红楼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办公楼,俗称医科红楼,坐落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南门内,编号为1 号楼。医科红楼于1916 年11 月25 日奠基,由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和两广巡使陆荣廷立石,1918 年3 月竣工。建成之初,该楼作为当时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的医院用房;1926 年用作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留医部;1953 年辟作华南医学院行政办公楼;1957 年后,开始用作原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办公楼。2001 年10月26 日,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医科红楼成为中山大学校园办公楼。
▲医科红楼
明远楼
明远楼,俗称红楼,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越秀中路125号大院(中山大学旧址内),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是广东贡院的主考楼。“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厚归矣”的含义。明远楼是广东贡院建筑,考试时考官登楼巡视,闲时也可登楼眺望羊城美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如黄尊宪、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曾在广东贡院参加过考试。明远楼20世纪30年代先后成为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的图书馆阅览室,20世纪50年代末又成为广东省作家协会的宿舍。
▲明远楼
文明路钟楼
钟楼,正是中山大学校徽最中间的建筑物,同校徽的其他部分构成了“中山大学”的“山”字。钟楼坐落于今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215 号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原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园内,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5),因楼顶设立四面时钟而得名。钟楼所在地,曾是清朝时期的广东贡院。1905 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在广东贡院旧址上创建两广速成师范,1906 年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名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4 年,孙中山在这里创办了中山大学之前身国立广东大学。1927 年,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组织委员会委员时,曾在钟楼工作和居住,并写下了《在钟楼上》等重要文章。1957 年,钟楼被建成了鲁迅纪念馆。
▲文明路钟楼
天文台
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是由时任天文系主任、留法博士张云教授提议修建的,于1929 年落成,是广东第一座、中国第二座国人自办的天文台,承担着当时全国天文观测和国立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教学研究任务。此外,天文台还参与了1930 年国际变星观测计划、1933 年世界经纬测量等国际天文观测项目,以及广州经纬度的首次确定、航空学校天文学教学等军事和民用项目,对广东、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天文学研究都有所贡献。
▲天文台
”
红墙绿瓦的故事
芳草连天的气息
串联起中大人共同的美好记忆
推荐阅读
《印象·中大红楼剪影》
点击下方图片购买
原价 45元
现65折:29.25元/本
《印象·中大红楼剪影》
李庆双 刘姝贤 主编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山大学近百年风尘在一座座红楼间沉淀。为保存红楼记忆,彰显红楼精神与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编写和出版《印象·中大红楼》的基础上,本书将红楼这一中山大学的标志性文物收录成册,呈现其当今风采、历史沿革、人文精神,抒发中山大学师生对红楼的拳拳深情。本书收录了中山大学师生及校友关于中山大学的红楼建筑的文章和摄影作品若干,将精致的摄影和纯粹的文字完美结合,从文学的视角和艺术的层面诠释并呈现中山大学的红楼建筑及其背后的百年故事。
延伸阅读
《印象·中大红楼》
《印象·中大草木》
《雕塑上的中山大学》
点击图片购买图书
现在下单可享65折
《印象·中大红楼》
本书收录了中山大学师生及校友关于红楼建筑的文章和摄影作品若干,将精致的摄影和纯粹的文字完美结合,从文学的视角和艺术层面诠释并呈现中大红楼建筑及其背后的百年故事。
《印象·中大草木》
本书用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通过对中山大学校园里花、草、树等的描述,配上精美的图画,进而引出中大人的故事、历史和文化,反映中大精神和家国情怀。已通过文学大赛形式和其他途径征集到作品,包括校领导、师生和校友的作品。相信本书的出版,会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
《雕塑上的中山大学》
本书以指导学生校园公益年度重点项目为依托,选取中山大学校园雕塑为切入点,通过史料、资料收集、梳理,提炼校园雕塑展现的人物特质,发掘校园雕塑的历史、文化内涵。校园雕塑以人物为主,既涵盖了中山大学及前身院校的掌校人、著名学人,又包含了一直关注支持中山大学发展的社会贤达与著名校友,通过人物格言、人物风采、人物档案三个部分,再现与中山大学校史密切相关的人物形象。
资讯、图片来源:
《印象·中大红楼剪影》、中山大学教务部
编辑:凌巧桢
排版:龚明娟
初审:龚明娟
复审:陈慧
审核发布:王天琪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山大学出版社”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推文
我们将在这个月里
全方位为大家展现中山大学出版社的魅力
更多荐书,敬请关注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