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的一致性在哪里?【重新整理】

文摘   2024-11-09 21:10   山东  

  1. 数学是解开自然和科学底层奥秘的底层钥匙。读作看似简单的一件小事,实际是数学教学里的一件大事。

  2. 读作:指的是将数字用汉字的方式读出,例如“14”应读作“十四”。这是在教学或日常口头交流中使用的非正式读法。

  3. 而在实际教学中却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加法、减法、乘法算式、乘法算式的读作、乘法算式的口诀出现了混用。那么数学上的读作是一个怎么样的学习过程呢?

  4. 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育工作者,自己也是稀里糊涂,课本怎么说,就怎么教。

  5. 在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一次出现读作,是在一年级上册《比大小》,
  6. 3=3读作:3等于3
  7. 3>2读作:3大于2
  8. 3<4读作:3小于4
  9. 至于原因,在人教版教材和教师用书上,并没有找到解释。


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数的认识:1-5的认识、6-9的认识、0的认识、10的认识,并没有涉及读作。也没有给出解释。
笔者尝试将出现读作的地方进行罗列,并进行分类分析。
数的认识,读作使用语文汉字。从一年级上册学习数字11-20开始,着重强调了数字的读法,并且将【10,读作:十】也加了进来。也就是从两位数开始,认识数字开始着重强调怎么读,并且使用语文上的汉字。
10读作:十     11读作:十一   12读作:十二    13读作:十三 
14读作:十四  15读作:十五   16读作:十六    17读作:十七 
18读作:十八  19读作:十九   20读作:二十   
  1. 后面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下册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认识,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也是使用语文上的汉字。例如,
  2. 40读作:四十  27读作:二十七  33读作:三十三  235读作:二百三十五 

  3. 3745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   2080读作:二千零八十  6009读作:六千零九

  4. 加减乘除比,为了强调算理算法,不加重学生练习读作的难度,读作使用阿拉伯数字。从一年级上册“比大小”开始涉及的读作,用到的就是阿拉伯数字。
  5.  例如,3=3,读作:3等于3。主要练习的就是等于号在等式里面的读法。
加法和减法同样如此。3+1=4,读作:3加1等于4。4-1=3,读作:4减1等于3。
  1. 二年级上册乘法的认识,二年级下册除法的认识,六年级上册比,均是如此。




半个多小时翻书整理分析,思路较为清晰了。
读作分成两类:认识数,包括整数、小数、百分数、负数等,用语文汉字;比大小、加减乘除、比值等,数字使用阿拉伯数字,仅仅是符号用汉字。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不一致呢?
笔者搜索网络,从某杂志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如下的答复:
根据教学任务重点来决定,看似有道理,实际非常烧脑。在没有将全部的教材系统梳理,回头看之前,读作知识中间来回穿插,前后不一致,有些分裂,教师、学生、家长很容易纠结,造成数学难以理解的困扰。
是否可以在每次出现读作的时候,单独批注说明?这样学生在前面读数的知识迁移时,会避免前摄抑制,自我调节到关注加减乘除运算算理算法和读作上。
或者引导教育工作者减少运算时的读作题目,甚至不要出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只要学生会读就应该给与肯定的分数。
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读作: 二乘七等于十四        
2乘7等于十四      
 二乘7等于14
如果觉得,后两个答案数字混用,不合理,至少可以肯定(2乘7等于14   二乘七等于十四)这两个答案均算正确答案。
(前后矛盾不一致的知识还有很多,建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给予批注说明,给予广泛性指导)
您觉得还有那些这样的知识呢?欢迎留言交流

CC学数学
趁时光还在,记录美好数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