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为了不走丢,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在看”,谢谢大家。
开头说重点
本周的直播,会返场一个大家等到望眼欲穿的神课。
提示:这课是我去年首发的,全网卖爆了,但我一次都没有返团过。刚需程度10分,从学前一直能上到小学毕业,建议每个孩子至少都试一次。
一直到直播开始之前,我都不会剧透,爱读我文章、相信ET爸眼光的,预约就行了,保证惊喜十足!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习惯于这样的现象:
文科好的孩子数学不行,数学好的孩子英语、语文头疼。
这种文理两极化,似乎已经成了中国孩子的宿命。
上周我直播间请来的大咖福老师就是个典型例子——泉州市理综状元、高考数学149分的清华数学系高材生,但他的文科成绩就远不如数学那么亮眼。我自己当年的经历恰好相反:英语140+,却在数学两道压轴题上束手无策。
确实,90%以上的高考生在文理科上存在明显偏科现象。
甚至连很多科学家们,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上无比优秀,但却要等到需要国际交流时,才开始补习英语。
这种文理泾渭分明的现象,大家几乎司空见惯。
可是翻开世界历史,托马斯·杨(诺贝尔物理学奖)、冯·诺依曼(计算机之父)、牛顿、伽利略等人,从小精通多种语言,甚至包括拉丁语这种古典语言。
淡化学科界限,注重语言、数学、科学等能力的整合,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经验了。
分科教育和工具化的语言学习模式,是造成文理割裂的根本,也是我们孩子一直面临的问题。
跨学科,教育部终于行动了
西方的古典精英教育里,非常强调外语的学习。
一直到今天,很多所谓的“贵族私立学校”,还是要学拉丁语的。
很多学者认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所以从小学外语,尤其是规则比较难的外语,对于学数学也是有好处的。
因为数学和科学的学习需要逻辑思维,而外语等文科学习,同样需要逻辑和规则意识,两者本该相辅相成。
英美等国家的小学老师,往往都是教全科的,一个人带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科目。
毕竟,世界本身就是“跨学科”的。一旦去研究、解决问题,就很难分成某个单独的学科。
好在教育部发布的2022新课标里,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各门课程原则上至少要用 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所以,现在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题目:
但仅靠规定并不足够,跨学科学习需要老师有跨学科的能力和思维。
等到这个理念完全落地,恐怕还是要经过两三代教育人的努力,我们的孩子怕是很难赶上。
跨学科,说难也不难,只是不习惯
Emma的学校是双语学校,按理说应该是理念落地比较快的地方,但中外老师的教学思路差异,依然非常明显。
⬇️中教数学老师出的题,是这样的:
⬇️语文老师是这样的:
数学依旧是主要考察计算技巧,语文重视拼音词语等知识点训练。
⬇️英语老师是这样的:
咱们的跨学科刚刚起步,背后是几十年分科教育的影响,不可能一夜之间被消除。
反而是w教老师,因为从跨学科体系里成长,很习惯按跨学科、全科的方法教。
w教的English Math课虽然“浅”,但不仅教会孩子用英语表达数学逻辑,还让他们在语言学习中自然掌握推理能力:
手绘项目和探究式科学课,是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同时提升数学、语言和科学的综合能力。
当然,中国孩子最需要的,还是学语言知识本身。
可是语言,又是不能脱离其它科目的: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孩子在语言中学逻辑,在逻辑中学表达,打破文理界限,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文理双修”?
文理分科的现象,并不是孩子的宿命,而是教育方式的局限。传统课堂里,语文、数学、英语各自为战,很难帮助孩子形成跨学科思维。
这种"割裂式学习"让孩子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解决的能力。即使新课标提出了跨学科要求,但受限于师资和教学传统,短期内很难真正改变。
真正帮助孩子突破文理界限的,是整合多学科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的学习方式。
建议大家无论如何,都找机会体验一下w教课,因为好的w教课并不仅仅是“学英语”,而是:
1. 在语言中学逻辑
w教课重视思维训练而非单纯记忆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批判性思维
2. 用英语强化科学思维
引导孩子用英语表达推理过程
在语言表达中深化科学理解
3. 探究式学习激发综合能力
将观察、分析与表达自然结合
培养全方位的学科素养
因为我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跨学科教育培训,无法系统设计整个课程体系,更不可能创造全英语的浸润式学习氛围。
写在最后
在这个日益强调跨界融合的时代,跨学科能力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孩子未来竞争中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
考试考高分很重要,但如果孩子无法把学到的知识串联起来,解决实际问题,语文、数学、英语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无法建立学科间的联系,面对实际问题时只能“死搬硬套”,而不是灵活解决,高分也只是数字上的成功,无法真正帮助他们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
1
考试越来越注重综合能力
未来的中高考和升学路径,已经逐步向综合素质评价靠拢。
不会用语言表达逻辑、不会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孩子很可能在关键的考核中失分。
2
未来社会更需要“跨界型”人才
进入大学、走向社会,单一的学科能力已经远远不够。
跨学科思维是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够在不同领域间架起桥梁的人才,才有真正的竞争力。
孩子从小建立跨学科思维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很可能是w教带来的。
它不仅让孩子学好英语,还能帮助他们打开文理贯通的大门。
跨学科能力就像今天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孩子必须具备的“底层技能”。
作为家长,我们不必等待教育制度的变革,也不要满足于传统课堂的基础教育。跨学科学习也不是未来某天的需求,而是孩子现在就应该开始培养的核心能力。
赶紧行动起来!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号
点⬇️预约直播
觉得有用,你就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