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牛津大学出版社都会评选年度词汇,作为当年语言与文化趋势的缩影。这一传统不仅是语言学界的盛事,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社会热点与变化的独特机会。
昨天,牛津大学出版社发布了2024的年度词汇——“Brain Rot”。
这个词在中文里大致可以理解为“脑残、脑腐或脑子进水”。这样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甚至在华人看来是骂人的词语,居然成为了今年牛津的年度词汇,让人有些意外。
那么,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解读是什么?为何选择“Brain Rot”?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和社会含义?
什么是“Brain Rot”?
按照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解释,如果你曾在Instagram或TikTok等社交媒体上无意识地刷屏数小时,那么,你就有可能在经历一种被称为 “Brain Rot” 的状态。
“Brain Rot” 是指人的心理或智力状态的退化,特别是由于过度接触琐碎、缺乏挑战性的内容所导致的。
这一词汇在过去一年中使用频率激增了230%,反映了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对低质量在线内容的普遍担忧。
心理学家兼牛津大学教授安德鲁(Andrew Przybylski)指出,这一词汇的流行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症状”。
虽然“Brain Rot” 在社交媒体中最早流行于Z世代(出生于1997-2012)和Alpha世代(2010后出生),但如今已被主流社会用来描述社交平台上充斥的低价值内容。
然而,这一词汇并非新造之词。其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854年,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瓦尔登湖》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批判当时社会对复杂思想的贬低以及心理和智力的衰退。
梭罗在他的书中写道:“当英国试图治愈马铃薯腐烂时,是否有人试图治愈更广泛且更致命的‘脑腐’呢?”
尽管“Brain Rot”并非真正的医学或心理现象,安德鲁教授认为,它更多地反映了我们对在线世界的不满,以及对社交媒体带来的焦虑感。
“Brain Rot”为什么脱颖而出?
牛津年度词汇的选择基于其庞大的语言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约260亿个词汇,涵盖全球英语媒体的使用数据。
今年,牛津还邀请公众参与投票,吸引了约3.7万名用户投票。最终,牛津团队结合投票结果和专业分析,从入围的 6 个词中选出了“Brain Rot”。
其他入围词汇包括:
“lore”:用来指代围绕名人或虚构角色的背景故事或个人历史。
“demure”:一个古老的词汇,形容人或服饰的低调、端庄。最近因社交媒体上与时尚相关的用法而大受欢迎。
“romantasy”:一种将浪漫与奇幻元素结合的文学体裁。
“dynamic pricing”:描述因需求而变化的动态定价模式。
“slop”:原意为猪饲料,现在被用来指代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低质量或不真实的内容。
牛津语言部总裁卡斯帕(Casper Grathwohl)认为,从过去20年的年度词汇中可以看出社会对虚拟生活的日益关注。
他提到:“2023年的年度词汇‘Rizz’,展现了语言如何在在线社区中被创造、传播并流行起来。”
“而2024年的‘Brain Rot’则代表了人们对虚拟生活中潜在危险的警觉,以及我们如何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
“Brain Rot”给我们的启示
“Brain Rot”的上榜不仅是语言趋势的体现,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心理挣扎。
从亨利·梭罗的担忧到今日社交媒体的泛滥,这一词汇跨越了两个世纪,直指数字时代的核心痛点:如何在信息过载中保持心智健康?
或许,“Brain Rot”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种批判,而是一个提醒 —— 提醒我们在追逐屏幕和算法推送的同时,别忘了留些时间给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和生活体验。
温馨提示:如果喜欢篇文章,那就顺手点个‘转发’和‘在看’吧!你的一点鼓励,就是我们继续写作前行的动力哦!😜
参与本公众号的“独家访谈”
联系微信号:vencouver9263
【独家访谈】:
访谈|双胞胎哥俩 ED 报了不同的目标院校,结果却相继被宾大录取
为什么我的女儿被哈佛录取?答案可能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