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解开自然和科学底层奥秘的底层钥匙。读作看似简单的一件小事,实际是数学教学里的一件大事。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三大核心素养,分别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数学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世界。数学数字是一种符号和语言,现在的孩子普遍在学前就已经掌握了0-9,10以上,甚至到100以内的数字读作,看到每个数字基本都会读。再次用语文⬆️的一二三……十来加深联系,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到了乘法,突然出现了乘法算式的读作,而且数字改成了0-9,不再用一二…… 在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一次出现读作,是在一年级上册《比大小》,但是课本教材和教师用书上,并没有找到解释。
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家长自己也是稀里糊涂,课本怎么说,就怎么写。 读作:指的是将数字用汉字的方式读出,例如“14”应读作“十四”。这是在教学或日常口头交流中使用的非正式读法。 而在实际教学中却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乘法算式、乘法算式的读作、乘法算式的口诀出现了混用。那么数学上的读作是一个怎么样的学习过程呢? 在一年级上册学习1-5的认识、6-9的认识、0的认识、10的认识,并没有涉及读作。 数的认识,读作使用语文汉字。从一年级上册学习数字11-20开始,着重强调了数字的读法,并且将【10,读作:十】也加了进来。也就是从两位数开始,认识数字上着重强调怎么读,并且使用语文上的汉字。 后面二年级下册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认识,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也是使用语文上的汉字。
加减乘除比,为了强调算理算法,不加重学生练习读作的难度,读作使用阿拉伯数字。从一年级上册“比大小”开始涉及的读作,用到的就是阿拉伯数字。例如,3=3,读作:3等于3。主要练习的就是等于号在等式里面的读法。 加法和减法同样如此。3+1=4,读作:3加1等于4。4-1=3,读作:4减1等于3。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认识,二年级下册除法的认识,六年级上册比,均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