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推送机制改版了,不再是发送时间而是按照阅读情况来推送,这意味着你们有时候会看不到我们的推文。为了不走丢,大家可以给公众号加“星标”,每次看完文章后“在看”,谢谢大家。
很多年前有一本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现在世界还平不平不知道,互联网肯定是平的。
这不,来自国内高考超卷地的豆豆妈,和来自漂亮国的博主都杠上了:
然后成了被群嘲的对象。
这两个人说的话,如果最后被爆出是刻意策划的热点话题,我也不奇怪,因为是在是太二极管了,都经不起推敲。
其实,这种互喷的言论,不管是不是真的,大家就当看个热闹就过去了,不值得深究。
今天拿出来讨论,主要是因为我和很多爸妈们,谁又不是娃刚生下来的时,默默许愿许愿“他们快乐就好”,要让孩子周游世界,绝不再重新去卷做题家。
而孩子一上了小学,我们马上心态180度大转弯,越来越卷。
这两个人的互怼,像极了平行宇宙中我们的左右摇摆。
小学,心态的分水岭
我刚做教育博主的时候,Emma才1岁多。
那时候才从国外回来,对快乐教育的理念非常认同。
觉得孩子童年就这么几年,而且小学学的东西还不到12年K12整个的10%,真没必要搞这么紧张。
卷小学生唯一的理由,就是压力前移:
因为要上好大学,所以要上好高中,所以要上好初中,所以要在小学里卷,争取被选拔上。
去年和前年为了给Emma挑小学,我跑了几十所各种公立、民办、双语、国际学校,基本把上海能上的选择,都看了个遍。
后来综合考虑,给她选了现在的民办双语学校,在上海也是很多分校,非常老牌。
这所学校的名气,就是佛系,重视全面发展。
一些其他双语学校卷的受不了的孩子,都会慕名转学过来,再次找到上学的快乐。
在宣讲会上,小学部英语主任的理念我极为认同,就是通过大量原版阅读、而非拼命堆语法、单词、刷题来提升英语。
没想到的是,一年级上了一学期,我自己的心态变了。
小学生的时间贫困
首先,我发现我们是真的进入了时间贫困:
每天校车到家五点,外边玩个一刻钟天就黑了。
到家磨蹭一会儿,吃个饭,基本上6点30开始做作业。
语数外校内作业稳定在1小时左右,抄写的倒是不多,读背的老师也只是软性要求,但可能我从小听老师话惯了,基本都是按照高要求完成。
课外阅读英语是myON半小时+语文(奇趣读书)半小时,总共晚上学习时间基本不会低于2小时。
稍微休息一下,就要将近9点才能结束。
然后赶紧洗漱上床,早上6点40起,勉强能睡9-9.5个小时。
周一到周五,我只能在天气不好、外边不能玩的时候,给她抽空插个小火花进去。
看动画、听故事的时间基本没有。
周末时间比较宽裕,但肯定要让她多户外玩玩、做自己喜欢的手工画画、看喜欢的书、动画片,看看走亲戚什么的。
加上ELA的作业基本是周末做,我还要再给她加餐一些英语、小奥什么的,每周真的像打仗一样。
守住底线
上边的时间安排,在真鸡娃家庭看来,可能都算不上多鸡血,只是完成校内而已。
毕竟,每天校车来回的一个多小时,我也没让她听英语什么的,只是让她和朋友们聊天放松。
周末也没有排满,平时做作业都是留足她思考时间,并不会节奏带的很快。
只是这样的安排,和我之前的预想对比,已经非常有违初衷了:
并没有真的让她“享受童年”,尽情地玩耍、快乐成长。
讽刺的是,这样相对充实的安排,居然真的给我带来了一种满足感,觉得这样随大流,是没有让孩子“虚度光阴”。
环境和惯性的影响,真的很惊人。
好在,我还是坚守了一些底线:
孩子的睡眠时间决不妥协,不管有没有熔断,到了8点半我一定熔断。
护眼的原则不变,除了配好各种优质光源,严守20-20-20法则,科学用眼。
优质的教育资源不缺席:
myON原版分级是我和学校都很认可的,每天坚持
语文课外读书,和老师沟通了用奇趣读书代替
数学现在作业不多,每周两三次小火花+周末的清北数学
寒假里再准备重点补一下自拼和写字(字闪闪)。
做教育博主的孩子,学的东西是绝对不会踩坑。
写在最后
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从“快乐教育”的初心到“时间贫困”的现实,或许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环境的力量、群体的焦虑,甚至整个社会对“成功”的定义,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教育观。
不管是觉得“环球爸”和“豆豆妈”谁更有道理,都不如脚踏实地地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节奏,坚守底线,同时给孩子一些成长的主动权。
在这场“鸡娃”与“反焦虑”的较量中,真正的赢家也许不是那些定义规则的人,而是那些敢于在规则之外,用心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
你们觉得呢?
END
点⬇️关注这个宝藏号
觉得有用,你就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