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让张雪峰说中了??全球文科倒闭,文科生没出路了...

文摘   2025-01-06 20:34   上海  

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为了不走丢,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在看”,谢谢大家。


开头说重点


前几天我又写了一篇10万+,希望大家没错过:



这篇主要说的,是文理分科和跨学科的问题,其实有点偏“宏观”,没想到引起了很多爸妈的共鸣。


新课标里,教育部确实提出了跨学科的要求。可问题是,高考选科的现实还在,还是要做选择。


开始今天的正文之前,我先跟大家说个特大好消息:


大家天天催的赛先生科学课的返团来了,就在明晚!


还有我和大卢老师的新春礼,还有个神秘好消息~



赛先生我已经推荐过很多次了,再简单回顾下给孩子规划科学课的思路:


首先:孩子这个年纪正是探索世界的时候,不能因为咱们自己不会,就拒绝让孩子接触,这就完全本末倒置了。

功利一点讲:最早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接触各种实验、原理这些,完全不用愁以后上学理科学不会,为后续课内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加功利一点:学校早就把科学课列为必修科目了,科技特长生、强基计划在很多985、211的招生计划里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作为家长,在孩子自己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我们是们的掌舵人,孩子日后往向哪个方向发展,我们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目光要放得长远,毕竟孩子面临的是20甚至30年后的竞争,这时候就要考验我们对国家政策的解读。


这篇文章完全是以我对自家孩子、这些年趋势的角度去分析的,但其实大趋势、指挥棒都不难解读(今天就会详细解读),关键还是考验大家的执行力。



-以下是正文-


我经常回想,如果2002年江苏省也实行文理分科,我会选哪一科?


很多家庭可能没有意识到,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就是从高考选科(过去的文理分科)开始的。


这个选择,不仅决定了高考的志愿填报方向,也提前筛选了未来几十年的职业路径。


文科“大溃败”?趋势好像挺明显了


关于“文科好还是理科好”,每个时代的答案似乎都不一样。


前有“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工科至上时期,后有法律、新闻、外语、中文等文科专业的一度火爆。


有人认为,国家经济起步时,理工科更实用;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上层建筑”需求增加,文科、社科类开始更吃香。


然而,在即将迈入AI革命的今天,孩子的未来到底该如何选择?张雪峰曾说:“学文科,家里要有矿。”这句话究竟对不对?


哈佛等多个国家的许多顶级学校,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近期,哈佛大学宣布取消了20多个系的30多门本科课程,其中大部分都是文科课程,历史和文学系成了重灾区。



莎士比亚、马克思、北美土著、拉美民族、全球资本主义史……被大批取消。


表面理由是师资不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似乎不难猜——文科开课不“划算”。


2022年,哈佛本科生中只有7%选择主修人文学科;而在1970年代,这一比例高达30%。


这股文科“退潮”,不仅发生在哈佛。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地的高校,同样在因报名人数不足和财务压力而向文科“开刀”。


比如英国肯特大学直接砍掉了28个专业和140多个教职,其中大部分是人文、语言类。



美国统计数字也显示,过去十年人文学科入学人数下降了17%。



冰火两重天:STEM怎么这么香?


与文科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TEM(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ducation教育、Maths数学)学科的持续扩张。


面对生源减少、收入有限的文科课程,哈佛“用脚投票”,将资源转向更有市场价值的STEM学科。


疫情之后,哈佛10亿美元打造的STEM学科综合大楼按时启用,手心手背谁受宠不言而喻。


为什么是STEM?因为它简单粗暴地“有用”:


STEM毕业生在薪资上碾压文科:中外都一样,理工科毕业生工资比文科高个1.5倍什么的,都不是新鲜事


文科专业失业率高,学起来“高大上”的文学艺术历史传媒什么的,就业市场上就是不受待见。



理工科专业的起薪和发展前景,不过国内外都明显优于大多数文科专业,高校招生比例也在逐年向理工科倾斜。


AI时代,要学计算机相关专业,那么高中就必须选物理,最好把化学一起学了。



是不是“无脑冲”理工科的时代来了?


政策早就明牌了,谁还在纠结啊!


说实话,张雪峰让普娃都去冲理工科,我是赞同的。


因为:永远不要和国家、政策唱对台戏。



大国竞争,最终靠的还是硬实力。


新课标后,决策层保留了外语科目的高分值,却把大量学时、资源都留给科学课,意味着什么?



国家需要外语好的精英,但并不需要人人都学好外语。


科技教育的地位就不一样了,中央亲自喊话,强调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三年多双减,逆势而上的,唯有科学课。大量孩子进科创赛道,才能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


国家队亲自下场“督战”,所以不要怀疑,科学就是主科!


外语、艺术、体育类特长生,每年名额稳中有降;反观各种科技特长招生、强基计划,这些年浩浩荡荡、如火如荼地增长:



教育部在面向中小学生的白名单竞赛里,科学素养类超过半壁江山:



上海的神仙学校“四大”、“三公”为例,都把科创能力作为特招、自招最重要的标准。


就算不考虑冲科创特长,小学里的科学课也是绝对不能懈怠的,因为根本不是“副科”。


中考就先是一关,进了初高中,裸奔的孩子更要吃亏。孩子尽早接触科学、重视科学,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受益都是巨大的。


观念也早就应该转变了,科学就是和语数外一样的地位。


这一点我早就在海外学校、国内的国际学校里发现了,他们都是拼命投入课时、资源在science上的。


科学课,最适合从娃娃抓起


赛先生科学课,我家Travis和我姐家两个外甥,加起来学了10年了。


我也给读者推荐了好多次,从口碑到效果,真的是无与伦比,催返团的留言不绝于耳:


向上滑动阅览



Travis上了快两年了,我感觉有点“后悔”,后悔自己当时理科学的一般,现在回答不了他很多问题了!


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他对各种科技术语,都完全不怵。


不管是电学里的电阻、电极,还是力学里的摩擦力、伯努利效应,还是信息学里连我都不知道的术语,都敢于学习、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甚至说给我们听。


因为这些都是他课上学过、接触过的,这方面确实是遥遥领先同龄人。


至于动手能力,他已经做过太多作品,我都快记不住了:



很多亲友都会很惊讶,感觉这孩子关注的问题,怎么这么“大人化”,比如:


为什么有些插头有三根插针,有些只有两根?

为什么网络那么快,但有时候会卡住?

如果地球没有重力,我们会怎么样?

为什么食物会变质,而冷冻食物不容易坏?

为什么太阳能板能发电,但普通玻璃不能?


这也让我想起了两三年前,当时还只有三年级的大外甥豆豆就问我:


时间的开始是什么?时间和空间哪个“大”?

当场就把我问倒了。


我现在完全相信,4岁就开始上赛先生科学课的Travis,将来的问题只会比哥哥更“疑难”。


照这样下去,Travis到了小学妥妥地可以进各种科创社团,参加各种赛事;到了中学,理化生必然比我当年要强的多。


写在最后


从小不搞科创,孩子必然参加不了各种比赛,拿不了奖项,也走不了“捷径”。


轻视科学课,到了高中因为物理、化学不行,不能选热门专业,未来错过的机会也是后悔莫及。


我真不是吓唬大家,科学这么重要,上面真是恨不得按照每个孩子的头认真学。


数据也不会骗人,STEM专业的就业率、薪水,国内外公开途径都能查得到。


赛先生做了10年的小班直播科学课,能让孩子们每周把上课当过节,还能走上当下最热的赛道,我真的是怕大家错过。


从小重视、重仓科学,是我给大家的可能最有价值的建议了。


当然,作为文科生,我也没有任何轻视文科的意思。


只是中英文双语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历史知识、批判性思维,不一定非要报考相应专业,才能学得到。(就拿我本科学的法律来说,一直到最近两年,非法本都可以考法律资格证。。。)


相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理工科STEM专业,不经过专业训练,是不可能“出师”的。


讲的这么苦口婆心,希望大家懂了!


明晚的直播间,有我和大卢老师精心准备的新春礼,当下最满的政策福利,各种抽奖,绝对让大家不虚此行。



还有个额外的惊喜等着你们,明晚一定要来哦!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号


觉得有用,你就点“在看”

ET爸爱评测
上海爸爸带混血娃的日常。每天和大家聊一聊带娃感悟,经常输出育儿干货,时不时的丢一些“教育资源”。关注我,让咱们给娃花的银子都明明白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