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出一身冷汗!这两天最大的瓜,差点吃到自己头上

文摘   教育   2024-12-13 15:57   上海  

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为了不走丢,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在看”,谢谢大家。


ET爸有话说

好不容易成团的myON+Star+AR三件套,是全球1800万学生、无数国际学校、Emma本人天天在读的英语分级阅读方案。


睿乐生对我的要求,是51个人起成团,这样才能支撑一个班级分站点。我在文章里写了不少劝退意见,加上阅读量也不高,到现在还没成团。。。(全网1800万的大生意,让我谈成了!每天不超过5毛钱...


我一般不催大家买,但是这个三件套,太好、太便宜、太难得了,实际上很多孩子也都能用,我非常不希望大家错过。


所以我要了几个试听账号,大家可以到后台跟客服要。建议感兴趣的爸妈,一定来了解一下。



昨天最火的热点,应该就是极越汽车的风波了。



很多人可能从没听过这个品牌,但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这件事其实敲响了一个消费警钟:


当咱们决定购买一辆车、一门课程,甚至给孩子选择一个课外班时,如何理性决策、避免选错,踩坑?


我从2019年就开始纠结买电车,极越第一款车01刚上市时,我就去过他们新天地的旗舰店,觉得很不错。


12月1日的时候,我又开始重新考虑极越了,加了他们销售的微信:



就是差点49年入国军的意思,差点成为吃瓜对象。


仔细想想,极越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倒闭故事,更提醒我们,普通家庭在做大件支出决策时,如何找到可靠的选择,避免成为“下一个瓜主”。


前两天我跟大家汇报过,我赶了这波Model Y的年底促销,把五年前的老车置换了。


今天借着极越事件,也结合我这五年来的纠结和研究,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极越是谁?车企怎么说倒就倒?


新能源车品牌分为几种:

  • 特斯拉,外企品牌,本地生产

  • 大家耳熟能详的“蔚小理”、小米、零跑、威马、高合等纯“新势力”

  • 传统车企的子品牌,上汽智己、广汽埃安、大众ID、吉利极氪等

  • 大厂们“联姻”、“赋能”的成果,华为(阿维塔、问界和各种界),以及今天的主角,某度和某利的“儿子”极越


传统车企动作慢,但是很稳健。“新势力”车企像赌局,每个新品牌都想快速“变现”。倒闭的车企里,主要也是比较“新”的牌子,比如威马、高合和极越。


包括我在内,很多消费者、极越自己的员工,其实都对极越的车很喜欢。外形漂亮,智能化程度高,关键是两个爸爸都是顶流,感觉是含着金钥匙的孩子。



一位12月初刚入职的女主播,开始也是这么想的:



这两个月,极越又搞了一波新的投流,连我都被吸引到了,又去了五角场合生汇看车。



后来就很魔幻了,就突然“闪崩”,老板发了个“创业2.0”的公开信,告诉大家“公司没钱了,你们来去自由,但是我没钱给你们交社保了”,大家也可以“自费上班”。



这下大家都疯了,因为11月的社保,社保局已经锁定极越缴纳,自己就算有钱都无法补缴。


更有要落户上海的,断缴社保相当于前功尽弃,这都不是钱的问题了。


老板更魔幻,为了证明自己的担当,跑回去“自投罗网”被员工和供应商围堵。


有机灵的员工提出,没收他的身份证和护照,防止跑路。毕竟上一位“下个月就回国”的乐视汽车贾跃亭,到现在还在美国“造车”。


很多维权员工开启了直播,成了昨天各大平台的顶流,让让人愤慨又很魔幻:



直播间的主播们也很让人心疼,瞬间破防飙泪、在线求职。



很多人甚至开始“分财物”,把自己和公司的东西赶紧拿走,最经典的是这个:



极越为什么会突然这样,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是CEO夏某平(摩拜单车创始人)太垃圾:



也有人认为CEO很努力,但是两个爸爸不合,对儿子一点支持也没有,全是后爹。


归根到底,一家车企能不能活下去的决定因素,只有一个指标是普通人很容易看到的:


销量


销量比较好查,各个渠道都有,嫌麻烦可以直接上各种app:



一般认为,如果一个车企的月销量长期达不到1万台,就危险了。极越11月来到了高点2000多,但是耐不住前些年月销几百台,把家底败光了。



所以大家接下来如果想买新能源车,一定别去管广告、销售、博主们说什么,先看销量榜!


不过,好消息是上面不会放任百度、吉利甩锅,听说员工们11月的社保已经有着落了,就看车主权益保证了。


我为什么纠结了5年

还是选择了Model Y?


中年男人的各种爱好里,我主要爱车、装修和各类电子产品。


我是欧洲留学回来,2012年第一辆车买的是欧洲流行的两厢小车。当时年轻要面子,揣着10万预算去看大众Polo,最后啃了爸妈10多万,买了宝马116。


第二辆车是2019年换的,主要是弟弟出生后小车空间不够了,换的是领克01混动,主打既要又要又要(空间、安全、充电省钱、送上海绿牌),也是20万出头。


今年换成Model Y,临门一脚动机是被年底的“限时促销”戳中了:



而且下半年免费车漆从黑色换成了星空灰,我更喜欢,感觉又省了8000。


加上上海的1.5万置换补贴,我相当于首付只要出5000,接下来就是长达5年的2667月供。


10多年了,3辆车都是20万级,不知道是自己不努力,还是养娃压力大~


能安慰自己的就是,特斯拉Model Y作为当今全世界最畅销的车型,在中国大陆的价格,反而全球最低。



在欧美都要花三四十万才能买到,勉强算是升级了,感谢祖国和上海超级工厂。


特斯拉的价格,主打一个任性,跟买股票似的:



我2020年就觉得Model Y不错,被当时的高价劝退了。



我也知道明年马上出焕新版,电车和手机一样,买新不买旧。但是中年有娃家庭,买车保守多了,优先级是安全、空间、性价比。明年的新Y一定更好,也一定更贵。


安全方面我不是专家,只能看权威机构的数据。最近某自媒体的30辆车碰撞实验,赢家就是特斯拉、小米、沃尔沃,对我影响还是挺大。


特斯拉的维权事件我也研究过,刹车事件是个罗生门我评论不了,个人猜想问题出在单踏板模式上。


空间方面,特斯拉不如各种国产新能源品牌,比如我纠结过的乐道L60、极氪07X、昊铂HT、小鹏G6等。


性价比主要来自前边说的全球横向比,感觉割了其他国家车主韭菜。我也不是汽车自媒体,就不去评论各种软硬件、底盘悬架三电电机电池这些硬核的东西了。


另外还补充两个买纯电的个人原因:

在上海蓝牌均价10万+需要竞拍,而现在买纯电车还送绿牌

我之前给领克的50km电池配过家充,可以继续用


在特斯拉之外,我最心动的是小米,漂亮、配置高,可惜SU7太小,YU7还早。


特斯拉两个最大的槽点:

“毛胚房”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我本来就喜欢简洁风

底盘试驾后也不觉得有那么硬


至于销售喜欢说的音响、大屏幕、座椅按摩通风,个人觉得都是添头,不能作为主要依据。


智驾方面,各家的我暂时都不太敢用,所以FSD是否解锁都不在意,反正也要花钱买。


最后补充一下,买车的保值率重要,但是一来现在各种车的保值率都不高,二来从经济因素考虑,最好的选择是不买。。。


尤其是大城市,地铁、网约车太方便了,其实买车的理由已经不多了:


  • 喜欢

  • 方便拿东西

  • 撑场面

  • 有娃家庭装安全座椅


所以大家也不要掉入消费主义陷阱,先考虑要不要,再考虑要什么。


家庭大件,如何做决策不踩坑?


消费降级的时代,买车、报课这种大额支出,我们都怕踩坑。所以纠结是个好习惯,是理性决策的必经之路。


我建议大家进行大额支出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

品牌靠不靠谱,值不值得信任?


品牌的背景和长期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它能不能陪你走远。车企要看销量和财务状况,别看广告、销售发的各种花里胡哨的;课程看机构背景和真实口碑,大厂牌的“亲儿子”更值得信赖。


像小米、理想这样的品牌,账上趴着1000多个亿,目前就挺让人放心。



另外,还可以关注各种车主、学员真实口碑。


2

是否满足家庭需求?


大件消费核心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别人买什么我也买什么”。


买车:家庭优先考虑安全性(碰撞测试等级、各种安全配置)、空间储物、经济性(维修保养成本、保值率),而不是各种大屏幕、按摩通风、“智能水平”。

报课程: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和学习目标?是否与家庭作息时间匹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

是否量入为出?冲动是魔鬼!


冲动消费往往让人买完才后悔。买车、报课前,问自己:这笔支出是否超出了家庭预算?


买车:不仅要算裸车价,还要算上保险、保养、油耗等后续成本。预算紧张时,优先考虑刚需配置,放弃“锦上添花”的功能。

报课程:不建议在孩子教育支出上超过年收入的30%。拒绝攀比心理,理性评估课程的效果和实际价值。


我换车这件事,就是在25万以内的预算里,4年里研究了无数新闻、帖子、数据,真的把所有的因素、选择基本都考虑过了。


这也是我当测评博主的习惯,给大家选任何课程、产品时,我也都是这么纠结、细致的。


最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管是买车还是报课,都建议试驾、试听。


只有自己试过了,才知道适不适合。


写在最后


极越的崩盘提醒我们:


在消费降级的时代,普通家庭的每笔大额支出都要谨慎再谨慎。钱更难赚了,更要花在刀刃上。


回头看,无论是买车还是给孩子报课程,都可以总结成这三句话: 


选品牌,看长期可靠性:车企要有硬实力,课程机构要够稳定,别让自己成为“下一个瓜主”。

选功能,看家庭真实需求:大件消费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炫耀攀比。买车优先安全、空间、经济性;报课优先效果和适配性。 

做预算,拒绝冲动消费:中产家庭的财务底线,是量入为出,决不超支。


消费降级时代,要学会区分“需要”和“欲望”,把钱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如果给大家的大额支出提供了一些启发,记得点赞、收藏、转发三连!


让咱们一起用理性消费守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每笔花出去的钱都成为真正的投资,而不是将来的遗憾!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号


点⬇️预约直播


觉得有用,你就点“在看”

ET爸爱评测
上海爸爸带混血娃的日常。每天和大家聊一聊带娃感悟,经常输出育儿干货,时不时的丢一些“教育资源”。关注我,让咱们给娃花的银子都明明白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