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英语新教材主编开了个会,当场被“打脸”了!

文摘   教育   2024-12-25 22:04   上海  

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为了不走丢,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在看”,谢谢大家。


有很多个瞬间,我都忍不住想告诉你们,明天晚上返场的课,首发时候有多火、孩子学的有多香、跟同类课比价格有多舒服。。。



能记得我首发这门课时盛况的,都是老读者了。


不过接下来我跟大家来个公平“赌局”,你们把心里的答案写在评论区,前10位答对的,我会送出盲盒礼物一份!


明晚7点半,刚开播我就会公布答案。届时就会发现,这门课有多刚需、稀缺、便宜。


就这么说吧,明晚公布答案时,谁要是不“啊?!”一下,算我输!


快来预约直播,一探究竟吧!👇



主编:有一点巨变你们都没注意到!


我这个教育博主,在魔都是越来越有排面了。


今天下午应邀去的,是上海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社之一,对谈的就是今年全国都夸的沪教版英语新教材的主编老师。



听到的很多内容都太劲爆,都不需要提醒,我也不敢在文章里写。


主编老师也毫不客气地跟我指出:有一点重要变化,没有一个博主注意到,你来了正好也听听。


2011年的旧课标里,对于英语能力的要求,是分听说读写单项提的;而2022年的新课标里,淡化了“分项”,重点是“融合”,整体提升综合能力。



这也是新教材里大单元的原因之一,通过一个话题,同时拉升听说读写。


“融合”传统的四大项听说读写,就是让英语学习变的更管用,真正成为孩子们未来的致胜工具。


这个底层逻辑的变化,已经体现了在了教材上,在中高k中的痕迹也越来越浓。


我在分析这两年的高k试卷时,总结过以下三种内容越来越多:


  • 中国故事

  • 非虚构类

  • 原版文章


总体来看,就是强调英语的功能性。毕竟,高考后进入大学,英语是用来学习、工作的。


学好英语,有三把金钥匙


上海作为全国国际教育高地、英语水平天花板,也让我近水楼台,能够跟很多英语名师、国际学校校长、老师们经常沟通。


他们对这个“大融合”的趋势,都非常的欢迎。也都认为,不管是高考、四六级、还是考研英语,越来越像托福、雅思,注重培养用英语生活、学习、工作的能力。


在聊的过程中,我们谈到最多的三个关键词,就是表达、思维和文化,我称之为三把金钥匙:


➡️用英语讲故事,尤其是中国故事的地方越来越多,表达能力的要求空前高

➡️非虚构类阅读越来越多,逻辑要求越来越高,考验思维能力

➡️原版外刊也越来越频繁出现,单词都认识,段落看不懂,需要更深的背景文化知识


思维——语言之脉络


当年我教雅思的时候,经常跟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是不同的。


国际学校的外教们,也喜欢说这句话。


这其实是一个蛮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很表面的不同习惯说法。比如,很多博主喜欢举这样的例子:


汉语:我没时间。

英语:更经常说I'm not available, 而不是I don't have time.


汉语:他开车很小心。

英语:He's a careful driver,而不是He drives very carefully.


汉语:这个我买了。

英语:I'll take this, 而不是 I'll buy this.


这些确实是中英文说法不同的例子,学会了也能让自己听起来更地道。


但是这些,还比较流于表面。


我前面说的四位,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呼应,段落的组织、衔接。


这里得借用一点语言学的术语:

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逻辑在"言外";而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逻辑在"表面"。


好的汉语文章,推崇含蓄、简约,要求不要写的太满,像水墨画一样,要留白给读者思考。


好的英语文章,需要事无巨细都写清楚,句子里该有的成分不能随便减,句子之间的衔接不能随便省。


比如:

"让警察逮着是小事,你要是在我手里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死罪。"

"If I get arrested,it's no big deal. But if you die on me, then I might as well be dead too."


英语显得更"啰嗦",把各种人称、逻辑关系都写了出来。


汉语相反,不说"谁"被经常逮着,也不用说"如果",大家就能理解出里边的意思。


继续举例子:


请帮个忙。Please give me a hand.

那也没办法啊!I can do nothing about it.


英语里一定要说出,到底是"谁",理清主谓宾的关系,逻辑在表面。汉语的逻辑,明面上好像没有,其实都在说话和听话人的理解里,在言外。


古汉语就更精炼了:


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

if you spat blood when you were young, you would die early, or at the very least be an invalid all your life.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美好的汉语古诗词,翻译成英语后就觉得俗了,失去了简约留白之美。


英语写作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如果不这样写清楚,很容易被判丢分。


在高考中,掌握这种英语思维,写作才能拿高分;看阅读理解时,也不会觉得“句子怎么这么长,绕死我了”。



其实我从前也经常嫌英文句子难,后来学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就不抱怨了。


因为那些语言的外在逻辑性更强,句子更复杂。


换一种语言,就要换一种思维。


国际学校的校长和招生官在跟我聊时,总是特别强调老师们的“资质”。


英语母语、教育相关学历、TESOL和本国教师资格证书,都是常见的要求。


只有经过相应的培训,才能把英语的基础知识讲对,也才能把很多微妙的思维细节讲清楚。


表达——语言基础


大部分国际学校都采取一中一外的老师,带一个12-20人左右的小班。外教主要管英语教学和一些英语教的科目,中教主要管非英语教学和家校沟通。


有些小朋友上来不习惯英语,中教老师也会进行辅助指导。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用英语跟人沟通,就像是游泳。总有一个从怕到不怕的过程,最重要的豁出去,勇敢地跳下去。


外教的真正价值,不是在于"他是个外国人",而是他们总会用丰富精确的表情、语气、肢体语言,配合板书或动画,让孩子们进入状况。



我刚开始有点担心,孩子直接进入纯外语环境能行么。和一位外教讨论的时候,她说:


You gotta trust your kid's potential.

你得相信孩子的潜力。


一天天下来,孩子对于英语的各种表达,就形成条件反射,不仅听到就能理解,自己也开始逐渐会说了。


有了口头表达的基本功,未来识字以后的写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如果我们觉得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难,那肯定是因为平时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够。


孩子如果在课堂上只学一些固定的句式,当脱离了熟悉的内容,肯定就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了。


相反,从小就习惯了英语的表达方式,只要稍微知道一些特定领域的词汇,马上就能组织语言,表达通顺的意思。


国际学校的孩子们就是这样学的,我观察了他们各种作业之后发现,无论是讲中国故事,还是各种故事,他们都信手拈来。



所 扎实的表达基本功,真的是相当重要。


文化——语言之外


我当年高中时,也是有幸上过外教课的。


我们班是全市唯一一个外语特色班,也请了大概是我们小城史上最早的高中外教——来自英国南部小镇的John。


John刚来的时候还是个高中毕业生,利用gap year来中国勤工俭学,后来去了牛津,现在西安一所国际学校当老师,跟我依然是好朋友。


他当年教的很好,但是和现在的国际学校对比,感觉还是差了不少"那味儿"。


现在的孩子,别说国际学校里,就说咱们原版娃家庭里,经常有成堆的绘本、分级,满平板的视频、音频、app,点读笔、词典笔、单词卡、复读机、学习机,"武器"非常精良。



对比了一下国际学校,我发现我们跟他们"装备"上最大的差别,主要是教材。



使用原版教材,就是为了熟悉英语世界的文化,尽早和原版刊物接轨,防止"单词句子都懂,放一起不认识"的囧。


比如去年高考里,全国乙卷的阅读:



提到了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里的ranger programs,也就是护林员帮助大众了解公园的各种活动:



黄石公园是各种原版教材、分级(Raz),尤其是国家地理系教材(包括Reach等)的常客。


知道这个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在做题的时候马上把"频道"调过来,减少很多读题、理解的时间。



和我们很多人都是闷头学10多年英语,突然抬头直接接触原版高难度内容不一样。


从小接触原版,在原版的语境里循序渐进,到了高阶难度锻炼出来的阅读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过,上边说到的教材,我一般都不推荐大家自己学,因为和平时大家读的分级读物还不太一样。


能叫"教材"的,主要就是给老师用来教的。很多内容,老师如果不讲,自己可能读不出所以然来;需要老师讲解的练习,也比一般的分级要多。



这种原版教材的形式非常灵活,各种思维导图都很吸引孩子,"缺点"就是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带领着学。


不过,无论是自己读分级,还是跟着老师学原版教材,对于高考里那些外刊阅读里涉及到的各种文化常识,都会觉得像老朋友,丝毫不会发憷。


写在最后


今天的信息量非常大,也很颠覆英语学习的底层逻辑。


传统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仍然在,新课标的要求却大大提高了,要求孩子们“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想要达到这个要求,要用到我总结的3把金钥匙:


思维,表达,文化


有机会在资深老师的带领下,用全英语学习原版教材,当然是个捷径;让孩子跟着阅读营读分级,也一定比只在课堂上学要好很多。


重要的是盯住孩子的英语表达、英语思维,熟悉英语世界的文化背景常识。


坚持下去,孩子一定不会怕各种考试里的"原版"了。


给大家一点提示吧,明晚的返团神课,跟今天的推文关系密切,也被你们催返过无数次!


大家还是可以在评论区猜,前十位猜对的,我送出盲盒礼物一份。


想要解决今天主编提到的问题,让孩子成为“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英语的原版哇,想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都赶快预约吧: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号


觉得有用,你就点“在看”

ET爸爱评测
上海爸爸带混血娃的日常。每天和大家聊一聊带娃感悟,经常输出育儿干货,时不时的丢一些“教育资源”。关注我,让咱们给娃花的银子都明明白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