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02期 | 个体的记忆,也是世界的

文摘   2024-10-14 20:00   广东  

荐语

身处一隅,有人见证自身与故乡周遭的时代变化,将其化为笔下写实或虚构的文字;有人则启程去寻找故乡与世界的关系,去寻找内心深处的渴求如自由或归属。

学而优书店荐书

02期/


01《在阿尔巴尼亚长大》

02《1084号的母亲》

03《故事终结》

04《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05《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

06《四海为家:阿马蒂亚·森回忆录》

07《陌生的阿富汗: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

08《移民路上的生与死:美墨边境人类学实录》

09《现场》

10《塞巴斯蒂安日记:1935-1944,法西斯年代》


01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

作者:[英]莱亚·乌皮

译者:吴文权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后浪/后浪文学

定价:58.00

出版日期:2024-9

1979年出生的莱亚·乌皮在阿尔巴尼亚长大,一个拥有独特历史又鲜为外人知的东欧国家。那些年,那里的人们怀揣着乌托邦理想,外人几乎无法访问,而生活于其中的人几乎无法离开。它是一个物质匮乏、买东西需要排队的地方,一个充满秘密和不可说的地方。对莱亚而言,那里是家,邻里之间互助,长辈期待孩子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那里有她的共同体和希望。

在1990年12月,在柏林墙倒塌后的一年,一切都变了。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们可以自由投票、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再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但是,工厂关闭,工作机会消失,许多人乘坐拥挤的船只逃往意大利,最后又被送回。掠夺性的金字塔骗局最终使这个国家破产,导致暴力冲突。当一代人的宏愿变成另一代人的幻觉,家族的秘密被揭露,莱亚开始追寻自由的真正含义。


02

《1084号的母亲》

作者:[印度]玛哈丝维塔·黛维

译者:王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99读书人

定价:39.00

出版日期:2024-8

母亲苏耶妲在小儿子巴拉提生日当天做了一个梦,梦中她忆起生产时的艰难,已经在纳萨尔运动中去世的巴拉提,还是他生命最后一天的青涩模样。苏耶妲在莫名的疼痛中醒来,这一天刚好也是她的小女儿图里的订婚日。

苏耶妲的丈夫和其他家人动用了各种关系,确保在官方记录中,巴拉提只是1084号死者,没有具体的名姓。作为家中唯一不愿意对巴拉提之死缄口不言的人,苏耶妲成了这个中产家庭中格格不入的存在。

苏耶妲走出家门,去贫民区、去加尔各答的各个角落,寻找巴拉提生命最后的真相,她发现的一切将是对她的家庭和记忆彻底的嘲弄。


03

《故事终结》

作者:[匈]纳道什·彼得

译者:余泽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纪文景

定价:69.00

出版日期:2024-8

《故事终结》原作出版于1977年,是纳道什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也是近三十年来,被译成语种最多的匈牙利语小说之一。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生活在传统匈牙利家庭、由祖父母抚养长大的小男孩。男孩的生活经历与祖父给他讲的故事相互穿插,完全打破了线性的时间顺序和情节的连贯性,以小男孩跳跃的思维流动串联全文。如译者所言,小说的核心是记忆,“既是个体的记忆,也是集体的记忆,既是日常的记忆,也是历史的记忆。”

男孩的祖父是“一战”老兵,也是“二战”时期集中营里的犹太幸存者,他给男孩讲的故事有自己真实的从军经历、仙女和渔夫的民间传说,也有家族世代流浪、被驱逐、被迫害的命运。讲述这些故事也是祖父逃离压抑现实的一种方式。在男孩的当下生活部分,从他和邻居小伙伴一起玩耍、在地下室和阁楼独自“探险”,到父亲被当局判为间谍、祖父母相继离世,共同编织起一张细密的童年记忆之网。


04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作者:[美]弗兰纳里·奥康纳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九读(GoRead)

定价:59.00

出版日期:2024-8

“对于耳背的人,你得大声喊叫他才能听见;对于接近失明的人,你得把人物画得大而惊人他才能看清。”

在奥康纳生命的最后十年,她以笔为炬,写就这部短篇小说集《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照亮美国南方那些怪诞却真实的角落。种族、信仰、道德、人性……奥康纳用她独有的黑色幽默和强烈讽刺,以美国南方这片充满矛盾的土地为舞台,创造出一个个古怪、偏执、自私或虚伪的人物,导演了一幕幕荒诞离奇的戏码。最终,所有的故事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中戛然而止,落下帷幕。


05

《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

作者:[巴勒斯坦]萨里·努赛贝 著

[美国]安东尼·戴维 文字协助

译者:何雨珈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定价:128.00

出版日期:2024-7

人类最可怕的悲剧之一,就是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剧而忘记对其他人的好奇,忘记去了解其他人经历过的悲剧;尤其是面对仇敌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能力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呢?本书的作者萨里·努赛贝正是一个葆有这种好奇心的人。

萨里·努赛贝出身于历史悠久的阿拉伯家族,他记忆中的巴勒斯坦曾是多种文化共存的祥和之地,然而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余波与数次中东战争,这一地区成为暴力与割裂的代名词。巴以冲突是如何源起与演变的?为何国际社会多次斡旋都无果而终?巴勒斯坦的年轻人如何看待国家的未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萨里讲述自己与家族的爱憎沉浮,以及巴勒斯坦人的艰难求存;他的人生也是巴勒斯坦历史的缩影。从一心治学到游走于巴以政权之间促成和谈,他的经历颇为戏剧性,曾被巴勒斯坦人斥为“叛徒”,又被以色列当局抓入监狱。

中东冲突很难找到“中间立场”,萨里可谓在夹缝中生存,但他始终坚持和平与共情。在犹太人的苦难已经广为人知的今天,探索巴勒斯坦人的视角或许可以令我们对中东问题,甚至是更为宏大复杂的问题,形成更完整全面的认知。


06

《四海为家:阿马蒂亚·森回忆录》

作者:[印]阿马蒂亚·森

译者:张海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138.00

出版日期:2024-7

《四海为家》揭示了阿马蒂亚·森的个人阅历是如何影响他对经济学、哲学、身份、社群、饥荒、性别不平等、社会选择及公众生活中的议事的重要性等方面的理念的形成的。他掷地有声地表达了学习给人的愉悦和友谊的重要性。他在书中援引了历史上的以及他所处时代的一些伟大思想家的言论,包括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十六世纪的阿克巴,以及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莫里斯·多布、肯尼思·阿罗和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尤为可贵的是,阿马蒂亚·森强调了尽可能扩大我们的视野、心怀跨越时空界限的人类同情与人类理解以及在世界各地都能有归家之感的重要性。


07

《陌生的阿富汗: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

作者:班卓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纪文景

定价:69.00

出版日期:2024-9

2003年夏天,班卓独自从新疆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巴基斯坦,然后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进入阿富汗的荒漠之中,从北至南、从南至西地将阿富汗转了一圈。对很多人来说,阿富汗只是新闻里那个与战争、贫困、饥荒、恐怖主义等字眼挂钩的遥远陌生之地。但在班卓笔下,一个个普通又鲜活的人出现在读者眼前:追求自由、热爱乌尔都语文学的巴基斯坦青年,自幼父母双亡的喀布尔旅馆经理,曾是空手道冠军的现役警察,为巴米扬绘制地图的日本青年,河谷里的村民与中巴上的少年,突然求婚的单身男子与坎大哈的八口之家……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悦、哀愁、梦想、困惑,如同你我一样认认真真地度过每一天。

班卓以她特有的细腻、谦逊、好奇,将目光诚恳地投向他者,因而有机会观察、接触形形色色的阿富汗人,近距离地与他们相处相知,建立了短暂却珍贵的缘分与联结。“我写下的并不是一份关于阿富汗的战后调查报告,而只是我看见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生活。事实上灾难远未结束,人们依然生活在贫困和饥荒之中。可是人们在生活着,并且如同你我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我所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关于生活的表白。”


08

《移民路上的生与死:美墨边境人类学实录》

作者:[美]杰森·德莱昂

译者:赖盈满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品方:也人

定价:88.00

出版日期:2024-4

美墨绵延的边境线西部,是有着“不毛之地”之称的索诺拉沙漠,这里长期充当拉美无证移民的“走线”通道。高耸的隔离墙在此终结,闯过沙漠里一道道死亡关口,移民就能如愿成为美国非法劳动大军的一员。只不过,无数人命丧途中。人类学家杰森·德莱昂亲历沙漠移民路线、采访越境者,收集衣物和骸骨等物质遗留,沿途救助伤者,亲眼见证死亡。在他看来,沙漠是美国政府精心打造的异质集合体:诱导移民铤而走险,把脏活外包,借自然环境“洗白”自身。这片死寂大地充满着生命消逝的苦痛,而背后是两个世界巨大的经济鸿沟与难除的政治顽疾。


09

《现场》

作者:何润锋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新华先锋

定价:79.00

出版日期:2024-9

央视、凤凰卫视前战地记者何润锋十年潜心打磨的纪实佳作,以第一人称视角,忠实地记录下十余年的记者生涯中若干次战地和灾难采访的精彩经历。尤其以近年来全球亿万同胞共同关注的中东局势报道居多,为大众带来了解国际局势的第一手资料。

透过这些文字,呈现的不仅是某个阶段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更是一个中国记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专业追求、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和新闻理想。


10

《塞巴斯蒂安日记:1935-1944,法西斯年代》

作者:[罗马尼亚]米哈伊尔·塞巴斯蒂安

译者:邹继东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168.00

出版日期:2023-12

这是一本非凡的个人日记,日复一日地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到40 年代初期作为“巨大的反犹太工厂”的罗马尼亚的状况,值得与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并列在同一书架上,并拥有同样庞大的读者群。有所不同的是,塞巴斯蒂安并非孩童——他用其复杂的文学头脑思考,以惊恐的眼光观察,然后以流畅的语言、清晰辛辣的语调描绘了布加勒斯特城市文化精英中他的世俗非犹太人朋友的残酷、怯懦和愚蠢,他们自愿将自己转变为知识分子罪人,并与纳粹结盟,怀着狂热的信念参与到“无人能阻止的反犹太主义的歇斯底里之中”。

识别查看选购↑
以上图书店内均有售

顺祝明日诸事皆宜

往期回顾:荐书01期 | 人类真的只关心自己吗

广东学而优书店
人文·社科·学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