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为了不走丢,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在看”,谢谢大家。
Emma现在一年级上,刚好在是否要“涉奥”的分水岭上。我也曾纠结,担心让Emma学小奥会压垮她,不学又怕她跟不上。
但上海的小升初选ba,基本就是英语+数学,各种数学项目现在是当红炸子鸡:
关注中学生奥赛的家长,可能知道最近上海又夺回了CMO的榜首:
进清北集训队,确实跟我们大部分普娃家庭都没什么关系。但是上海这么多年能霸榜CMO,和2017年前全民鸡奥数的盛况肯定有关。
奥数、小奥、浅奥是什么,要不要学,和校内提前学的关系、小奥和初中数学的关系,是鸡娃圈的悬案。
很多家长,都有自己非常深入的见解;也有很多家长很迷惘:
“看着别的孩子学奥数,我到底该不该鸡?”
“孩子数学不好,是因为我没逼他学小奥吗?”
有趣的是,顶流大咖老师们的意见,其实也是大相径庭的:
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李永乐这样的人大附名师,都各有各的看法。
我亲戚作为奥数名师、机构校长,这样说!
上海有个本土数学培训机构,叫sj教育,虽然不如学某思在全国知名度响,也是个上市大公司。
Sj的金牌、创新等班型,也是对应学某思的S、A这样的级别的,机构里有很多数学名师。
而且因为smk、fxk的资源多,sj的班曾经比学某思还要难报,要一大早六点跑去排队。
我有个亲戚,就在里边做分校校长。我们平时聊天的画风,大概是这样的:
他们家的两个孩子他自己教,自然也是从小起点很高:
我亲戚就说,纠结什么呢?
现在复旦、交大数学营,丘班招生都如火如荼,各种smk都不怎么神秘避人了,又有点当年全民奥的感觉了。
历史,往往就是周期发展的,要看清所处的周期。
要不要学,就看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走国际路线的,当然不要考虑。直接去报新加坡数学(最好是英语教的),然后冲AMC、袋鼠这种国际竞赛。
如果走中高k路线,对小升初有一些期待,想试试名校smk的,必须学小奥。
小学生要不要学奥数,真没有答案
开篇提到的那个辩论里,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和李永乐老师分成了正反双方,激辩了小学生是否应该学奥数。
两方观点从“兴趣激发与能力培养”和“教育本质与公平性”切入,各自指出小学阶段学习奥数的潜在利弊。
确实,某些家长因为焦虑让孩子上不适合的奥数班,反而导致孩子对数学完全丧失兴趣。
大家仔细想,咱们很多时候喜欢怪机构贩卖焦虑,问题是,这些规则并不是机构定的啊。。。
再比如,奥数成为功利的筛选工具,是奥数的错吗?是机构的错吗?
当然,当年全民奥数,确实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遍大街的培训机构,拼命割韭菜。
反方观点里,让孩子过早接触太难的内容、好老师太难得、偏题怪题太多,确实是水机构带来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真正有口碑的大机构一个学位难求,也需要选拔、搞关系才能进来。
我仔细看了辩论的内容,反方的李永乐老师等人,反对的也不是“奥数”本身,他自己甚至就是奥数体系的受益者。
他们反对的,是已经妖魔化的奥数培训,对奥数能给孩子带来的好处,是完全没有异议的。
那么对我来说,解决的方法很简单,找个好机构、好体系、好老师学就完了呗。
小奥到底是不是奥?
我有一位好朋友,数学超强,平时日常给娃讲数学、朋友圈给亲友讲题:
我采访了她一下,大家有兴趣可以仔细读:
她觉得,“小奥非奥”,跟真正的奥数比太浅了:
◆ 1. 小奥有用,锻炼思维
◆ 2. 小奥不系统,很零散
◆ 3. 能学,但娃变不聪明
小奥到底是什么呢?
按照家长圈的说法,小奥还有浅奥和深奥之分,浅奥有七大模块:
深奥又有四大模块:
按照我好朋友的说法,“深奥”是真正的奥数,大部分孩子不用考虑的,因为搞深奥的都是走顶尖竞赛的了。
“浅奥”是我们平时说的“小奥”,难度在校内和“深奥”之间,主要是校内比较难的题目,覆盖到大部分小升初的题。
浅奥不等于小学校内提前学,因为学的知识、难度都不一样。
但是,有老师做过小奥和初中数学体系的对比:
初中数学有8大板块——数与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三角形、四边形、圆、图形的变化、统计与概率,如果小奥学的好,很多都会觉得很轻松。
大家听到这里大概就明白了:
奥数、小奥、浅奥、深奥,都不是严谨的术语,而是家长老师圈里逐渐约定俗成的概念。概念的模糊,导致各种观点从逻辑上来说,都不严密。
一定要做个总结,大概是这样的:
小奥≈浅奥=比校内更难≠小学校内提前学
小奥学的好,大概率也不会走专业的“深奥”柳岸,但对普娃的初中数学大概率是有好处的。
小奥/浅奥适合大部分普娃,深奥只针对顶尖竞赛路径,家长根据目标选择即可。
写在最后
说到底,小学阶段到底该不该学奥数,答案其实因人而异。
教育的关键,从来不是跟风,而是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那条路。
目标明确的家长:如果你瞄准的是校外名校的小升初,“小奥”可能是绕不开的“敲门砖”。
兴趣驱动的孩子:如果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学有余力,适度“小奥”或许能成为培养逻辑思维的好帮手。
暂时落后的孩子:如果孩子数学暂时表现不佳,“小奥”是不是救命稻草,得先分析清楚问题出在哪儿——基础知识?学习习惯?还是兴趣动力?
盲目跟风的家长:但如果只是为了追赶别人,而让孩子陷入无休止的竞争,可能适得其反,耗尽孩子的学习热情。
但一旦选择了小奥,一定要注意:
1. 拒绝“水机构”:不要被割韭菜,一定要选好老师、好课程,确保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2. 量力而行:选择适合孩子当前水平的内容,不要拔苗助长。
3. 保护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别让“小奥”变成孩子的学习负担。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选择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不能从中收获真正的成长与快乐。
你们觉得呢?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号
觉得有用,你就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