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网红”塌房:普通家庭如何为孩子规划有底气的人生?

文摘   教育   2024-11-30 22:36   上海  

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为了不走丢,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在看”,谢谢大家。


最近翻车的网红,是一个接一个。


不过“羊毛月”这位800万+粉丝的某音网红,这回戳的肺管子,跟我们关系很大。



他嘲讽的是我们的孩子找不到工作。


但作为婆罗门出身的网红,吃着普通人的流量,一个广告比辛苦打工人年薪还贵,还要“吃饭砸碗”,确实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件事实质上就是普通人在大街上走得好好的,突然被富人从背后叫住喊“穷人”,然后说“哎呀你看破防了吧”。


他嘲讽的看似只是‘00后’,戳痛却是所有拼命却焦虑的普通家庭。


难道是我们不努力吗?


作为80后,我周围一些婚育早的同学,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大学生、研究生现在有多难找工作,我真的是太清楚了。



问题是,博士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我和同学们今年也都四年级了,连按时毕业(大论文+发表3篇小论文)都难,找个留上海高校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之前被视为“铁饭碗+寒暑假”的高校教师,现在卷的更是异常激烈。



这些,难道是因为我们不努力吗?


之前不知道羊毛月,专门回去看了他视频了解他,发现他的视频确实“很厉害”,很娱乐。


全网最近出了不少锤他的视频,大多是说他北京户口,靠“播音艺术特招生”这个水很深的路径,进了中传(从前的北广),又保研了北大。



这么水的“学术生涯”,还要蹭辛苦学子们的热点,堪比当年他北大的“师兄”翟天临。



说实话,人生来不平等,阶层是几代人命数、奋斗的结果,这件事情我们早就默默接受了。



不过,那些锤羊毛月的网红,无非是反向再吃一波流量,提供宣泄的情绪价值,也没什么营养。


不少评论也挺清醒,说这个时候才觉得张雪峰才是良心博主。


当前的就业、内卷问题,也不是羊毛月做成的。网红塌方什么的,跟我们其实都没什么关系。


跟我们有关的,是教育公平依然遥不可及,教育资源、机会的分配,依然存在巨大的不对称。


咱们普通家庭,还是得拼命应对资源不足、竞争激烈的问题。


在这样的气氛里,很多孩子也不自觉地想成为网红、主播。我之前教过的一个5年级小姑娘,理想就是做美妆博主。


如何规划孩子的成长路径,让他们拥有真正的底气,才是我们应该深度思考的。


“大主播、大网红”时代,娱乐至死


作为教育博主,我接触过的信息会更多一些,对孩子将来的可能性,心态也比较开放。


但是就像上一个时代,我不希望孩子去选秀一样,这个时代我也不希望孩子去做网红。


并不是因为我看不起这些行业,而是纯粹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


就拿选秀艺人、各种“团”来说,这几年随着直播网红的崛起,跟之前的火爆比起来已经差太多了。



直播、网红行业,即使是从李佳琦这样的大主播元年开始,吃紧这几年时代红利,成功的人也实在是凤毛麟角。


能成“大主播”的,多少都有点天赋异禀+敢打敢拼。



MCN机构都是成百上千的“孵化”,本质上跟当年TVB、韩国练习生、电竞选手一样,都是大浪淘沙、幸存者寥寥的。


即使是“实力博主赛道”,比如李子柒、何同学、飓风影视这样的,一样是竞争太激烈、太难了。



从艺人到选秀出道,再到主播、网红,这些“职业”的特点都差不多:


门槛低,人人能试

上限高,名利双收


但大家可以去算算,这几十年来,草根逆袭的成功率是多少。


如果孩子有特别的爱好或者特长,我完全支持他们在空余时间做个博主。


但全职做主播、网红,风险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千万别让孩子只看到贼人前吃肉,不看贼人后挨打。


教育公平是理想,合理规划是现实


网红、主播、艺人再怎么样,我们都是吃瓜群众。真正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是教育公平依然遥不可及,而资源和机会的分配差距,依旧像一道鸿沟。


作为普通家庭,唯一的解法,是给孩子做好教育规划。换句话说,公平我们暂时改变不了,但手里的资源、面前的机会,绝不能浪费。


量入为出

教育是理性投资,不是孤注一掷


最近有朋友的孩子,在纠结要不要赴美爬藤、冲Top30。我一问,想学的是个冷门专业。


国际学校学费+中介费+那边的各种费用,几百万起吧。


我跟他们说:如果你们还在纠结这几百万是给孩子置业还是砸在爬藤上,一定是前者。留学中介只会跟你们说,爬藤后的光鲜亮丽,让我们陷入“选哪个学校”的思维陷阱里。


现在留学的性价比,只能说越来越越接近买彩票。一年几十万中国孩子去漂亮国读书,“留美学子”的光环必然是被冲淡的。哈佛、耶鲁、斯坦福的考街道办,早就不是新闻了:



我的建议,是去欧洲大陆留学。他们那个专业欧洲很强,费用1年10多万,如果能读到博士还免费,回国就业作为“洋博”还很吃香。


对于体制内的来说,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看起来学费不如国际路线贵,实际上学区房的溢价(这两年还跌了)、各种补习的费用,还有一些不能上台面的择校成本,也都要好好考虑下。


毕竟,“重仓”体质内的路线,高考如果失败,复读和出国以外选择又不多了。


因材施教

托举,而不是逼迫


教育不是一场竞技,咱们的责任是帮孩子找到热爱和潜能,托举他们发展,而不是用自己的焦虑去“逼娃”。



兴趣是起点:让孩子主动探索,找到最愿意投入时间的事情。

能力是过程:兴趣是起点,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让孩子走得远的关键。

目标是方向:结合孩子的特点和自家条件,设定清晰而实际的目标。


前两天和大家的老朋友丁当妈刚聊过,他们家孩子理科不太行,两位南开的理工科学霸爸妈也推不动。


也就很淡定的放弃了理科,文科就文科呗。


我前同事的娃,一年级时候上学焦虑很厉害,每天在保安室哭2小时不进去,她的日常就是跟老师道歉、求不交作业。


后来有一天想通了,让孩子佛了一段时间,完全不给任何压力,不管学习了。


现在孩子反而奇迹般的又爱上学习、不怕刚学了,老师都直呼神奇。


我们家姐姐有一定的学霸潜质,虽然不是完全的“自驱娃”,但是让学的时候从来不含糊。


现在每天的英语阅读不用说,语文安排的奇趣读书、数学安排的小火花,雷打不动地完成。



弟弟现在只爱各种机械、电子设备,赛先生科学、小河狸创客的课学的很开心,国际象棋就有点坐不住,但还在坚持。中英文阅读不太喜欢,只喜欢听故事。


我尝试了一段时间,也就暂时接受了这一点,让他听故事、做实验、下棋去了。


至于明年9月前怎么做幼小衔接,我就放平心态了,静待这朵“小花”再开开。


有时候他心情好了,自然会来学。



科学规划

培养关键底层能力


教育规划的核心,在于用有限的家庭资源、机会走出孩子最合理的路。


这条路,我觉得不是体制内中高k、国际路线、艺体特长这样狭义的路,而是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和性格。


底层能力并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孩子面对未来变化时的内在底气,比如:


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各种课内外项目、训练,学会自己解决难题(比如赛先生、小河狸的各种作品,小火花里的各种问题)

抗挫能力: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孩子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很重要,各种比赛得多参加。最近Emma在英语演讲比赛拿了个银奖,就很开心;Travis在弈小象的线上比赛里也有输有赢,心态逐渐平稳。

长期坚持能力:找到一项可以深耕的兴趣或技能,培养专注力和成就感。说实话,我还没给两个孩子找到,但再尝试个一两年,从二三年级开始差不多就要有了。

批判性思维:让孩子独立思考、反各种pua的能力,不要重走我们这一代“做题家”的路。

性格和价值观:稳定的性格和情绪,现在高年级孩子里比什么都重要,我也不希望到了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天天担心心理问题;能够尽可能看到世界和事物的本质,不被各种“潮流”带偏,比如别头脑一热就想着去做网红什么的,都很重要。


这样的底层能力还有不少,能让他们有实力适应竞争,应对未来也更从容。


最终,无论是对孩子的培养,还是家庭的投入,都需要一个清晰的目标。


大家也可以使用“兴趣-能力-性格-目标-资源”五边形框架,来给孩子制定个规划。


写在最后:底气不是风口堆出来的


网红、主播、艺人,所有的捷径看起来都很美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告诉孩子:这些都是风口,而底气,是靠能力和规划一步步沉淀下来的。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教育是长跑而不是冲刺。我们没法改变资源的不公平,但可以用更科学、更有章法的方式,把每一步走得踏实且坚定。


教育不是一场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孩子跑得最快,而是帮他们跑得更远,跑得更稳。

用规划取代焦虑,用耐心代替盲从,最终的目标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而是让他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站得住、走得远。


“有风口可能飞得一时,有底气才能走得一世。”


你们怎么觉得呢?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号





近期团购⬇️吸顶灯评

觉得有用,你就点“在看”

ET爸爱评测
上海爸爸带混血娃的日常。每天和大家聊一聊带娃感悟,经常输出育儿干货,时不时的丢一些“教育资源”。关注我,让咱们给娃花的银子都明明白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