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129页

文摘   2024-09-17 21:57   山东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数学游戏:在校园里找一找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在校园里找一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起始章节内容,该章节旨在通过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

通过展现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找一找,数一数校园中每种物体的数量各是多少?

知识与技能: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初步教会学生数数的方法,培养数感。

思维与表达: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情景图,并能用数学的思维思考,表达情景图中事物的个数。

交流与反思:

会用数学的语言与同学的交流数数的方法,能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数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初步教会学生数数的方法,培养数感。

2.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掌握数数的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课件:欢迎新同学的校园大门。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地方? ”

生:“学校大门 ”。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请你们仔细观察,校园大门前的同学们在干什么?先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 最后全班交流,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生:两名戴红领巾的同学正在校门口迎接同学。

爸爸妈妈送黄衣服女孩上学,正在校门口告别。

 

 

生:两名学生向老师打招呼。

 ……

当学生说完后,老师启发提问:“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教师小结: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关爱同学,礼貌问好。

找一找,说一说 

    1.出示图片:美丽的校园。

2.在美丽的校园中,找一找,你看到了什么?

集体交流后汇报:

1:我看到1名老师正在和同学讲话。

2:我看到了2个人在踢键子

3:我看到了3个同学跳绳。

4:我看到两名同学一起抬水。

5:我看到了7名同学和1位老师围在一起说话。 

6:校园里一共有8棵向日葵。

……

3. 找到数量是1的人和物。提问:图中有几面国旗?

课件出示国旗标注 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是“1”?

4.数其他数量的人和物。

5.教学楼有4层,我们的教室在第2层。4层的“几”表示什么?,第2层的“第 几”表示什么?

生:“几”表示数量。“第几”表示顺序。

6.教师总结:数事物的数量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从1开始数,数到几事物的数量就是几。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和同桌一起玩数数的游戏

2.和父母说一说今天数学课上的收获

板书设计

在校园里找一找

1. “几”表示数量。“第几”表示顺序。

 

2.数事物的数量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从1开始数,数到几,事物的数量就是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我们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引导和管理。同时,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数学游戏:在操场上玩一玩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在操场上玩一玩”这一教学内容以操场上的活动为背景,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

通过游戏,由现实情境练习数数及图形识别。

知识与技能:

训练注意力和反应力,练习数数。

思维与表达: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序思考,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信息。

交流与反思:

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游戏过程中,能够有序思考,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信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游戏:桃花朵朵开

1.出示课件:图片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小朋友在玩桃花朵朵开的游戏。

2.教师讲述游戏规则:桃花朵朵开,开几朵,就要几个人围一起。

生:认真听老师讲述游戏规则。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

游戏:单、双脚交替跳  

1.出示课件。

2.教师提问题:地面上有什么图形?你会画吗?

3.学生动手画图形,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标准。

生:画三角形和圆形。

4. 讲述游戏规则:双脚跳进○ , 单脚跳进△。

生:认真听老师进述游戏规划。

5.单、双脚交替跳要注意什么?

6.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练习单、双脚交替跳。

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游戏,结束后学生交流汇报。

游戏:网鱼 

1.出示课件图中的同学在玩什么游戏?指名回答。

    生:图片的同学们在一起做“ 网鱼 ”的游戏。

2.教师讲述游戏规则

生:交流汇报游戏规则。

3. 教师组织一起做游戏。

生:全班一起做游戏。

游戏:排队有序回教室

1. 出示课件。

2.数一数图片上女生和男生有多少人?

生:女5 人,男生有 6人。

2. 是怎样比较男生和女生的人数

学生交流回答。

3.教师组织:

(1)同桌合作,一个同学先摆,同桌需和他摆的同样多。

(2)同桌合作,一个摆的多,一个摆的少。

4.引导学生应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来比较其他事物。

生:口头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

4. 引导学生探究“多 ”和“少 ”,“高 ”和“矮 ”。

生:拿出学具,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动手摆一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结论:比多少: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如果其中一种事物有剩余, 就说有剩余的事物的数量多,没有剩余的事物的数量少。比高矮:需要在同一个起点,也就是有一端要对齐才便于比较。

6.讨论:上课铃响,我们回教室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1:进教室要文明礼貌,讲秩序。

2:进教室不推挤、不跑跳,同学之间互相礼让。

 3:进教室保持安静,不喧华。

……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和同桌一起画△和○。

2.和父母一起做单双脚交替跳的游戏。

板书设计

数学游戏:在操场上玩一玩

1.比多少: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如果其中一种事物有剩余, 就说有剩余的事物的数 量多,没有剩余的事物的数量少。

     2.比高矮:需要在同一个起点,也就是有一端要对齐才便于比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和游戏化教学,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了位置和方向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游戏中表现较为紧张,影响了发挥和体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完全理解游戏规则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明确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在游戏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在课后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感受。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在教室里认一认”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室里认一认”这一课帮助学生识别教室的基本结构和布局,如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关系,并准确使用方位词(如前后左右)描述教室内的物体位置。通过自我介绍,学生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

通过现实情境(即教室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教室中的位置关系等问题。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识别教室的基本方位(如前后、左右),并能用数学知识(如数和位置描述)来介绍自己和周围的同学。

思维与表达: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教室环境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交流与反思:

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准确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

2.学生能够自信介绍,并正确使用方位词。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 出示图片:同学们,瞧,一年级三班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顺利找到了自己所在的班级教室。

生:跟随教师的介绍观看图片内容。

2. 刚刚入学的同学们对教室的一切都很新奇,他们现在在观察教室里有什么。

3.展示教室布局图,提问:“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教室的前面有什么?”

教师引导指出教室前方摆放的物品或设施,如“国旗”“钟表”。根据提示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后面有什么。

生:后面有黑板、书柜....

3.引导学生观察指出教室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邀请学生描述教室左右两面的设施,如“窗户”“黑板”。

生:观察教师布局图,识别并描述教室的前面、后面、左边和右边的设施,思考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总结:我们在描述物品或设施时,可以根据所处的位置,运用前后、左右等方位来进行具体的表述。

介绍我自己 

1. 认识了自己所在教室,那么接下来我们随着一年级三班同学的自我介绍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2. 教师出示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位女同学在做自我介绍。

生:其他同学也在积极思考。

生:有位学生举手等着上台发言...

3. 我们也是刚入学的小学生,图中的女生是怎样介绍自己的?

生:告诉大家自己的名字,并且介绍家人。

生:告诉我们自己以前所在的幼儿园...

教师:那我们在做自我介绍时应该说出哪些内容呢?

生:姓名、年龄。

生:要有礼貌的问候。

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人,介绍自己幼儿园名字。

4.我们也请同学们来做自我介绍!

4. 教师引导学生在介绍自己时试着运用基本的数学语言,如数字。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图片提示试着完整的做介绍,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总结:在做自我介绍时,我们要有礼貌的问候,介绍自己的个人基本信息、所在位置及周围环境,并试着运用数学语言来介绍自己。同时,我们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取台上同学讲话,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发言。

介绍新同学

1. 一年级三班的同学已经做完了自我介绍,经过短暂交流他们已经互相认识、交朋友啦,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同学吧。

2.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

生:图中蓝衣服男孩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通过观察前面、左边等介绍同学生:黄衣服女孩可以观察左边、后边的同学介绍新朋友。

3. 教师引导学生:那请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法介绍一下自己身边的同学吧。小组交流。

4. 指名学生介绍身边的同学。

学生积极回答。

总结:在教室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前面、后面、左边、右边的同学来相互认识、相互介绍。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和同桌互相介绍一下自己身边的同学。

2.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教室里有什么。

板书设计

在教室里认一认

方位词:前面、后面、左边、右边

自我介绍:问候、个人基本信息、所在位置及周围环境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对教室的方位有清晰的认识,自我介绍时表现出自信;但是部分学生在自我介绍时表达不够流畅,需要更多的锻炼机会。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设计多元的活动,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在教室里玩一玩”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室里认一认”这一课帮助学生识别教室的基本结构和布局,如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关系,并准确使用方位词(如前后左右)描述教室内的物体位置。通过自我介绍,学生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游戏情境,引出左右位置关系,并试着认识、拼搭图形。

知识与技能:

使同学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认识左右位置关系,体会左右的相对性,通过游戏训练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想象力。

思维与表达:

学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关系,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准确表达。

交流与反思:

体会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描述。

2.学会确定前后左右位置关系,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游戏。

游戏:我说你做、正话反做 

1. 出示课件,教师讲述游戏规则。

我说你做:根据指令做相对应的动作。

正话反做:根据指令做相反的动作。

生:认真听规则,同桌间进行游戏。

2. 教师及时强调规则。

3. 游戏介绍,请同学们讨论游戏规则,

总结:学会用左右判断方位。

游戏:听指令做动作

1. 出示课件,教师讲述游戏规则:小组排位一横排,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

2. 划分小组进行游戏。

3. 游戏结束,请同学们讨论感受。

    生:要首先知道自己在一横排中是处于第几位...

4. 教师引导:“第几”表示顺序。

游戏:抢凳子

1. 出示课件,教师讲述游戏规则:摆放相应数量的凳子,参与者随着音乐围着凳子转圈,音乐一停,立刻去坐凳子。没有坐到凳子的同学被淘汰,去掉一个凳子游戏继续,依次循环。

2. 学生划分小组进行游戏。

3. 游戏结束,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有人没坐到凳子。

生:参与人的数量比凳子数量少1,每次都会有1个人坐不到。

生:需要反应速度很快...

4. 教师引导:“几”表示数量。

游戏:找一找、搭一搭

1. 出示课件,同桌两人一组,运用学具,听指令找出相应数量的图形模具,并根据指令进行拼搭。

2. 同桌间动手拼搭。

3. 通过找图形、拼搭模具,认识数量与图形,学会动手操作。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运用学具,和同桌一起拼搭一个模型。

2.和父母一起玩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

板书设计

数学游戏:在教室里玩一玩

位置:左

顺序:第几

数量: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掌握数与代数、图形几何、综合实践等领域的知识。这一教学内容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由于初入小学,部分学生对于课堂活动并不能很大胆的参与进去,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以便更好的去学习。

 

 

 

 

 

2024年秋新教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全册教案

2024年9月新教材+全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学习准备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该课时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规则,如准时上课、认真听讲、举手发言等,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学生正式进入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做铺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

通过观察和模拟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与技能:

学习准时上课、认真听讲、举手发言的课堂规则。

思维与表达:

培养学生的自控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交流与反思:

鼓励学生交流学习习惯,通过反思提升学习效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准时上课、认真听讲、举手发言的课堂规则。

2.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控力。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学习习惯要养成

1.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时钟时间8.30,是我们准备上课的时间。

生: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老师讲课。

生:发言时要举手...

2.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我们已经正式开启小学的学习生活,小学的生活丰富多彩,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并想一想,我们应该为校园学习生活做哪些准备呢?

生:要按时到校上课。

生:上课认真听讲。

生:老师讲课过程中,要先举手再发言。

生:我们要遵守学校规则、课堂纪律...

总结: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强调按时上课、认真听讲、举手发言),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进步。

整理书桌

1.出示课件:观察图片中的小男孩在做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回答。

2.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学着整理自己的书桌,比一比看谁做的好。

学生动手整理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会整理书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交流学习

1.出示课件: 观察图片中的学生在做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回答。

生:图片中的两位学生在互相交流聊天。

2.教师总结:在课堂内老师允许的时间或课堂外,我们要积极与同学交流联系,不断地提升个人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与同桌分享良好的学习习惯。

2.回家动手整理自己的学习书桌。

板书设计

学习准备

 

学习习惯:按时上课 认真听讲 举手发言

学习整理书桌

积极交流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以及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由于学生年龄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观察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关注个体差异,对于不良习惯及时纠正和引导,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贯穿始终。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1~5的认识》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1~5的认识》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这节课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教学中,可以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这5个数。

2.借助计数器、点子图、小棒等学习用具,表示出15各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1~5的基数含义。

2.学会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科书P12~13情境图。

 

师:你们看!李叔叔家的院子里热闹极了!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图中有房子、小狗、鹅、小向日葵南瓜、小鸟等;有的学生会说出物体具体的数量。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都记不住了,想一想,怎样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呢?

学生会想到画下来、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直接写数等方法。

师:这么多方法,哪种方法最简单呢?(直接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5各数。(板书课题:1~5的认识)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认识“1”。

师:说一说,图中能用数字“1”来表示的有什么?

学:1只小狗、1栋房子、1位叔叔……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字卡片“1”,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

师:大家找到这么多数量是“1”的人或物,真了不起!我们也可以用点子图来表示这些人或物的个数。比如,1只小狗我们用1个点子表示。(教师出示点子图)这1个点子就表示1只小狗。想一想,这1个点子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学生会说一个点子还可以表示1栋房子、1位叔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1只小猫1个菠萝1根小棒等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物体都可以用1个点子表示。

2.认识“2”。

师:数一数,图中有几只鹅?

生:2只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字卡片“2”,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

师:2只鹅可以用几个点子表示呢?请大家在课本上画一画。

师:2只鹅可以用2个点子表示,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可以用2个点子表示?

学生会想到椅子的数量也是2个,也可以用2个点子表示。

师:椅子的数量也是2个,它们的数量也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地方藏着“2”呢?

生:2只眼睛、2只胳膊、2只手等。

3.认识“3、4、5”。

师:图中还剩下什么物体我们没有数过?它们的数量又是多少呢?选择一种物体数一数,看它有几个,并在点子图上画一画,再想一想该用数字几来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1:3只小鸟,可以用3个点子表示,用数字“3”来表示。(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3”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3个萝卜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

2:4个向日葵,可以用4个点子表示,用数字“4”来表示。(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4”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4个南瓜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

3:5个小鸭,可以用5个点子表示,用数字“5”来表示。(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5”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5个玉米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在黑板上出示点子图,贴数字卡片“3”“4”“5”。

4.拨一拨,数一数。

出示计数器,计数器上有1颗珠子。

 

师:计数器上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

继续演示,依次增加一颗珠子,让学生说出现在有几颗珠子,用几表示。

学生会依次说出1、2、3、4、5颗珠子,分别用1、2、3、4、5这些数来表示。

师:请同学们再用小方块来摆一摆。

学生会依次摆出1、2、3、4、5个小方块,分别用1、2、3、4、5这些数来表示。

5.教学1~5的写法

师:现在我们对1~5这几个数都比较熟悉了,首先观察一下这5个数分别像什么。

出示: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称东西。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怎么写这些数。(播放1~5的书写视频)下面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这几个数字。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示范,一边写一边指导,强调写满格。

学生在教科书中的写字格中描写,教师巡视,发现写得好的要表扬、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同时注意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1题。

 

学生完成这道题比较轻松,按要求将物体的个数圈出来就可以。

2.完成教科书P16“做一做”第2题。

 

这道题对同学们来说难度也不大,只要将物体的实际个数数清楚就能准确连线。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教科书P16“做一做”第3、4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中之重是带领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理解数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不管什么物体,只要数量是1的,都可以用1个点子来表示。这样直观、形象和生动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数的含义。虽然学生对1~5各数在学前就有所了解,但上课时发现,他们很难做到有序观察和整体全面地观察,以及完整地表达,需要教师有效引导。另外课后还要让学生加强数字的书写练习。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1.2《比大小》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比大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后面数学最重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符号“>”、“<”、“=”,并了解其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初步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的过程,学会用符号比较数字的大小。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符号“>”、“<”、“=”,会用符号来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理解“>”、“<”、“=”的含义,能区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科书P17情境图。

 

师:小猴子们到野外聚餐,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

生:图中有猴子、桃、香蕉、梨。

师:图中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几根香蕉?几个梨?请大家数一数、写一写。

生:图中有3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

师:想一想,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分吗?

师:要想知道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不够分,就是要把猴子的只数与水果的数量进行比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学习“=”。

师:1只猴子吃1个桃,桃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猴子有3只,桃也有3个,猴子和桃的数量同样多,所以桃够分。

师:请你摆一摆,排一排,让别人一眼就看出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桃的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看,左边的3只猴子可以写成几?右边的桃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左边写“3”,右边也写“3”)猴子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同样多)对,3和3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同样多呢?

生:“=”。(板书“=”)

师: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表示这两个数相等。

带领学生读一读:3等于3。(板书:等号3等于3)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强调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且一样长。

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特点?

生:等号两边的数相等;等号两边是两个相等的数。

2.学习“>”。

师: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可以自己动手摆一摆哟!

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香蕉的图片。

1:不够,因为3只猴子比2根香蕉多或者说2根香蕉比3只猴子少。

2:因为猴子比香蕉多,所以不够分,3比2大,可以用3>2来表示。

3:因为香蕉比猴子少,所以不够分,2比3小,可以用2<3来表示。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表达不清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因为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大,所以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是不够分的,我们还可以用“3大于2”来表示。(板书:3>2)

师:“>”是大于号,它读作“大于”,跟着我读一读:3大于2。(板书:大于号3大于2)

师:请你观察,大于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呢?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大嘴巴对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你会写“>”吗?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

3.学习“<”。

师:每只猴子分1个梨,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先让学生摆一摆,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

1:猴子有3只,梨有4个,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梨多出来了1个;猴子摆了3只,梨摆了4个,猴子和梨一一对应,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

2:3比4小,4比3大,所以梨够分。

如果学生可以说出“4>3”的式子,让学生说明表示的意义,教师补充;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说明4比3大,反过来说明3比4小,我们还可以用“3小于4”来表示3比4小。(板书:3<4)

师:“<”是小于号,读作“小于”,跟着我读一读:3小于4。(板书:小于号3小于4)

师:仔细观察,小于号有什么特点?小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

生:小于号的左边尖尖的,右边开口大;小于号的左边是较小的数,右边是较大的数;小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角对着较小的数。

师:你会写“<”吗?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

4.区分“>”和“<”。

(1)区分两种符号。

指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不同的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或者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和“<”。

师:“>”和“<”很相似,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区分它们吗?

学生可能回答:相同点是“>”和“<”的开口都是朝着较大的数。不同点是大于号开口在左,小于号开口在右。

(2)利用儿歌记忆符号。

师:请你观察前面三道式子,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生:“=”表示左边的数与右边的数同样多,“>”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出示:

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的口朝大数,尖尖的角朝小数。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17“做一做”第1题。

 

1题:让学生分别数出松鼠和松子的数量,再根据题意选择。

2.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2题。

 

2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分享,找出错例进行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认识了哪些新的符号?你能说说这些符号的意思吗?怎样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作业设计

教科书P18“做一做”3、4、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运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先让学生在摆一摆,排一排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再向学生介绍比较大小的符号,丰富课堂学习,很多时候,会出现学生判断对了,但写符号时却写错了的情况,大于号,小于号初学时很容易弄混,需要一个慢慢熟练的过程。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1.3《第几》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实践体验、比较分析等活动探索基数与序数之间的区别。教材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说明相关物体有几个和某个物体是第几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初步积累观察经验。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几和第几。

2.能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排过队吗?为什么要排队呢?

1:放学时要排队、上体育课时要排队。

2:购物时要排队,因为不排队就没有秩序,大家挤来挤去很危险。

3:排队是讲文明的做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排队是文明的行为,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排队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第几)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讲解例题,引出新知。

出示教科书P19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图中有几人排队?

可以指名学生到屏幕前对着图数一数,再让全班学生齐数一遍。

生:5人。(板书:有5人排队)

师:看看小男孩排在第几?

指名学生到屏幕前对着图数一数,数的时候说“第1”“第2”。(板书:小男孩排第2)

师:对,排队时一般是从前往后数。小男孩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生:小男孩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他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

师:你能照着这样的句式再说说另外几人的排队情况吗?

同桌间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1:长头发的阿姨排第1,她前面没有人,后面有4人。

2:短头发的阿姨排第3,她前面有2人,后面有2人。

3:拉行李箱的叔叔排第4,他前面有3人,后面有1人。

4:背双肩包的叔叔排第5,他前面有4人,后面没有人。

师:这里有5人排队,叔叔排第5。刚才数出来的5人和这里的第5的意思一样吗?请你来说一说。

生:5表示一共有5人,第5表示位置排在最后一位叔叔只有1人。

师小结:几表示一共有几人,第几表示其中的1人。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请几位同学上讲台(5人),让学生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排第3的是谁,从右数,××同学排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学生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很轻松。注意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19“做一做”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并解答,再集体交流。

2.完成教科书P19“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一共有5人,从左数,爸爸排第5。让学生充分说说两个□里的数表示的意思。

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作业设计

教科书P22“练一练”第1题。

 

板书设计

第几        

5人排队

小男孩排第2,他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排队买票”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逐步感知序数和基数的含义,在具体的问题中逐步理解了基数与序数的区别,使他们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几”与“第几”,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分与合》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分与合》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教科书在第20页以“5”的组成为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探索5的分解与组成,使学生基本掌握2~5各数的组成,为后面学习5以内数的加、减计算做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初步培养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逐步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究2、3、4、5各数的分与合。

2.感受分与合的联系和有序性。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科书P20情境图。

 

师:同学们,5个玉米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与合”的知识。(板书课题:分与合)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感受5的不同分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片,用5个圆片代表5个玉米。试着分一分,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学生操作,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汇报。

预设1:展示学生用圆片摆一摆的结果。

预设2:展示学生写一写的结果。

预设3:分的无序状态。

师:请你观察这三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分的时候把5先分成1和4,再从右边移动一个到左边,就有了2和3这种分法,接着再从右边移动一个到左边,就有了3和2,接着再从右边移动一个到左边,就有了4和1这种分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按顺序分,这样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生一起说一说4种分法,课件配合演示。

2.巧妙引导,学习5的分解。

师:你能根据第一幅图的意思,说说5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你能根据另外三幅图的意思,说说5还可以分成几和几吗?自己试着像老师这样写一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5的分成吧!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4和1。

3.对比思考,探索几和几可以组成5。

师:从上往下看,表示把5分成两部分,即1和4。(教师在黑板上指着第一种5的分解方法)那么从下往上看,表示把1和4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就说1和4组成5。你能像老师这样,说出还有几和几组成5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教师再组织汇报。

生:2和3组成5,3和2组成5,4和1组成5。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5的组成,好吗?

师生一起说:1和4组成5,2和3组成5,3和2组成5,4和1组成5。

4.体会分与合的联系。

师:刚刚我们尝试把5分成几和几,学习几和几可以组成5。学会了5的分与合。请你对着黑板上的每一道分解式,用分与合各说一句话。例如:5可以分成1和4,1和4组成5。

指导学生规范表达:5可以分成1和4,1和4组成4;5可以分成2和3,2和3组成5;5可以分成3和2,3和2组成5,5可以分成4和1,4和1组成5。

5.梳理不同方法,寻找联系和规律。

师:观察5的分成与组成,说说你的发现。在记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后汇报。

指导学生发现:有1和4,就有4和1,相当于交换了两部分的顺序,2和3交换位置后是3和2。

师小结:写数的分与合时,可以按顺序从1开始写,不容易遗漏,也不容易出错。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完成教科书P20“试一试”。

 

师: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你能摆一摆,分一分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教科书P21“做一做”1、2、3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得出结论。在数的分与合的学习中这种方法效果很好。由具体的分一分,摆一摆,到抽象的用数表示,这一过程绝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还是较好的,有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我会多关注且进行学习追踪。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加法(1)》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加法(1)》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本节课借助情境图,通过动手操作,动态演示“合并”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通过实践操作、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认识+号,会读加法算式。
    3.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2.能正确观察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左手拿起2支笔,右手又拿起1支笔,然后合在一起。

师: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生:一只手有2支笔,另一只手有1支笔,合起来有3支笔。

师:“合起来”一词说的很好,这样的过程就是合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合并”的知识。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P24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生:这幅图中左边有3个气球,右边有1个气球,把这些气球合起来一共是4个气球。

2.在操作中理解合并。

师:你能用摆圆片的方法来表示刚才的过程吗?

师:我们把左边的3个气球和右边的1个气球合并在一起。(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分别贴3个圆片和1个圆片。)

3.学习加法算式

1)抽象数据,认识加号。

师:3个气球用数字3来表示,1个气球用数字1来表示。(板书:3  1)

师:把3和1合并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在数学上我们用一个简洁的符号“+”来表示。(教师在3和1之间板书“+”)“+”的名字叫“加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加法。(板书课题:加法(1))

2)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

师: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合并起来是多少呢?

生:3表示3个气球,1表示1个气球,“+”表示把3个气球和1个气球合并起来,把这些气球合并起来一共是4个气球。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4”。

师:“=”是等号,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生:3+1=4表示把3和1合并起来是4。

3)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3加1等于4。

指名读,学生齐读。(板书:3加1等于4。)

4)加深对算式3+1=4的理解。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说3+1=4的意思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1:花丛中有3只蜜蜂,又飞来了1只蜜蜂,合起来是4只蜜蜂。

2:把3朵花和1朵花合起来是4朵花。

……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把意思说清楚。

师:把3个气球和1个气球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气球;把3只蜜蜂和1只蜜蜂合起来,求一共有几只蜜蜂;把3朵花和1朵花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朵花……都可以用加法计算,算式都是3+1=4。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完成教科书P24“试一试”。

师: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根据图你能想到什么呢?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

作业设计

教科书P25“做一做”第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身边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把握重点,尊重学生的实际,把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不变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呈现出来,使学生感知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自主探索,认识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敕学达到最优化。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加法(2)》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加法(2)》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2.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自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激活经验,导入新课

师:请你拿出5个圆片,分成两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知道了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要用加法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加法计算。(板书课题:加法(2))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5情境图。

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树上有3只松鼠,又跑来了2只。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只,该怎样算?

生:3+2=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2=5”,并追问算式中的“3”“2”“5”各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算法多样化。

师:在这道算式中得数5是怎样算出来的?

1:数一数1、2、3、4、5。

2:从3后面接着数,4、5,一共5只。

3:因为3和2组成5,所以3+2=5。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吧!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说一说教科书P25“做一做”第1题。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作业设计

教科书P25“做一做”第2、3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列加法算式计算时,学生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计算,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随着教学的进行可以慢慢引导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减法(1)》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减法(1)》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二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

2.通过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形成 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减法的含义,会看图说一说减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2.理解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激活经验,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26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生:小朋友拿了4个气球,飞走了1个气球,还剩下3个气球。

师:还能用加法来计算吗?

生:原来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气球,不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不能用加法计算。

师:对,4个气球中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气球不能用加法计算,那到底用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自主操作。

师:怎样知道还剩3个气球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借助圆片摆一摆。

教师用圆片在黑板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师:原来有4个圆片,去掉一个圆片,现在剩下了3个。

  

指导学生用手指着圆片,说一说哪些是整体,哪些是去掉的,还剩多少个。

2.学习减法算式

1)认识减号。

师:4个气球,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气球,也就是从4里面去掉了1。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时候,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减法来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减法。(板书课题:减法(1))

师:从4里面去掉1,求还剩多少,在数学上我们用一个简洁的符号“-”来表示。“-”的名字叫“减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减法。

2)理解减法算式的含义。

师:你知道这道题的减法算式怎样写吗?

生:4-1=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1=3。

师:算式中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3又表示什么?

生:4表示4个气球,1表示飞走了1个气球,“-”表示从4个里面去掉1个,3表示最后还剩3个气球。

3)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4减1等于3。

指名读,学生齐读。(板书:4减1等于3。)

4)加深对算式4-1=3的理解。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说4-1=3的意思吗?

1:有4辆汽车,开走了1辆,还剩3辆汽车。

2:有4个苹果,吃了1个,还剩3个苹果。

……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把意思说清楚。

师:4个气球里飞走了1个气球,求还剩几个气球;4辆汽车,开走了1辆,求还剩几辆汽车;4个苹果,吃了1个,求还剩多少苹果……都可以用减法计算,算式都是4-1=3。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完成教科书P26“试一试”。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和同桌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教科书P27“做一做”第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情境图,动手操作,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充分感知“去掉”的意思就是减去,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难于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图意与算式的一致,引导学生完整表达。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减法(2)》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并探究5以内减法的计算过程,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意,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减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2.经历减法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讲述图画内容,培养表达能力。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会看图说减法算式表示的意思,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2.自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27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生:树上有5只松鼠,跑了3只。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树上还剩几只松鼠?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松鼠,你能列出算式吗?(板书课题:减法(2))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尝试列式计算

生:5-3。(教师板书“5-3”)

师:“5”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来说一说吗?

2.理解算法的多样化。

师:这道算式的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教师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1:看图得出结果。

2:从5开始倒着数,5、4、3,还剩2只。

3: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4:因为3+2=5,所以5-3=2。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5-3=2(板书“=2”),你喜欢哪种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吧!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27“做一做”第1题。

师:同学们你能结合图片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2. 完成教科书P27“做一做”第3题。

师:请同学们先来涂一涂,再来填一填。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教科书P28“练一练”第1、2题。

板书设计

减法(2)

5-3=2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借助身边的学具摆一摆,还可以画一画,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在本课中,培养学生说和问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要引导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图意,列出算式并计算。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0的认识和加、减法》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们可以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 再结合直尺教学0,0还可以表示起点,让学生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0的两种含义。会读,会写0。初步理解并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理,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0的两种含义,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体会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讲《狼来了》的故事。(播放课件) 第一次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有3个人扛着锄头匆匆跑来帮助放羊娃,教师指导学生用3来表示;第二次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有3个人扛着锄头匆匆跑来帮助他,教师指导学生用3来表示;第三次放羊娃喊:“狼来了”,村里头再也没有人来帮助他。问题:没有人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呢?当有学生回答用0来表示的时候,教师给与肯定,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并板书课题。(板书课题:0的认识和加、减法)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科书P30第一幅情境图

师:熊猫发现了一盘竹笋可高兴了!看,盘子里有几个竹笋,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看看接着发生了什么事情。

课件依次出示后两幅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发现。

1.理解“0”表示没有。

师:根据刚才的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盘子里原来有2个竹笋,用2表示。熊猫吃了1个后,还剩下1个竹笋,用1表示。它又吃了1个,盘子里1个竹笋也没有了。

师:盘子里1个竹笋也没有了,应该用什么数表示呢?

生:“0”。

师:在数学上,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板书:没有)。

2.体会“0”表示起点。

师:你们在哪里见到过“0”呢?

生:电话号、超市价格牌、直尺。

师:同学们真棒,说得都对。请你拿出直尺并观察,直尺上的“0”在哪儿?

生:“0”在直尺的最开头。

师:从“0”开始读一读直尺上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引导学生发现“0”还可以表示“起点”。(板书:起点)

3.学习“0”的书写。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们觉得0像什么?

1:像鸡蛋。

2:像月饼。

3:像西瓜。

……

课件动态演示0的写法,边朗诵儿歌边学写0: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教师示范在田字格中书写0。(边写边念儿歌)

在教学0的写法时,教师要进行指导: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右上角,向下写在中线附近还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在下线接触在中间偏左部位,在向右上拐,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0的样子。然后伸出手指,跟着大屏幕在桌子上写一个0。下面我们就比一比,看谁写得好。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第30页,在田字格中用铅笔将红色虚线的0描一遍。(投影展示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4.学习相同数相减等于0。

课件出示教科书P30小鸟情境图。

师: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

生:鸟窝里有3只小鸟,3只都飞走了,鸟窝里一只小鸟也没有了。(学生写出3-3=0,教师板书:3-3=0)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还能说出像3-3=0这样的算式吗?

1:盘子里有3个桃子,我把这三个桃子吃了,还剩0个。3-3=0。

2:桌子上有5瓶水,我把这5瓶水都拿走了,桌子上还剩0瓶水。5-5=0。

师:你们还知道其他这样的算式吗?(2-2=0、4-4=0)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算式吧!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把藏在算式后面的小秘密全都发现了。

师小结:一个数减去它本身就等于0,也就是说,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板书: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0)

5.学习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

师:同学们真聪明,小青蛙都为你们高兴!看,它们来了!

课件出示教科书P30小青蛙情境图。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片荷叶上有4只小青蛙,一片荷叶上有0只小青蛙。

师: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小青蛙?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

生: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可以列式为4+0=4。(板书:4+0=4)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例:3+0=3  2+0=2  0+5=5  0+3=3  0+2=2  0+1=1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引导小结: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这个数本身。0加上一个数,还等于这个数。(板书: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

6.学习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师: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是0。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想一想,一个数减去0,结果又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想一想5-0是多少呢?

师举例: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没有吃,还剩5个,所以5-0=5……(板书:5-0=5)

师:你能再说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

例:2-0=2   3-0=3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完成教科书P30“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并选取几道题,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它会出现呀?(当一个也没有的时候,可以用0表示)当数字们一起排队的时候,它要排在哪呀?(排在第一个,因为0表示起点)

作业设计

教科书P33“练一练”第1、2题

板书设计

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是先认识0表示没有的含义,接着教学0的书写,再认识0表示起点的含义,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情境图展开教学,比较生动,形象。一年级的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懂,很多知识他们都了解过,只是他们掌握的知识是凌乱的,需要整理归纳,师要做好引导。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6~9的认识》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的知识在学生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最直接的基础。教科书相对集中地将6、7、8、9放在一起认识,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能认识6、7、8、9这四个数,并会用这四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通过观察直尺图,掌握数的顺序。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用数学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6~9的基数含义。

2.会用6~9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34~35情境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海底世界瞧一瞧,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1:魔鬼鱼

2:海马

3:珊瑚

4:燕鱼

5:海贝

6:海豚

请结合实际图片判断海洋动物种类

师:那我们怎样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呢?

生:像1~5那样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直接写数。

师:说得真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6~9各数。(板书课题:6~9的认识)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认识“6”。

师:数一数,图中燕鱼有几条呢

学:6条……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字卡片6”,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

师:我们也可以用点子图来表示这些燕鱼,6条燕鱼我们用几个点子表示呢,同学们可以动手来涂一涂很好,6个点子就表示6条燕鱼。想一想,这6个点子还可以表示图上的什么呢?

生:还可以表示6个海豚。

2.认识“7”。

师:再来数一数,图中有几条魔鬼鱼呢?

生:7条魔鬼。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字卡片“7”,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

师:7条魔鬼鱼可以用几个点子表示呢?请大家在课本上画一画。

师:7条魔鬼鱼以用7个点子表示,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可以用7个点子表示?(教师出示点子图)

生:章鱼的数量也可以用7个点子表示。

师:很好,章鱼是7个,它们的数量也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3. 认识“8”、“9”。

师:图中还剩下什么物体我们没有数过?它们的数量又是多少呢?选择一种物体数一数,看它有几个,并在点子图上画一画,再想一想该用数字几来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1:8个海贝,可以用8个点子表示,用数字“8”来表示。(教师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8”来表示?引导学生说出8个水母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2:9个海马,可以9个点子表示,用数字“9”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在黑板上出示点子图,贴数字卡片“8”“9”。

师:6还能表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7、8、9呢?你能来说一说吗?(小组交流)

4.拨一拨,数一数。

课件出示计数器,计数器上有5颗珠子。

师:计数器上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

生:5颗珠子,用“5”来表示。

课件继续演示,依次增加一颗珠子,让学生说出现在有几颗珠子,用几表示。

学生会依次说出6、7、8、9颗珠子,分别用6、7、8、9这些数来表示。

5.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引导观察直尺,读一读0~9这10个数。

师:6的前面是几,6的后面是几,与6相邻的数是几和几?你再能在和同桌来说一说7、8这两个数吗?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完成教科书P38“做一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数出物体的个数写出对应数字。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认识了哪些数?

作业设计

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存在的6、7、8、9。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跟“1~5的认识”基本一样,但本节课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身感受6~9数字概念的形成过程,结合数数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比大小、第几》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6~9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物体的个数,进一步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直观感受数的大小。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鱼缸图提出问题,并结合问题进一步理解基数与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数出6、7、8、9,会用这四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并会读、写这四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2.理解6、7、8、9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有序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提高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会读、写6、7、8、9,会比较6、7、8、9的大小。

2.能够区分6、7、8、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37小方块图。

你能数出每行小方块的个数是多少吗?

生:第1行是5个,第2行是6个,第3行是7个,第4行是8个,第5行是9个。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太棒啦!那你能来比比这些数的大小吗?(板书课题:比大小、第几)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比大小

师:5和6相比,谁大谁小?6和7相比,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再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会通过小方块直观地进行比较,也可能通过数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说出5<6,6>5,6<7,7>6。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6,6>5,6<7,7>6。

师:7和8相比,谁大谁小?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7<8,8>7,8<9,9>8。(板书)

2. 区分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课件呈现教科书37情境图及问题。让学生先独立在教科书上完成,再汇报交流。

师:一共有7缸鱼,从左边数第6缸有9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4缸。

师:7缸是什么意思?

生:7缸是指一共有7缸。

:第6缸是什么意思?

生:第6缸是指排在了第6的位置上,只有一缸。

师:你能提一个问题让同桌回答吗?

学生模仿教师提问并回答,教师巡视指导,选几名学生代表汇报,集体交流。

3. 教学6、7、8、9的写法。

师:现在我们对6、7、8、9这几个朋友比较熟悉了,首先观察一下它们分别像什么。(课件出示)

 

师: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怎么写6、7这两个数。(播放6和7的书写视频)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两个数字。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示范,一边写一边指导。“6”是一笔写成,从“日”字格的右上方出发向左下方画曲线,它的下半部分像个0,这个0要写在下边的小格里,注意要圆滑,不能有棱角。写“7”时同时可展示“7”的儿歌:7、7、7像镰刀,一笔写成7,横要短而平,折要斜而直。

师:我们再来看看怎么写8、9这两个数(播放8和9的书写视频)。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

8的写法:从日字格上半格右线中间起笔,从右向上到左写一个半圆,拐向右下,碰右线、底线、左线,回上去,在虚线以上和原线相交,一直写到右上角附近与起笔的地方稍离开一些停笔,注意8是不封口的。

9的写法:从日字格上半格右线中间起笔,向上碰上线中间,向左碰左线中间,绕圈向上一直写到与起笔的地方稍离开一些,再折线向下到底线中间偏左停笔。

师:同学们可以在书上描一描写一写

指导学生在教科书中的田字格中描写。教师巡视,发现写得好的要表扬、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同时注意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完成教科书P38“做一做”第2题。

师:请同学们先来仔细数一数,再来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写哪些数?

作业设计

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物体的个数,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等,这些都是在培养数感。教学中让学生根据鱼缸图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要注意指导学生模仿教师提出问题,并结合问题进一步理解基数与序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分与和(1)》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6、7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6和7的组成,学生基本上都能自主完成,但有两个方面还要加强。一是在涂(摆)和写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做到图与数对应;二是在分解组成时,要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如:先摆出一种后,除两边相等的情况外,再交换两堆的位置,就是另一种。再如:在摆的时候,从一边向另一边一个一个地移动正方体木块,每移动一个就是一种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分与合,加深对7以内数的认识。

2.在探索6、7的不同分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主动性。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得出6、7的组成。

.难点:有序地掌握6、7的组成。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每组都有5个圆片,我想要把每组的5个圆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涂色,另一部分不涂色,你知道可以怎么涂吗?

有的学生会从涂1个开始,依次增多;有的学生会从涂4个开始,依次减少;也有的学生会无序地涂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涂色。

师:同学们真棒!大家都得出了4种涂法,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到5的组成,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分与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6和7的分与合。(板书课题:6和7的组成)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第39页例1。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片,用6个圆片代表6朵花。试着分一分,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看看把6朵花分成两组,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学生操作,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汇报。

1:展示学生用圆片摆一摆的结果。

 

2:展示学生写一写的结果。

 

3:分的无序状态。

师:请你观察这三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

1::分的时候把:6先分成1和5,再从右边移动一个到左边,就有了2和4这种分法,接着再从右边移动一个到左边,就有了3和3这种分法,继续移动就有4和2、5和1的分法。

2:有顺序地分真好。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按顺序分,这样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前面两个算式的写法,来说说6可以分成几和几。

师生一起说一说5种分法,课件配合演示。

2.巧妙引导,学习4的分解。

师:你能根据第一幅图的意思,说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你能根据另外几幅图的意思,说说6还可以分成几和几吗?自己试着像老师这样写一写。

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6的分成吧!6可以分成1和5,6可以分成2和4,6可以分成3和3,6可以分成4和2,6可以分成5和1。

师: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我还发现了下面这样的规律。

6朵花可以分成1朵和5朵,可以得到

 

6朵花可以分成2朵和4朵,可以得到

 

6朵花可以分成3朵和3朵,可以得到

2:成对写出分与合,方便又全面。

师:同学们找到了6的5种分法和组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都记下来呢?

1:从6可以分成1和几开始,从小到大有序地写出所有的组成。

2:从6可以分成5和几开始,从大到小有序地写出所有的组成。

3:可以把两个不相同数字的位置交换,记1组就能记住2组。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接下来,检验同学们的时刻来了,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记住6的各组组成,看谁记得又准又快。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6的组成吧!

指名回答,开始速度稍慢,后面速度慢慢加快。

自主探究7的组成

1.学生活动,探究7的组成。

师:有朵花,要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先利用学具圆片自主分一分,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汇报交流木块的分法。

1:把7朵花在左边放1个,右边放6个,也就是7可以分成1和6。

2:把7朵花在左边放2个,右边放5个,也就是7可以分成2和5。

3:把7朵花在左边放3个,右边放4个,也就是7可以分成3和4。

根据学生所说的分法,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看到每一组后,还会想到什么?

1:看到7可以分成1和6,就能想到7还可以分成6和1。

2:看到7可以分成2和5,就能想到7还可以分成5和2。

3:看到7可以分成3和4,就能想到7还可以分成4和3。

师生一起整理并板书7的组成。

2.比一比,记一记。

师:谁能很快记住7的组成?赶紧比一比吧!

指名回答,开始速度稍慢,后面速度慢慢加快。

在学习了6的组成的经验之上,自主探究7的组成。在分花朵的活动中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发现7的另外3组组成,初步渗透类比的思想。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 完成课本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2. 完成课本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3. 完成课本第40页“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找出错例并进行订正。

2题:要求学生汇报时读一读。例如:6可以分成3和3,3和3组成6。

3题:先指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一边数一边连线,有的学生会用数的组成来解答。教师注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1:我学会了6和7的分与合。

2: 我还知道要按顺序去找一个数的分与合。

师:是的,有条理的思考很重要。最后请大家看着屏幕,说一说6和7的分合吧!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7可以分成1和6、6和1。2和5、5和2,3和4、4和3。大家一定要记住有序思考,才不会遗漏哦!

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讨论6的组成,然后学习7的组成。先让学生用分圆片代替分花朵,在分圆片的过程中体会6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地填出6的组成。7的组成,,教材只出示了三种分法,其余三种分法让学生去联想前面的分法从而自己得出。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分与合(2)》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6和7的组成,6和7的加减法,有了这个基础,学习本课内容时轻松自在了很多,基本都是自主探究的。表达一图四式的意思时学生语言组织的不是很好,这一点老师要多注意引导。

教学目标

1.体会分与合的思想,熟练掌握8、9的分与合,加深对8和9的认识。

2.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和有序思考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经历发现、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积极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学习并掌握8、9的组成。

.难点:掌握“有序分”和“从一组组成联想到另外一组”的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插花游戏。看,老师准备了6朵漂亮的小花和2个花瓶,请大家将小花插入2个花瓶里,可以怎样分呢?请大家按下暂停键,分一分写一写吧!

师:好的,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吧。

1:一共有6朵小花,要放在2个花瓶里,可以把6分成1和5、2和4、3和3。

师:说得真好!你灵活地运用了前面6的分合相关的知识解决了插花的问题。接下来,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对,是一些仙人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数字,你能根据第一组信息填出后面的空格吗?

师:好的,我们来核对答案。其实每一盆仙人掌都是一组关于7的分与合,上面的两个数合成7。同学们是不是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呢?好的,答案依次是3、2、3、5、1,同学们都填对了吗?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6、7的分合的知识,你能按顺序说出6的分合吗?7呢?请大家自己说一说,说完后对照屏幕上的结果核对一下吧!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8、9的分与合。大家回忆一下,原来在研究6、7的分与合时,我们是怎样研究的呢?对,我们借助了一些学具,通过摆一摆来帮助我们找到所有的情况。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今天的研究哦!大家看:把8个圆片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己借助学具分一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师:谁来说一说?

1:我是这样分的。先移动一个圆片,这时8可以分成1和7,1和7合成8。再移动一个圆片,8分成了2和6,继续移动一个圆片,8分成了3和5,再移动一个圆片,8分成了4和4,我一直这样移动一个圆片,一直到8可以分成7和1,一共得到7种结果。

2:我有不同意见,移到4和4的时候,就可以不用再分圆片了,交换两部分数的位置,就可以得到另外的情况了。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进一步提出优化方案,老师为你们骄傲。

师:是的,分到这里,看到每一组,我们就可以直接得到后面的分法了,8可以分成7和1、6和2、5和3。这里的4和4就不用交换位置了。好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着屏幕有顺序地说一说8的分合有哪些吧!

师:你能记住8的分合吗?谁来说说你记忆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把第一个数按1到7的顺序说出来,那么第二个数就是7到1的顺序。还可以交换两部分的位置,一组一组地记。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实用!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8的分与合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对,我们这样,依次移动一个圆片,就能有序地得到8的4种分法,再由前三种分法想到8的另外3种分法。这样就有利于我们掌握8的分与合。

师:好的,接下来9的分合,就交给大家自己独立研究了,请大家结合前面的

 

 

 

方法,把9个三角形分成两组,看看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地找到所有分法吧!一边摆一边记录9的分合。

师:9可以分成几和几呢?请一名同学来汇报吧。

生:9可以分成1和8、8和1;9可以分成2和7、7和2;9可以分成3和6、6和3;9可以分成4和5、5和4。

师:回答正确,真棒!好了,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8和9的分与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记一记,按顺序说出8和9的分与合吧!比比看谁更熟练。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这两题都是表示数的组成的变式题,有些学生可能会不清楚该怎么做。第1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变式的意思后再填写,写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图表示的意义;第2题要求学生能全部写出能组成8和9的两个数。

课堂小结

师:好了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8和9的分与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生:我会有顺序地找到8和9的组成。

生:我知道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生:我还知道,可以用交换数的位置的方法来记住8和9的分与合。

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啊!同学们,分与合的知识对后面的计算学习很重要,希望大家牢牢记住哦!接下来的几道题是今天的家庭作业,请大家独立完成哦!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6题。

2.完成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7题。

3.完成课本第43页“练一练”第8题。

板书设计

8和9的组成

 

教学反思

  在教学8和9的组成时,学生通过摆学具,先发现其中的一部分,再完善另一部分。因为有些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8的组成,所以不需要摆学具,就能写出9的组成。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进行调整,没必要每次都要摆学具,只要学生能有序说出8和9的组成就可以。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6和7的加减、法(1)》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了摆圆片的两幅直观图,让两个小朋友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很自然地得出5+1=6、1+5=6和6-1=5、6-5=1两组算式,从而引出用一幅图可以表示两个算式。紧接着教材安排了摆一摆的例题,一方面通过情景图向学生说明可以通过摆学具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用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的知识。教材还注意用同样的学具摆加法算式和相应的减法算式,如第一组都用6朵花摆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这样安排是为了学生由“一图两式”的学习向“一图四式”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有联系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

2.通过操作和观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二式”和“一图四式”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3.初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关于6、7的加减法。

.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已经会算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6和7的加减法)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构建加法模型

1.创设情境,双向观察。

请学生到讲台上站队,一边站5人,一边站1人。

师:一共有多少人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1:5+1=6。

2:1+5=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想一想,为什么能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进行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从左往右看,同学们的排列是5和1;从右往左看,同学们的排列是1和5。由于观察的方向不同,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2.阐述算理,对比概括。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为什么都等于6?你能用圆片摆一摆,说一说理由吗?

学生自主动手摆圆片,同桌交流后汇报。

展示学生摆的圆片,引导学生理解5和1组成6,所以5+1=6;1和5组成6,所以1+5=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相加的两个数都是1和5,得数都是6。不同点是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了位置。

师小结:交换加法算式中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3.列举算式,回归图形。

(1)列举和是6的加法算式。

师:请大家用6个圆片分别摆一摆,还能写出哪些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

同桌之间合作,一人摆圆片,一人写算式。

学生可能说出2+4=6,4+2=6,3+3=6。如果没有学生说出0+6=6,6+0=6,教师可以加以提示。

(2)列举和是7的加法算式。

师:请拿出7个圆片摆一摆,大家能写出哪些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

同桌之间合作,一人摆圆片,一人写算式。

学生可能说出1+6=7,6+1=7,2+5=7,5+2=7,3+4=7,4+3=7,0+7=7,7+0=7。

师:请用自己的方式表示3+4=7,4+3=7这一组算式的意思。

指导学生明确只要用一幅图就能表示这两个算式的意思。

自主探究,构建减法模型

课件出示课本第44页上面右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1:一共有6个圆,去掉左边的1个圆,右边还剩下5个圆。

2:一共有6个圆,去掉右边的5个圆,左边还有1个圆。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1:6-1=5。

2:6-5=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计算6-1和6-5时,怎样算才能算得快?

1:计算6-1等于几,因为1和5组成6,所以6-1=5。

2:也可以这样想:6可以分成1和5,所以6-1=5.

3;还可以这样想:因为1+5=6,所以6-1=5。对于不同的说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师小结:在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可以列两道减法算式的。从总数里去掉左边的部分,就得到右边的部分;从总数里去掉右边的部分,就得到左边的部分。

理解“一图四式”

1.课件出示课本第44页“摆一摆,填一填”的第一组图。

师:你能根据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算式的得数是怎么来的。四道算式分别为:4+2=6,2+4=6,6-2=4,6-4=2。

师:请大家比较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这四道算式都可以根据2和4组成6来计算结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幅图,不仅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2.课件出示课本第44页“摆一摆,填一填”的第二组图。

师:你能列出四道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思吗?

学生拼摆学具,完成填空后指名汇报。

学生能根据图意写出5+2=7,2+5=7,7-2=5和7-5=2,并表述每道算式的意思,教师着重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的得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3.课件出示课本第44页“摆一摆,填一填”的第三组图。

师:你能根据图列出几道算式呢?

根据第三组图学生只能写出3+3=6,6-3=3这两道算式。

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算出3+3等于几吗?怎样算6-3呢?

生:可以想6的组成,因为3和3组成6,所以3+3=6;又因为3+3=6,所以6-3=3。

师:不是说同一幅图,观察角度不同,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怎么第三组图只列出了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呢?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当两部分的数相同时,根据一幅图就只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体会这一情况的特殊性。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第44页“做一做”。

师:仔细观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算式后相互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一道算式表示的含义,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一般情况下,根据一幅图可以写出4道算式,如果当一幅图中的两部分数量相同时,只能写出2道算式,而且大家还学会了用数的分合来计算,希望大家勤练口算,努力提高计算的能力。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47页“练一练”第1、2题。

2.完成课本第47页“练一练”第3、4题。

板书设计

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拓展,这样学生能够在扎实理解加法的“一图二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并巩固新知识。对于6、7的加减法计算,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看到每道算式时基本上能很快说出结果,但要说出是怎么算的,则会感觉很困难。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清晰表达算理,如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利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来计算等。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6和7的加减法(2)》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集中安排了用6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在这里出现了扩线“”和问号“?”,并用扩线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它是一种用情景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正确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看懂图意,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和列式,并正确进行运算。

.难点: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兔子们采蘑菇回来了,它们采的蘑菇可真多呀!大家都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课本第45页情境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幅图,说说图里有什么。

生:有兔爸爸、兔妈妈,还有4只兔宝宝。

师:那左边有几只兔子?右边呢?

生: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

师:兔妈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去帮兔妈妈解决问题吧![板书课题:6和7的加减法(2)]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认识大括号。

师:(手指着情境图中的大括号)你们认识它吗?

生:大括号。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见过它了,那么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说出大括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板书:合起来)

教师示范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手势,带领学生一起做。

师:在这里,大括号表示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呢?

生:是把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合起来。

师:对,我们把左边的兔子看成一部分,右边的兔子看成一部分,大括号表示的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

2.认识问号。

师:(手指着情境图中的问号)这是问号,你们知道问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引导学生理解“?”是表示要求的问题。

教师画大括号并在大括号下面画出问号,引导学生说出大括号和问号在一起表示求一共有几只兔子。(板书:一共有几只?)

3.完整表达图意。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试一试。

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教师指名说一说。

生: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左边有4只兔子”和“右边有2只兔子”是这道题的两个条件,“一共有几只兔子”是要解决的问题。

4.画一画,加深对图画问题的理解。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式画出这道题的意思吗?

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图意。教师可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在黑板上板书:

 

 

5.列式解答并理解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我们现在明白这幅图表示的意思了,那么求一共有几只要怎样解答呢?

学生独自尝试写出算式,教师指名汇报。

1: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把它们合起来就是4+2=6(只)。

2:右边有2只兔子,左边有4只兔子,把它们合起来就是2+4=6(只)。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求一共有几只,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6.检验反思。

师:同学们,我们的解答正确吗?要怎样检查呢?

学生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生:在图中再数一数,检查是不是一共有6只兔子。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还需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要注意看数有没有抄错,答案有没有算错。

7.总结解决图画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在解决图画问题时,要先看懂图意,明确知道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再想用什么方法解决。想的时候还可以用简单的符号或者图形代替原图来表示图意,再列出算式进行解答。解答完后,还要检查答案是不是正确。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并适时指出重点: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教科书P46“做一做”。

师:企鹅也想请你们帮帮忙,请大家仔细观察,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生:左边有2只,右边有5只,要求一共有几只。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先跟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生会列出算式2+5=7(只)或者5+2=7(只)。

教师可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中的2、5、7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解答正确吗?检验一下。

学生会检查数写错了没有,计算是否正确。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1:我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大括号和小问号。我知道大括号表示一共的意思,小问号就是表示提出问题。

2:我知道解决问题有三个步骤: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3:我还知道,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用加法。

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啊!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就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接下来的几道题是今天的家庭作业,请大家独立完成哦!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48页“练一练”第5题的左图部分。

2.完成课本第48页“练一练”第6题的左图部分。

板书设计

6和7的加减法(2)

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

            4+2=6(只)     2+4=6(只)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科书中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通过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教学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并会用三句话来清晰、完整地表达图意,再根据加法的含义列出算式。部分学生可能在反思这个环节有困难,不知道怎样检验,教师要注意加强指导。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6和7的加减法(3)》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最好是用多媒体将插图制作成动画片),让学生正确理解画面内容所表达的意思。配合学生的观察,老师向学生讲明扩线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教学时,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老师只就扩线和问号的意义作指导。

教学目标

1.知道图中加大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理解已知和未知的内容,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后求还剩多少,是用减法计算。

2.通过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地口述图意及列式计算。

.难点:明确问题,知道要求的是哪一部分,并正确地列出算式。

教学过程

【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谜语。

 

 

师:读一读,你能猜出这是哪一种动物吗?

生:是青蛙。

师:对,这个谜语描述的就是青蛙。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它还带来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课件出示课本第46页情境图。

师:下面我们就去帮青蛙解决问题吧![板书课题:6和7的加减法(3)]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完整表达图意。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里的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又表示什么呢?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指名汇报。

生:图中的“7”表示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表示要求还剩几只。

师:谁能用三句话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2只,还剩几只?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

2.分析和解决问题。

师:我们现在明白这幅图表示的意思了,那么求还剩几只要怎样解答呢?

学生独自尝试写出算式并汇报。

1:5+2=7,还剩5只。

2:7-5=2,还剩5只。

3:7-2=5,还剩5只。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还剩5只,为什么列的算式不一样呢?谁的对?谁的错?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后汇报。

生:不能用加法计算,因为一共有7只已经告诉我们了。

师:不能用加法计算,那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生:减法。

师: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生:因为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就是从7只里面减去2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师:这里有两道减法算式——7-5=2,7-2=5,它们都是对的吗?

1:7-5=2这道算式也不对,这道算式等号后面是2,求的是跳走了几只,不是求还剩几只。

2:7-2=5这道算式是正确的。因为一共7只青蛙,跳走了2只,从7只里减去2只,就剩下5只青蛙。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和表达,为自己点个赞吧!谁再来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7-2=5

3.检验反思。

师:同学们,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应该要怎样检查呢?

学生思考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汇报。

生:用得数5只加上跳走的2只,看是不是等于7只。

师:太棒了!请同学们来检验一下吧。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第46页“做一做”。

师:企鹅们又来了,这次它们又带来了什么问题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完整地说一说图的意思。

生:一共有6只企鹅,右边有4只,要求左边有几只。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先跟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啊,我们知道了解决问题有三个步骤: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还知道了求部分的时候用减法。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48页“练一练”第5题的右图部分。

2.完成课本第48页“练一练”第6题的右图部分。

3.完成课本第49页“练一练”第8题。

板书设计

6和7的加减法(3)

一共有7只青蛙,

跳走2只,

还剩几只?

7-2=5(只)

教学反思

  对减法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注意强调大括号表示合起来的数,还可以通过手势等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白表示去掉一部分时,就用减法计算。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针对剩余部分的“?只”,学生在表达上可能有困难,要注意指导。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8和9的加、减法(1)》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有关8、9的加减法,根据给出的图,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写出“5+3=8”“3+5=8”“8-5=3”“8-3=5”四个算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关8、9的加减法计算,教材分两个层次安排,一是通过摆学具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二是直接用“想一想”的办法计算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其要求明显高于6、7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8、9的组成,掌握8、9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8、9的组成,掌握8、9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课本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教师随机给学生发1~7的数字卡片。(有两张4)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要求是拿到的卡片数字能组成8的两位同学成为好朋友,现在请拿到了卡片的同学仔细观察,迅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其他的同学帮忙看一看,他们是不是好朋友呢?

学生根据要求迅速找到各自的好朋友。1和7,2和6,3和5,4和4分别合在一起组成8。

师:你们是怎样迅速找到朋友的?

生:想8的组成。

师:请同学们按照游戏规则利用9的组成玩游戏。(给学生发1~8的数字卡片)

学生能熟练地利用9的组成完成游戏。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9有几组组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利用8和9的组成的知识来学习8和9的加减法。(板书课题:8和9的加减法(1))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探究8的加减法

1.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课件出示课本第50页上面左图。

师:看一看图中漂亮的花朵。你能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

生:有5朵红花,3朵粉花。

师: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呢?

学生能根据图列出4道算式:5+3=8,3+5=8,8-5=3,8-3=5。说加法算式时对应的图意会比较清楚,但要说清楚减法算式对应的图意还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四道算式。

师: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加法算式的含义同学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谁来说说减法算式的意思呢?

1:一共有8朵花,其中红花有5朵,粉花有几朵?用算式8-5=3表示。

2:一共有8朵花,其中粉花有3朵,红花有几朵?用算式8-3=5表示。

2.阐述算理,对比概括。

师:仔细观察5+3=8,3+5=8这两道加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相加的两个数都是5和3,得数都是8,但是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了位置。

师:仔细观察8-5=3,8-3=5这两道减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

师:怎样把这四道算式的结果又快又准确地写出来?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介绍给大家吗?

生:根据图来计算出结果。

师:同一幅图,根据不同的问题,我们一般可以列出四道算式,而且我们根据其中的一道算式可以得出另外三道算式的结果。

师:谁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根据8的组成来进行计算。

(教师可以让学生具体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师:当没有图的时候,我们计算时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会又快又准。

3.列举算式。

(1)列举和是8的加法算式。

师:除了5+3=8,3+5=8,你们还能写出哪些和是8的加法算式?请根据下图的小正方体来写。如果有困难,可以用8根小棒摆一摆。

生:1+7=8,7+1=8,2+6=8,6+2=8,4+4=8。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0+8=8,8+0=8,教师可以加以提示。

(2)根据加法算式写减法算式。

师:我们写出了这些和是8的加法算式,你们能根据这些加法算式写出减法算式吗?

同桌之间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写算式。

生:8-1=7,8-7=1,8-2=6,8-6=2,8-4=4,8-0=8,8-8=0。

师:有一组算式比较特别,只能写出一道减法算式,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8可以分成4和4,这里两个部分数字相同,所以只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探究9的加减法

1.课件出示课本第50页上面右图。

师:仔细观察,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生:5+4=9,4+5=9,9-5=4,9-4=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写算式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写全所有的算式呢?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你是怎样算出这几道算式的结果的?怎样算才算得快?

1:根据一道算式,就能写出其他三道算式。

2:根据9的组成来计算。

2.根据9的组成写出其他算式。

师:刚才有图的帮忙,写四道算式就比较容易。如果没有图,你能根据9的组成,有条理地写出所有的算式吗?

可以先请学生示范解题,再让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让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促进思维进一步提升,并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53“做一做”第1题。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一组题都是根据一个数的组成计算的。例如7和1组成8,就可以计算1+7=8,7+1=8,8-1=7,8-7=1这四道算式;或者只要算出7+1=8,根据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就能写出其他三道算式的结果。

2.完成教科书P53“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知道了8、9的加减法计算方法:①看图数一数。②利用8、9的合成与分解来计算。③根据一道加法算式的结果推导出另外三道算式的结果。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51页“练一练”的第1题。

2.完成课本第51页“练一练”的第3、4、5题。

板书设计

8和9的加减法

5+3=8         5+4=9

3+5=8         4+5=9

8-5=3         9-5=4

8-3=5         9-4=5

 

6+2=8         6+3=9

2+6=8         3+6=9

8-2=6         9-3=6

8-6=2         9-6=3

4+4=8         8-4=4

教学反思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6和7的加减法,刚刚学了8和9的组成,所以在已有知识和方法的引领下,学生完全可以主动探究本课的全部内容。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用相对完整的语言表达四道算式对应的意义及其加减法的联系。鼓励学生不用借助学具,直接看着算式写得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8和9的加、减法(2)》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用数学”内容与6、7加减法中安排的“用数学”内容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用同一情景图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二是蘑菇图选用什么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教材未作任何提示,这里“用数学”的要求要比6、7的加减法中安排的“用数学”高,其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说,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三是题中的某些已知数量不通过数数来得出,而改为直接告诉已知数量,这有利于学生通过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而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情境图进一步理解并叙述图意,能够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找准有效信息,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难点:多角度观察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本第51页情境图。

师:说一说,在美丽森林的一角,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有小鹿、天鹅、蘑菇、大树、小河。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森林中不仅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和美丽的植物,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8和9的加减法(2))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解决小鹿的问题。

(1)聚焦小鹿图,完整表述题意。

师:看,已经有小动物迫不及待要和大家见面了!(出示小鹿的情境图)

师:现在请你们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关于小鹿,你知道了什么?

生:一共有9只小鹿。

师:你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数出来的。

教师让学生带着大家数一数,并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文字信息。

师:看来图中的文字也蕴含着很重要的信息,对于已经给出的信息我们就不用数了,这样不容易出错。仔细观察,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

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跑走了3只?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在图中指一指。

师:你们真聪明,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画表达的意思。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关于小鹿我们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桌之间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2)分析和解决问题。

师:这道题里不论是用图画表示,还是用文字表述,我们都把它叫做数学信息。(板书:一共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这些就是数学信息。知道了这些信息,你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列式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3=6(只)。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如果学生说出从9只里面去掉3只就是剩下的6只,教师要给予肯定。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用加法来解决的情况,可以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说一说,明确一共有9只小鹿,跑掉3只,求还剩几只,就是从9里面去掉3,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3)检验反思。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用跑掉的3只加上剩下的6只,得到原来一共有9只小鹿。

师:我们做完题之后要认真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你们能图中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解决天鹅的问题。

出示天鹅的情境图。

师:关于天鹅,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8只天鹅,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

教师追问:你从哪里知道游走了3只?

学生在图中指一指。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找到了两条相关的数学信息,而且还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生:8-3=5(只)。

教师板书:8-3=5(只)。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从8只里面去掉3只,求剩下几只,要用减法计算。

师:我们来检验一下解答对不对。

学生可能用游走的3只加上剩下的5只,得到原来一共有8只天鹅。可以判断解答的是正确的。

3.对比交流。

师:对比小鹿和天鹅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发现两道题都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问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不同的是小鹿图直接给出了问题,天鹅图没有给出问题,需要自己提出问题。

4.解决蘑菇的问题。

出示蘑菇的情境图。

师:关于蘑菇你知道了什么?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算一算。

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生:树根下有6个蘑菇,树根旁边的草地上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师:一共有几个蘑菇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答呢?(教师板书完整信息)

生:6+2=8(个)。

教师板书:6+2=8(个)。

师:为什么前面两道题我们都是用减法计算,而这道题用加法计算?

生:要求一共有几个蘑菇,就是要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师: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1: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右边有几个?解答:8-6=2(个)。教师追问:为什么用减法?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一共有8个蘑菇,减去左边的6个,就等于右边的2个了,所以用减法。)

2: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左边有几个?解答:8-2=6(个)。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根据一幅图,我们可以提出这么多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它们。我们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知道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第53页“练一练”的第6题。

学生完成左边的题目比较轻松,能完整表述题意。学生可能出错的是右边的题目,因为图中的2只母鸡是干扰信息,学生可能出现8-4=4(只),10-4=6(只)这两种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哪个算式正确?为什么图上共有10只鸡,你却要用8去减?”在讨论中得出,要根据问题去选择和问题有关的信息,深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们有哪些新的收获?

1: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按照三个步骤来思考。

2:如果把两个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解决,如果知道总数和一个部分,要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解决。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后面我们还会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接下来的几道题是今天的家庭作业,请大家独立完成哦!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53页“练一练”的第7题。

2.完成课本第53页“练一练”的第8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共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还剩几只?

9-3=6(只)

一共有8只天鹅,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

8-3=5(只)

树根下有6个蘑菇,树根旁边的草地上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6+2=8(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用三句话来完整地描述情境图,帮助学生逐步感悟部分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是重点,初步让学生体会到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本节课出现了用图片呈现的数学信息,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信息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要学会多角度地发现信息、收集信息。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10的认识》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没有像前面那样具体介绍。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而将写10安排在认识数的最后,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集中练习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组成时,教材先让学生摆小棒,并根据摆的过程填10的五种组成,然后又让他们推想出10的另外四种组成,这样逐步加深对10的组成的理解,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对初入学的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一次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数数、读数、写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懂得10的基数含义,掌握10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2.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10的含义,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及掌握10的组成。

.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揭示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数朋友?我们一起来喊喊它们的名字好不好?

全班一起从0数到9。

师:这些数朋友里,谁最大?谁最小?

生:9最大,0最小。

师:在数学王国里,9总是以为自己是老大,老是欺负最小的0。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数学王国郊游的时间,9是队长,它走到0面前说:“你呀,没头没脑,代表一个都没有,你就排在最前面吧。”0听完后,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数字1走到0身边,和它一起想了一个办法让9哑口无言,你们知道它们想了什么办法吗?

启发学生回答1和0组合成了10。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10是否比9大?如果大,大多少呢?我们今天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以有趣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融入课堂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悟两个数字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学习10的含义。

(1)课件出示课本的54页情境图。

师:图中有什么?请你数一数。

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部分学生数数时可能未做到有次序地数,从而造成遗漏或重复,教师需再次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数,如从左往右数或从上往下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有9个同学和1位老师,一共是10个人,一共有10只鸽子。

师:我们在图中找到了数字10,现在请大家用学具来摆一摆10。

学生动手摆10,教师指定两名同学到讲台前用不同的学具摆10进行展示。

师:我们来看看,他们摆对了吗?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一下。

师:大家的学具颜色、大小、形状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10呢?

生:因为它们的数量都是10,所以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教师在黑板上贴卡片  10   )

(2)生活中的10。

师:同学们,10还能表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

学生会说自己的手指、脚趾都可以用10来表示。

师:老师发现教室里也有10,我想请几个同学上来和我玩一个游戏。

先点9个同学上去站成一排。

师提问:再增加几人就是10人?

生:1人。

再点1名同学上台和前面的9人站成一排。

现在请听指令做动作,请从左数第10个人跳两下,请从右数第10个人和大家招招手。

学生按要求玩游戏。

让学生在情境图中通过观察找到数字10,紧接着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数数的过程,让学生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2.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1)10以内数的顺序。

师:我想要用计数器拨出10,可以怎么拨?

有的学生说1个1个地拨,拨9个珠子后再拨1个珠子就是10个;有的学生说2个2个地拨;还有的学生说5个5个地拨。教师引导学生边拨边数。

课件出示直尺图。

师:同学们经常用到直尺,观察一下,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所有数都大。

师:我们一起来从0数到10,再从10数到0。(学生按要求数数)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从10倒着数到0呢?

生:在火箭发射的时候。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57页“练一练”第2题火箭发射图,再填一填,实际感受火箭发射倒计时数数的情境。

(2)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课件出示小正方体图。

师:请你说出这两幅图中各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比较大小。

由于式子中未写出“9”“10”比较的对象,学生可能会不清楚题意,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图意来填写并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让学生通过计数器、直尺图、小正方体图进一步体会10在9的后面,10比9多1,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巧妙利用火箭发射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10的组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0,接下来,我们要继续研究10的分合。在前面的学习中,大家已经积累了很多研究“数的分合”的经验了,所以,这个任务要独立尝试完成哦。请大家把书翻开第55页,小手指着最上面,听老师读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数。开始摆一摆填一填吧。

师:大家已经完成了,那么谁来汇报?

生:10可以分成9和1、8和2、7和3、6和4、5和5。分到这里,看到每一组,我还可以想到: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4和6。

师:非常好,太棒了!上面每一组合起来都是10,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分与合,我们就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你们想到什么办法来帮助记忆吗?

生:老师,我有办法。我们可以按顺序一组一组地记,万一忘记了,还可以借助自己的10个手指头分一分。

师:你们可太厉害了,小手可是一件宝贝,随时可以来帮忙。老师今天还想教给大家一首儿歌《凑十歌》,我们一起唱一唱吧!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学习写10。10像什么?

师:10像油条和鸡蛋。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怎么写10。(播放10的书写视频)下面和老师一起来书写10。

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示范,一边写一边指导:在田字格的左半边写1,右半边写0。特别强调先写1再写0,从左往右书写。

教师巡视,发现写得好的同学要表扬并展示其作品,对于写得不正确或者不规范的同学要及时纠正,同时注意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

学生完成课本第55页的书写练习。

规范学生的书写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第55页“做一做”。

师:同桌两人合作,一人选择一张数字牌,两张数字牌上的数字可以组成10,例如一人拿数字8的牌说“我出8”,另一人需拿起数字2的牌说“我出2”。

“凑10”游戏,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手脑并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10,还知道了10的分与合。

课件出示课本第55页“你知道吗?”,教师给学生介绍算筹。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10的组成:

10的书写: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设计找10、摆10、猜一猜、对口令等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操作练习,使学习成为牢牢吸引学生的一种愉快活动。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10的加、减法》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有关10的加法和减法,教材省去了学具拼摆等内容,而是让学生对照点子图直接利用10的组成进行计算。在内容的呈现上教材采用了逐步提高要求的做法,从2+8和10-2起后面算式中的数基本上要求学生自己根据点子图去填写;同时5+5和10-5的计算教材取消了点子图,直接让学生想相应的10的组成算出得数。教材这样安排,既反映了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又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规律。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10的组成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生共同朗读“凑十歌”。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0的组成,今天我们来学习10的加减法计算。(板书课题:10的加减法)

2.对口令。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我说出一个数,同学们对一个数,同学们对的数和我出的数合起来要正好是10。

师生一起玩游戏。

学生根据要求迅速说出另一个数。

朗读“凑十歌”、对口令都是复习10的组成的课堂活动,为学习10的加减法打好基础。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学习“9+1=10”及相应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

 

师:你能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

1:有1个蓝色的圆圈,9个白色的圆圈,合起来是10个圆圈,1+9=10。

2:有9个白色的圆圈,1个蓝色的圆圈,合起来是10个圆圈,9+1=10。

3:有10个圆圈,拿走1个蓝色的圆圈,还剩9个白色的圆圈,10-1=9。

4:有10个圆圈,拿走9个白色的圆圈,还剩1个蓝色的圆圈,10-9=1。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四道算式。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的呢?

生:是运用1和9组成10来进行计算的。1和9、9和1都可以组成10,反过来,10可以分成1和9,也可以分成9和1。

2.学习“8+2=10”及相应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

 

 

师:你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之前的经验,多数学生很轻松能说出四道算式,并说出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通过交流,可以让学生完善自己的思考。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2+8=10  8+2=10  10-2=8  10-8=2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是运用2和8组成10来进行计算的。2和8、8和2都可以组成10,反过来,10可以分成2和8,也可以分成8和2。

师:请仔细观察加法算式,再联系图的意思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根据图意我们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只需要写出一道加法算式。

“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使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更为突出,也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3.自主学习“3+7=10,6+4=10”及相应的减法。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61上面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会说出:3+7=10,10-3=7,10-7=3;4+6=10,10-4=6,10-6=4。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你们是怎么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的呢?

有了9+1=10,8+2=10的学习经验,学生能更快地计算出这些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实物图或点子图,直接想10的组成来完成计算。

师:同学们太棒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想到10的分合,又借助10的分合来计算与10有关的加减法。如果没有图片信息,你们还能计算出结果吗?

生:5+5=10,10-5=5。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是想10的分与合中和5有关的那一种,10可以分成5和5来计算的。

师:你说得真好呀,还具体指出如何很快找到合适的分与合,非常聪明!是的,这些都是有关10的加减法,而10的分合就是计算的依据。

4.用手指演示10的组成,巩固理解10的加减法。

学生一边用手指演示,一边把黑板上的算式读一读。

让学生用手指演示10的组成,再把算式读一读,巩固了学生对10的加减法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10的组成的记忆。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第56页“做一做”第1题。

师:找朋友。这道题就是要找到能凑成十的一组数。请同学们用直尺连一连。

生:我来汇报。1和9、8和2、4和6、5和5。

师:完全正确,真棒!

2.完成课本第56页“做一做”第2题。

生独立计算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订正。

抓住学生的错题进行交流,问一问怎样算,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说出利用10的组成进行计算。当想不出结果时,可以配合手指算一算,对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小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10的加减法,知道了利用“分与合”的知识可以帮助计算加减法,并且,我们还共同经历了从“一图四式”到“一图三式”的学习,进一步感受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57页“练一练”第4、5题。

2.完成课本第58页“练一练”第6、7、8题。

板书设计

10的加减法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9+1=10   10-2=8    10-3=7    10-4=6    10-5=5

10-1=9   10-8=2    10-7=3    10-6=4

10-9=1

教学反思

  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要先让学生看着实物图进行计算,理解算理,然后逐渐脱离实物图,想10的组成进行计算。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有了之前的经验,再加上可以利用手指来帮助计算,基本上都掌握了10的加减法,效果不错。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连加、连减》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学的又一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教材在例题的编排上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连加、连减计算前各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用小鸡跑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二是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连加、连减,理解10以内数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10以内连加、连减计算的方法,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连加、连减计算的顺序。

.难点:明确整体与部分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开展口算练习,一起算一算吧!

生:4+2=6  3+2=5  7-2=5  9-2=7  

6+3=9  5+1=6  5-1=4  7-2=5

师:同学们都算对了吗?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每组的两题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发现第一行的得数和第二行的第一个数是一样的,

师:是啊,两道算式是首尾相连的。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来学习连加连减。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尝试,建立连加模型

1.感知事情发展顺序。

课件出示课本第59页情境图上面的部分。

师:周末到了,小丁回老家帮奶奶喂小鸡,他在地上撒了些米。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看见了什么?

生:有5只小鸡在吃米。

师:(课件动画出示先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继续观察,你又看见了什么?

1:跑来了3只小鸡。

2:先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

师:你觉得谁说得更准确?想一想,3只小鸡是怎样来的?是一起来的吗?

生:3只小鸡是分两次来的。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原来有5只小鸡,先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

2.尝试列式表达模型。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你们会列式吗?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5只小鸡,跑来2只,又跑来1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就是要把5只、2只、1只全部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5+2+1。

教师追问:算式中的“5”“2”“1”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板书算式。

师: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有3个数,两个加号。

师:请同学们给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字。

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像这样把3个数合起来,也可以用加法计算,数学上把这样的算式叫做连加。(板书课题:连加)

师:这道算式读作:5加2加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学生齐读算式)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师:5+2+1等于多少呢?怎么算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先算5+2=7,再算7+1=8。(教师可以结合题目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5+2=7算的是什么,7+1=8算的是什么。)

师:对,我们先算5+2=7,再算7+1=8。(一边说一边板书,强调学生要搭桥画线,先算出的“7”要写出来。)

 

请学生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小结:三个数相加,我们可以先将前两个数相加,再用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

迁移,建立连减模型

1.尝试列式。

课件出示课本第59页情境图下面的部分。

师: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教师指名说一说。

生:一共有8只小鸡,先跑了2只,又跑了2只。

师:根据信息,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剩下多少只小鸡?

师:你会列式吗?

生:8-2-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算式中的“8”“2”“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从总数里先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师:(教师指着8-2-2)这个算式读作“8减2减2”(学生齐读),8-2-2等于多少呢?怎么算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先算8-2=6,再算6-2=4。

教师可以结合题目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8-2=6算的是什么,6-2=4算的是什么。

师:对,我们先算8-2=6,再算6-2=4。(一边说一边板书,强调学生要搭桥画线,先算出的“6”要写出来。)

 

请学生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补充课题:连减)

师小结:像这样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可以用减法计算,数学上把这样的算式叫做连减。计算连减时一般也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用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就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计算)

3.对比归纳。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连减,与连加的运算顺序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生:在计算连加、连减时,一般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第59页“做一做”。

师:请大家按照图意先摆一摆,再列出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先跟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1:原有4根小棒,然后再摆3根,最后又摆1根,一共有几根小棒?列式为4+3+1=8。

2:原有10个五角星,先拿走3个,又去掉5个,还剩几个?列式为10-3-5=2。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我们一起认识了连加、连减,知道把3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连加算式,从总数里分别去掉2个部分,可以用连减算式,还有连加、连减,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课本第61页“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连加 连减

从左往右计算

                     

教学反思

  将连加、连减两部分内容安排在一起教学,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运算顺序的规则,使学生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促使学生将生动的具体情境转化为抽象的数的运算,为掌握运算顺序打好基础。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充分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加减混合》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安排了两个小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因此在教学时使用了“教——扶——放”的方式。要注意的是第2小题与第1小题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步的得数教科书上没有标明,留给学生自己去填写。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目标

1.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理解图意,会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口算练习。

 

师:这里有两组口算练习,你能快速算出它们的结果吗?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计算连加、连减算式时,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呢?

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复习连加、连减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课件分步演示课本第60页情境图的第一组图。

 

(1)理解图意。

师: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通过观察,依次得到以下信息: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湖里现在有多少只天鹅?)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湖里现在有多少只天鹅?

(2)尝试列式。

师:同学们,求现在有多少只天鹅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能用算式把天鹅飞来、飞走的过程表示出来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2。

师:请你结合图来说一说这道算式表示的含义。

生:4表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就用4+3来表示,又飞走2只,就再减去2,求的就是湖里现在有多少只天鹅。

师:请大家互相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3)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从图上可以看出4+3-2的结果是多少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4+3=7,再算7-2=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运算顺序,并写出第一步的得数7。

   

师:“7”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用“7-2”?

生:7表示飞来了3只天鹅后一共有7只天鹅,又飞走2只,就用7-2。

2.课件分步演示课本第60页情境图的第二组图。

 

(1)理解图意。

师: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湖里现在有多少只天鹅?

(2)尝试列式并计算。

师:同学们,求现在有多少只天鹅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能用算式把天鹅飞走、飞来的过程表示出来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2+3。

师:请你结合图来说一说这道算式表示的含义。

生:4表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走2只,就用4-2来表示,又飞来3只,就再加上3,求的就是湖里现在有多少只天鹅。

师:请大家互相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师:(指着算式4+3-2和4-2+3)第一个算式大家会算了,第二个算式又该怎么算呢?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生:先算4-2=2,再算2+3=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运算顺序,并写出第一步的得数2。

 

(3)观察比较,总结运算顺序。

师:请仔细观察4+3-2和4-2+3这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第一道算式是先算加法再算减法,第二道算式是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2:它们都是从左往右算。

师:这两道算式中都有加法和减法,我们把这一类算式叫做加减混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和连加、连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算。(板书:从左往右计算)

学生完成教科书P67情境图中算式的填写。

(4)小结。

师:关于加减混合运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你认为计算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生:计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要记住第一步算出的得数。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第60页“做一做”。

师:看到你们这么会解决问题,小鸭子们也来了,它们带来了什么问题呢?请你仔细观察,完整地说一说图的意思。

生:水里原来有6只小鸭,来了3只,又走了4只,现在水里有几只小鸭?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先跟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生会列出算式6+3-4=5。

教师追问: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情境图正确列式计算,为以后学习看图列式计算打基础。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在今天“加减混合”的学习中,你们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

1:我们在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研究了“加减混合”,它们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2:我知道了用数学算式可以表示图片的意思,数学很简洁。

3:我们在列算式的时候要根据加减法的含义。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呢!是的,数学世界很奇妙,学好数学就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61页“练一练”第4题。

2.完成课本第62页“练一练”第5题。

3.完成课本第62页“练一练”第7题。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加减混合算式,通过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对学生们来说难度不大。课堂上,学生思考、推理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所以课后要注意科学地布置作业,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今日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认识立体图形

年级学科

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或者实物图片进行分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首先直接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4种立体图形;其次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4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地辨认、区别,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与这些形状相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触摸,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这些图形。

2.经历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般形状特征有一定的认知。

难点: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图形王国里的小宝贝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知道这些礼物的名称吗?

教师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模型。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67页情境图。

师:看看都有哪些物品?这些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生:有足球,魔方,牙膏,香皂、牛奶、纸巾盒,漏斗……

师: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1.分一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请学生拿出情境图中的物品(学具),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小组内进行,教师巡视。)

1认识长方体。

师:举起长方体模型请大家在小组的学具盒里拿出与它形状相同的物体。

大多数学生拿的物体形状是长方体有的学生会出错将正方体物体拿出来。(课件出示长方体)

师:请大家摸一摸这些物体,说一说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是长长的、方方的,它们的面都是平平的,都有尖尖的角……

你们能给这样长长的、方方的物体取个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板书:长方体,并在黑板上贴长方体的图片。

2认识正方体。

师:(举起正方体模型)请大家在小组的学具盒里拿出与它形状相同的物体。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与正方体形状相同的物体。(课件出示正方体)

师:请大家摸一摸这些物体,说一说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生:不管从哪个面看都是方方的、正正的

如果此处出现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混淆,教师可把有争议的物体放在一边,在后面的环节中解决。

你们能给这样正正的、方方的物体取个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正方体(板书:正方体),并在黑板上贴正方体的图片。

3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拿出有争议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师:它究竟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呢?

师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平平的面、尖尖的角,长方体长长的,正方体不管从哪个面看都是方方正正的。

4)认识圆柱。

师:(拿起一个圆柱模型)你能拿出和它形状相同的物体吗?(课件出示圆柱)

师: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物体上下两个面平平的,上下一样粗侧面是弯的,可以滚动。

教师介绍它的名字叫圆柱(板书:圆柱),并在黑板上贴圆柱的图片。

师小结:通过几个图形的对比,我们认识到不管是粗粗的,还是细细的,只要有两个大小一样、圆圆的、平平的面,还有直直的、上下一般粗的身子,而且滚动起来很顺畅,都是圆柱。

5)认识球。

师:(拿出一个球的模型)你能拿出和它形状相同的物体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对球最熟悉,会说出球圆滚滚的,可以到处滚动。

师: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叫什么吗?

生:球。(板书:球)

课件出示球。

师:我们来摸一摸球,球圆乎乎的,它能向四面八方滚动。把球画在纸上,就是这样的。(在黑板上贴球的图片)

6)根据描述猜图形。

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快速说出图形的名称。

教师依次说出圆圆鼓鼓小淘气,滚来滚去不费力;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学生根据描述说出球、正方体、圆柱、长方体。

(7)归纳总结。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来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品是这些形状的。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第69页上面“做一做”第1题。

2.完成课本第69页上面“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教学反思

本课时要求学生认识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丰富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学层次较清晰,主要通过观察、分类、命名等活动初步感知图形特点,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立体图形的拼搭

年级学科

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安排了拼、搭的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拼、搭活动分为两个层次编写:一是若干个相同几何体的拼搭。通过把2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把4个同样的小长方体拼成另一个长方体或者其他几何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巩固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的意识。二是通过“看谁搭得又稳又高(所有积木都要用上)”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一拼、搭一搭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

难点:按一定的要求拼搭图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它们的好朋友是谁吗?快来帮它们找到好朋友吧!火柴盒是长方体,骰子是正方体,篮球是球,最后一个是圆柱。(点击)你还记得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吗?请你说一说。

生: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六个面一样大!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形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可以四处滚动。

师:哇!看来你对上节课的知识还记忆尤新呢!真棒!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拼搭小能手,那么现在请大家拿出学具,按要求拼一拼,搭一搭。[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搭]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搭一搭。

课件出示课本第70页例2

1.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师:读一读,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有10个积木,其中长方体有7个,形状及大小相同的长方体有两组,每组3个,正方体、圆柱、球各1个。

师:这里有两个词特别重要,你发现了吗?(学生提炼,教师板书“所有、又稳又高”)这两个词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要把所有的积木都用上,而且要高,还要稳。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2.小组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请你观察这些积木,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搭得又稳又高呢?把你想的办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回答。主要是从“球、正方体、圆柱、长方体”这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来说明怎样搭,有的学生还会考虑长方体按不同方向摆放时高度是不一样的,圆柱按不同方向摆放时不仅会出现高度不同的情况,还会出现稳定程度不一样的现象。

3.小组合作,尝试拼搭。

师: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你们刚才的想法动手搭一搭,看谁搭得又稳又高。

小组活动,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活动中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差别主要是“长方体”“圆柱”“球”的摆放。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使学生明确:

1)长方体摆放方向的不同,会导致高度不一样,竖着放比横着放高。

2)圆柱摆放方向的不同,不仅会影响高度,还会影响平稳程度,竖着放稳一些。

3)最难搭的是球,怎样摆放都不平稳,滚来滚去的。

师:在这些积木中,最难搭的是球,这是为什么呢?怎样搭才能把球放稳呢?

生: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很难搭得稳。可以用3个长方体搭成一个基座,再把球放在上面就可以放稳了。

教师板书:长方体竖着放,球放在3个长方体的上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决方法,学生根据交流的经验进行作品的调整。

二、比一比,评一评

师:现在我们来评一评,看看哪个小组搭得又稳又高,我们怎样做才能知道呢?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生:在所有积木都用上的条件下比较谁搭得高,在搭得同样高的条件下比较谁搭得稳。

评比后,组织优秀小组介绍经验。

生:第一,检查是不是所有积木都用上了;第二,尽量把长方体竖着放;第三,圆柱竖着摆放才能放稳,有时还能摆得更高;第四,把球放在3个长方体上面可以放得稳。

师小结:让积木的平面着地保证平稳,借助长方体的长保证高度,将球放在有3个支点的面上确保稳定,并用上所有的积木,这样就能搭得又稳又高。(巧妙地运用各种积木的特点,就能搭得又稳又高。)

三、拼一拼

  【课件出示课本第71页例3。】

根据指令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拼一拼。

1.用正方体拼一拼。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拼图的小能手,请小组合作,按要求拼一拼。

1)用2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

 

 

2)用3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

3)要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生:8个。

2.用长方体拼一拼。

师:刚才同学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图形,很有创意。那么用长方体拼摆,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

学生用4个相同的长方体来拼摆。

3.用圆柱拼一拼。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用圆柱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用2个圆柱拼一拼。

师:两个圆柱横着拼行吗?为什么?

师小结:圆柱的曲面容易滚动,不稳定,但有两个平平的面,很稳定。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71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科书P71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科书P71做一做第3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拼搭

所有、又稳又高

长方体竖着放,球放在3个长方体的上面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特点。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能够让学生在拼搭活动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10的再认识

年级学科

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由于数“10”是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它相对要难一些。同时,10是两位数的起点,它将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教科书再次安排了“10的认识”这一知识点,对接下来两位数的认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了10的认识以后再次认识10,发现10个为一组方便计算,掌握10每个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10和0~9这些数的不同。

2.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10,掌握10中“1”和“0”分别表示的含义以及掌握10和0~9之间有什么不同。

难点:理解10是两个数字的组成。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0这个数吗,谁能来说一说。

110是大于9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说9是小于10的。

2:我知道10的组成,10可以分成:

师:哇!看来你们对之前的知识还记忆尤新呢!真棒!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来认识10,看看10还可以延伸出哪些知识。[板书课题:10的再认识]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第73页情境图。)

师:大家在图中选一种事物数一数。

11011,一共11人。

2:我数了灯笼呢,比10个还要多。

师:那同学们能来说一说,通过数这些事物,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们可以在数时,每10个为一组,这样数起来既方便又清楚。

2.10个为一组。

1)数出十根小棒,捆成一捆。

生:可以看到由10个一变成了1个十。

(2)借助计数器拨珠子。

在个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个一,拨2个珠子表示2个一……拨9个珠子表示9个一,如果在拨一个1个珠子,就变成10个一了。根据计数器的计算规则,当个位上满10个珠子时,需要往前一位进一,并把个位的上的珠子清空。所以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个十。

3. 体会10个每个数字的含义。

在计数器上的十位上拨一个珠子就表示1个十了,个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

师:10中的1表示1个十,0表示个位上一个也没有。

生:0可以不写吗?

师:当然是不可以的,在计数器中十位上的1表示的是一个十,可以离开计数器1是一个单独的数字,没办法表示10,所以说计数器中个位上的0起到的是占位的作用。

4.100~9这些数的区别。

师:100~9这些数有什么不同?

1:我们所了解的单独的数字只有0~9,所以0~9是用一个数字表示的,0~9中的每个数字都是一位数。

2:10没有用新的数字,而是用10来表示,那么10就是一个两位数。

5.归纳和总结。

10个为一组,数起来既方便又清楚。

10中的1表示1个十,0表示个位上一个也没有,0起到是占位的作用。

0~9这几个数字都是一位数,10是两位数。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75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科书P75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科书P75做一做第3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10的再认识

10个为一组,数起来既方便又清楚。

10中的1表示1个十,0表示个位上一个也没有,0起到是占位的作用。

0~9这几个数字都是一位数,10是两位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学生们掌握的比较扎实,有了前面10的认识”这节课,孩子们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学习10的再认识就比较轻松。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对于10每个数字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够理解0起到占位作用,总是记混记错。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11~20各数的认识(1)

年级学科

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教师应注重动手操作和直观经验的积累。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数的组成、数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数数活动除了例题中数小棒是“1个1个地数”,练习中还出现了“2个2个地数”以及“5个5个地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丰富学生数数的经验,逐步建立起数感。

教学目标

1.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

3.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感受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

难点:写数,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过程

借助生活,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11月×日)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其他的十几的数吗?

1:我放学回家时坐19路公交车。

2:我是913日出生的,我的生日中有13

3:我们组的作业本收齐了,正好是14本。

4:我看书时,书上的页码有1718

……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十几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1)]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

课件出示杂乱摆放的10根小棒。

师:你知道这里有多少根小棒吗?如果抓一把,数数有多少根呢?(学生齐数,课件配合闪烁,数出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一)这10根小棒都是同学们一根一根数出来的,如果不数,你能想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是10根小棒吗?请你拿出小棒,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表示出来。

1:可以22根地摆。

2:还可以55根地摆。

3:可以10根捆成1捆。

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方法,学生会发现10根捆成1捆”的方法最容易一眼看出是10根小棒。

师:10根小棒表示10个一,把它们捆成1捆,就是1个十。(教师边说边板书:10个一是1个十)你能像老师这样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吗?(课件演示10个一捆成1捆是1个十)

学生自己操作后,指名到前面示范。

2.认识11~20各数。

1)认识11

师:请同学们先数出10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0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接下来该怎么数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1捆小棒的基础上再添加1根。

    引导学生说出1捆就是1个十,再添1根就是11

师: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1个“十”,读作“十”;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教师在黑板上贴卡片11”,板书“十一”。

2)认识12~19

师:刚才我们已经数出了11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数出11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12根小棒。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读作“十二”。

教师在黑板上贴卡片12”,板书“十二”。

师:如果我们继续添加小棒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12的基础上11根地继续添加小棒,学生边数边说:1个“十”和3个“一”,是13,读作“十三”;1个“十”和4个“一”,是14,读作“十四”;1个“十”和5个“一”,是15,读作“十五”……1个“十”和9个“一”,是19,读作“十九”。

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卡片13~19”,并板书各数的读法。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1个十,再添加几根小棒,合起来就是十几。

3)认识20

师: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能更清楚地看出是20根?

生: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散着的小棒又够10根,把这10根再捆成1捆,就有2捆小棒,也就是2个十,即20,读作“二十”。

师:够10根就捆成1捆,这样表示数更清楚。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76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P79练习题第3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1

                  10个一是1个十

11  读作:十一      12  读作:十二      13  读作:十三

14  读作:十四      15  读作:十五      16  读作:十六

17  读作:十七      18  读作:十八      19  读作:十九

2个十是20,读作:二十

教学反思

入学前学生基本都会数020的数,也会读。本节课引导学生口、脑并用,在实际操作中感悟并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会用数的组成对一个具体的数加以解释,说明它的意思,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建立数感,这些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一节课没学会的同学后面教师还是要注意持续跟踪。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11~20各数的认识(2)

年级学科

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像、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本课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实物,使学生在摆一摆、拨一拨等操作活动中,充分理解位值制的含义,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教学目标

1.通过辨“11”活动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进一步感受位值制。

2.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掌握读、写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看图写11~20各数。

难点:认识十位、个位。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下面的数有几个十,几个一?

15    18    10    14    20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11~20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2)]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学习11~20各数的写法。

1)十几的数的写法。

师:大家看,你能用2颗同样的珠子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吗?(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生:在个位上放1颗珠子,在十位上放1颗珠子。

[教师追问:个位上放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十位上放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0”)]

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写数的时候,如果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1个“一”就在个位上写“1”。

师:我们表示出11,但是问题来了,11中的两个“1”意思一样吗?

生:当然不是的,11十位上的1表示的是一个十,而个位上的1表示的是一个一。

师:请你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这个数是多少?怎么写呢?(课件出示)

 

学生按要求操作,同桌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对着小棒图能比较轻松地拨出15

师:说说你是怎么拨的,怎么写的。

1:我对着十位拨1颗珠子,表示1个十;再对着个位拨5颗珠子,表示5个一,合起来就是15

2:十位上有1颗珠子,就对着十位写“1”,个位上有5颗珠子,就对着个位写“5”。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能用计数器表示出15,还能写出15。你还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哪些十几的数呢?试一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自主操作,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1:我对着十位拨1颗珠子,表示1个十;再对着个位拨7颗珠子,表示7个一,合起来就是17

2:我对着十位拨1颗珠子,表示1个十;再对着个位拨9颗珠子,表示9个一,合起来就是19

……

220的写法。

师: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20这个数吗?该怎么拨呢?(课件出示)

 

生:在计数器十位上拨2颗珠子,个位上不拨珠子。[教师追问:为什么个位上不拨珠子呢?(因为十位上的2颗珠子就表示2个十)]

师:你能写出20这个数吗?为什么这样写?

1:不写0,写成2了;

210是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写0,那20就是在十位上写2,个位上写0

师:比较两种写法,你认为个位上的0”不写行不行?为什么?20中的“2”和“0”分别表示什么?

生:如果不写20个位上的“0”,就只能表示2个一。0起占位作用。

2.归纳写数的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写出11~20这些数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结论:在写数时一定要分清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写几。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从高位写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在田字格里书写11~20各数。

师:11~20这些数我们都认识了,你们都会写这些数吗?在书写这些数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才能写得好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11~20各数。

师:在田字格里写一写这些数,看谁写得最漂亮。

展示学生书写的作业,进行评价。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77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科书P77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写法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写数时,有1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写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用计数器写数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继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的时候较多,回答问题的机会也较多,整节课注重让学生理解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合起来是十几。整节课课堂氛围较好。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11~20各数的认识(3)

年级学科

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像、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本课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实物,使学生在摆一摆、拨一拨等操作活动中,充分理解位值制的含义,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教学目标

1.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3.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感受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难点:感知20以内数会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玩个报数游戏吧。

师:你刚才报的数字是几?为什么每个人报的数字不一样呢?

发给同学们的数字卡片,与同学们报的数字一一对应。让学生拿着卡片散开,听口令按顺序排队。

你们是怎样排队的?手中的卡片对你排队有什么帮助?我们今天继续学习0~20各数顺序。[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3)]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教学11~20各数的数序。

1利用直尺,初步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

课件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

 

 

师:请你读一读直尺上的这些数。

学生齐读1~10各数。

师:11~20这些数也想在直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指名到黑板上指一指。

2按顺序读数。

师:你能按顺序把11~2010个数摆一摆吗?拿出你们手中的数字卡片,摆给同桌看。

同桌之间互相摆数字卡片,教师巡视。

师:你会按顺序读一读这10个数吗?(学生齐读11~20各数)从小到大读一读0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3通过提问活动,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序的认识。

师:1617大还是小?1918比谁大谁小?自己举例说一说谁比谁大,谁比谁小。13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1820中间的数是几?和19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1710近还是离20近?哪个数离19最近?哪个数离19最远?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学生模仿教师提问,并找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

通过活动,学生们知道了:1413大,并且14前一个数是13,后一个数是15.

(4)解除疑问,获得有用信息。

师:比151的数是多少?比151的数是多少?

1:因为15后面一个数是16,所以16是大于15的,那么比151的数是16

2:因为15前面一个数是14,所以14是小于15的,那么比151的数是14

师:那么你们还能说一下12更接近10,还是更接近20

生:在直尺上找到了1210203个数,1210中间隔了11一个数,而1220中间隔了131415161718197个数,所以12更接近10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78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科书P78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科书P78做一做第3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1413大,14的前一个数是13,后一个数是15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理解了20以内的数序,并且会按顺序来排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也有部分孩子对0~20的数序有的不

清,所以课下的时候需要多加练习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年级学科

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第81页例4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可以巩固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例5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掌握15以内的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在这里第一次给出“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名称,只是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随着老师逐渐使用学生会越来越熟悉。

教学目标

1.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根据数的组成进行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运算,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3.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三道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你说我答。

说:1个十和6个一。

答:16

……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探究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784情境图。

师:你能根据图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生:列出10+3=13(或3+10=131310=3133=1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师:10+3等于13,你是怎样想的?

1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

213可以分成103,所以10+3=13

3:可以从10往后数3个数,就是13

4:个位上0+3=3,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是13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3等于13

师:1310=3133=10这两道算式,你是怎样算的?

113去掉3个一还剩1个十。

213可以分成103,所以1310=3133=10

3:因为10+3=13,所以133=10

413往前数3个数就是10

5:个位上33=0,再与十位上的数合起来就是10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去掉3就剩下10,去掉10就剩下3

 

 

 

3完成教科书P81做一做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算式:

10+1=11    10+6=16

111=10   166=10

1110=1   1610=6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算。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

生:10加几就是十几;十几减几就得10,十几减10就得几。

2.探究十几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1十几加几的计算。

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观察计数器,你能列一道加法算式吗?

生:列出算式11+2=13(教师板书:11+2=13

师: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

1:用数数的方法。从11开始再数2个,1213,所以11+2=13

2:用数小棒的方法。先数出10根,捆成1捆,再摆1根,然后再加上2根,一共是13根。(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实际操作)

3:拨计数器。十位拨1颗珠子,个位拨1颗珠子,个位再加上2颗珠子,所以是13

4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再加上2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13

引导学生回答用数的组成可以帮助计算,1个十和1个一,再加上2个一,就是1个十和3个一,也就是13

完成教科书P81“做一做”3题上面一行的题目。

学生能很快地口算出结果。

师:你为什么算得这样快?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计算十几加几时,十位不变,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每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

教师边说边板书:

 

 

3十几减几的计算。

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把看到的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列出算式132=11(教师板书:132=11

师: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请你继续用手中的学具小棒、计数器操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用数数的方法。从13倒着数2个,1211,所以132=11

2:用数小棒的方法。3根小棒拿走2根还剩1根,一捆没动,所以是11(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实际操作)

3:拨计数器。个位上原来有3颗珠子,拿走2颗,还剩1颗,十位上有1颗,所以是11

4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去掉2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和1个一,就是11

师:十位和个位都是1了,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引导学生回答1个十和3个一,去掉2个一,就是1个十和1个一,两个1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完成教科书P81“做一做”3题下面一行的题目。

学生能很快地口算出结果。(教师追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减法家庭里的每个成员也有名字。减号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差。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完成教科书P78“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1:左边一部分是13颗糖,右边一部分是3颗,求一共多少颗就要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3+3=16(颗)。(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一共有17支笔,去掉右边的5支,就是左边的部分。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75=12(支)。(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在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图三式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所以这节课内容对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同学来说非常简单,而对部分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来说又显难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之间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会的可以带动不会的,都掌握了之后,学生也都获得了不同的成就感。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解决问题

年级学科

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练习题与例题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都是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在数数的时候有的包括“两端”,有的不包括“两端”,有的只包括“一端”,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理解题意。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每道练习题都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有几个数的问题。

2.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数数与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平时我们在做操、放学时都要排队,在排队中,也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科书P79例6情境图。

1.分析整理信息。

师:同学们在动物园中排着队观看大熊猫,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丽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板书两条信息)

师:根据这幅图,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1:小丽前面有几人?

2: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小丽排在第10,你知道小丽前面有几人吗?(学生回答:小丽前面有9人)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这个问题。

师板书: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谁来把题目的信息完整地说一遍?

生:小丽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之间”是什么意思?

 在这个环节中,不仅要给学生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展示多样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辨析各种做法的对错,学会欣赏同学解决问题中合理的策略。

生:就是在小宇的前面,小丽的后面。

师: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多少人包括小丽吗?包括小宇吗?

生:求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多少人,不包括小丽,也不包括小宇。

2.解决问题。

师: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你可以写一写、画一画,关键是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

1:写数或数一数的方法。有的从1写到15,再找出10和15之间有11、12、13、14,得到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有的从10写到15,再找出10和15之间有11、12、13、14,得到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教师按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引导学生说出:从10开始写比较简便)

2:画图的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教师按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从两幅图中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你觉得哪一种画图的方法更好呢?(引导学生说出:从小丽开始画比较简便)

 

3:在尺子上找一找,找到10与15之间有4个数,也就是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4:列式计算的方法:15-10-1=4。(如果学生中没出现这种算法,可以不展示)

师:为什么要减10?减1又是什么意思?(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图示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3.方法总结。

师:我们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读懂题目,明确相关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 完成课本第83“做一做”。

2. 完成课本第83“练一练”第1题。

3. 完成课本第83“练一练”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5105(人)

514(人)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例题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但解决的问题题型是学生首次接触,因而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先让学生理解“之间”的意思,并且用画一画、数一数等方法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可知,解决排队问题方法有很多,但题目呈现的具体情况也各有各的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理解题意。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9加几

年级学科

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9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为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第89页,通过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入,让学生在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第89页例1中,解决9+4等于几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大数点数及“凑十法”等计算方法。画面上还有一个小学生在问:“你是怎样算的?”体现了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凑十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9+(    )=10

2.

 

师:刚才同学们很快算出了答案,看来你们对前面加法的计算掌握得很好了,若是遇到要用9加上几的情况,同学们还能正确计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9加几。 [板书课题:9加几]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提取信息,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88情境图。

师: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能说说运动会现场的情况吗?

生:有跑步、跳绳等比赛,还有啦啦队表演和分饮料的同学。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后勤组的同学给运动员准备了好喝的饮料。

师:你从这幅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信息,并相应提出问题。

1:啦啦队第一排有7人,第二排有8人,一共有几人?

2:前面有8人在跑步,后面有5人在跑步,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3:箱子里有9盒饮料,外面有4盒饮料,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师:同学们真棒,找出了这么多信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共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2.自主探究算法。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盒饮料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4

师:9+4得多少呢?如果觉得计算有困难,可以用小棒代替饮料,摆一摆、数一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1:我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123……1213

2:从9开始接着数4个数,10111213

3:从4根里先拿1根放到9根里,再算10+3=13

4:先将9看成10,因为10+4=14,所以9+4=13

3.建构方法,揭示凑十法

师:请想到方法3的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动手摆一摆。谁看懂了他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用小棒把凑十的过程演示一遍。

师:为什么拿1根呢?2根行吗?把91合在一起,好在哪里?

生:91凑成10103就等于13。这样算很简单。

师:这种方法多方便呀!你们想把这种方法学到手吗?下面咱们就通过摆小棒来学习这种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一边摆一边问: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1)这个1盒是从哪里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3)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学生边操作边回答问题。

师小结:像这样,把一个加数凑成10再计算的方法叫凑十法(板书:凑十法)

师:要学会凑十法,就要熟记10的组成。请大家闭眼回忆凑十的过程,然后和同桌的小伙伴说出用凑十法计算9+4的过程。

学生汇报用凑十法计算9+4的思维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谁来说说想到方法4的同学的思路?

生:其实这也是凑十法的思路,把9看成10来计算,最后再减去多算的1,相当于从4里面拿走了1,和9凑成10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89“做一做1题。

2. 完成教科书P89“做一做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9加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来摆一摆,移一移,把9加几的问题转化成10加几的问题,突出“凑十”的重要性。学生都能理解凑十法,但叙述时部分同学叙述的不够准确。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8、7、6加几(1)

年级学科

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要求学生能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教材第91页的例2通过一群小学生跑步的场景引入计算问题。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得出计算8、7、6加几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在观察、交流、比较的活动中,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学习中不断获得自信心,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876加几的题目是重点。

难点:进一步理解凑十法是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9加几的口算,下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口算题。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能很轻松地说出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思维过程,也可能有学生用数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用的方法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些方法来继续学习876加几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876加几(1)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提取信息,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第91页例2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一些同学在跑步,前面有8人,后面有5人。

师:根据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

85

2.自主探究算法。

师:85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1:接着数。接着8数出5个数,结果是13

2:用小棒摆一摆。一根小棒表示一个人,从5个人里面先分出2人,和8一起,8210所以凑成了一捆,再用10313

……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你能根据刚才的想法填写框架图吗?

        

         

师:为什么要把5拆成23

:因为82可以凑成10

师:还可以怎样算?

       

师:76如何用凑十法计算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思维过程,指名学生板演。)

      

师:说一说这两种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

1:把6拆成3337凑成1010加剩下的3等于13

2:把7拆成3446凑成1010加剩下的3等于13

师提示:凑十法一般把大数凑成10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91“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科书P91“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科书P91“做一做”第3题。

4.完成教科书P93“练习二十一”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8、7、6加几(1)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计算9加几的基础和对“凑十法”的感知、体验,会很自然地想到用“凑十法”来计算876加几。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创新,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认可,学习的兴趣更高了,后面的表达更清楚和完整了,教学效果不错。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8、7、6加几(2

年级学科

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8、7、6加几是在学生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方法与“9加几”相同。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感悟、动手操作和比较概括,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采取迁移与拓展的方式来学习。使学生掌握8、7、6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应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来计算8、7、6加几。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应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8、7、6加几的计算,学会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口算。

2.经历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口算8、7、6加几的过程,提高口算熟练程度与计算能力。

3.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计算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口算876加几。

难点:体会算法多样化,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完成教科书P93“练习二十一”第1题。

师:同学们,你能快速写出每一道算式和得数吗?每人选择一组完成。

学生任意选择一组写算式并计算。

选一些题说一说是怎样用“凑十法”进行计算的,并适时总结“见8想2,见7想3,见6想4”的方法。

课件出示儿歌。

 

 2.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独立列出两道算式。

 

 算式:8+2=10,2+8=10。

师:比较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两道算式中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规律来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8、7、6加几的计算。[板书课题:8、7、6加几(2)]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计算8+9。

师:(板书8+9)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计算,并与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汇报。

1:可以想8加几得10,10加几得十几?先把8凑成10,把9分成2和7。

 

 

 

 

2:可以想9加几得10,10加几得十几?先把9凑成10,把8分成7和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除了凑十法,还有其他方法吗?我们学过的哪道题的加数和这道题相同?

生:因为9+8=17,所以8+9=17。(板书)

师:我们一起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前两种方法都是用“凑十法”计算的,第三种方法则是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来计算的。(板书:凑十法交换加数的位置)

2.体会应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计算的优越性。

师:你喜欢第三种方法吗?我们来试一试吧!

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第2题。

师:怎样能很快说出正确的得数?

生:因为7+6=13,所以6+7也等于13;因为8+6=14,所以6+8也等于14;因为9+7=16,所以7+9也等于16。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第3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进一步学习876加几的计算,应用“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计算是重点内容,但是学生比较习惯用”凑十法”计算,在拆数的时候有部分同学不是先找大数,拆小数,而是谁在后面先拆谁。计算的方法具有多样性,本节课教师只突出“交换加数位置”的计算方法,不硬性规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用适合自己的,算得快的方法来计算就可以。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5、4、3、2加几

年级学科

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的计算,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来掌握。本节课的加法基本上都是较小数加较大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特别是除了用“凑十法”外,还可以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算式之间的对比,感悟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实现算法的迁移,然后安排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1.掌握5、4、3、2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计算5、4、3、2加几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类推能力。

3.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难点:体会交换加数的方法在计算小数加大数时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习题,学生抢答。

 

学生很有兴趣,能快速抢答出结果。教师选择两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师:看来大家对前面的9、8、7、6加几掌握得很不错,今天我们来研究5、4、3、2加几的计算。[板书课题:5、4、3、2加几]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探究5+8的计算方法。

师:你知道5+8的和是多少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自主尝试,独立试做。

1:拆小数凑大数,把5拆成3和2,8+2=10,10+3=13

 

2:拆大数凑小数,把8拆成5和35+5=10,10+3=13

 

3:想8+5=13,所以5+8=13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8=13

师:前面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第三种方法你能明白吗?

生:用交换两个加数的方法,想大数加小数得多少,得到得数。

师:这种方法好吗?

2.尝试应用。

师:尝试计算

9+5=   94=   83=   92=      

59=   49=   38=   29=

因为9+5=14,所以5+9=14;因为9+4=13,所以4+9=13;因为8+3=11,所以3+8=11;因为9+2=11,所以2+9=11。如果还有学生用“凑十法”计算也是可以的。

师:比较“凑十法”和交换加数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想得数快?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科书P93“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P94“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5、4、3、2加几

             85=13

                               58=13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进一步学习876加几的计算,应用“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规律计算是重点内容,但是学生比较习惯用”凑十法”计算,在拆数的时候有部分同学不是先找大数,拆小数,而是谁在后面先拆谁。计算的方法具有多样性,本节课教师只突出“交换加数位置”的计算方法,不硬性规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用适合自己的,算得快的方法来计算就可以。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解决问题(1)》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用数学”的内容,引导学生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服务,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追求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教学目标

1.会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从图中提取信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加法解决问题。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两种方法的异同。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来算一算。大家能熟练地口算吗?现在,我们

来开展一个快问快答的活动,请同学跟随老师,快速口算哦!5+8=(注意这个活动要快)

生:13。

师:8+6=

生:14。

师:4+9=

生:13。

师:3+8=

生:11。

师:12-2=

生:10。

师:7+7=

生:14。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你们能熟练地口算这些加减法,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吧!!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课本第96页例5情境图。

师:运动会上,啦啦队的同学们正在表演呢!请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找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1:男生有5人,女生有10人。

2:前排有7人,后排有8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信息。

师:大家可以把自己看到的信息用小棒摆出来,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可能按左右两部分摆,左边表示男生人数,右边表示女生人数;也可能按前后两部分摆,前面表示第一排人数,后面表示第二排人数。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把你知道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信息完整描述问题。

2.分析和解答。

师: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解答?写在练习本上。

1:把男生和女生这两部分人数合起来,可以列式为5+10=15(人)或10+5=15(人)。

2:把前排人数和后排人数加起来,可以列式为7+8=15(人)或8+7=15(人)。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式。

师: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先来看第一种方法,为什么用加法?这里的5、10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这里的5表示男生人数,10表示女生人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男生人数+女生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师:再来看第二种方法,为什么用加法?这里的7、8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第一排人数和第二排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这里的7表示第一排人数,8表示第二排人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排人数+第二排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3.回顾与反思。

 

师:同学们,再来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观察?你列的算式是什么?

生:还可以观察他们手里花的颜色。拿黄色花的有5人,拿红色花的有10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拿黄色花的人数和拿红色花的人数合起来,可以列式为5+10=15(人)或10+5=15(人)。

师:非常好!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所得结果相同,列式却不一样。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都是用加法计算。列式不同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啦啦队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生:先要收集信息(知道了什么),再进行分析(怎样解答),最后要检验(解答正确吗)。

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师:解决问题时,只能有一种方法吗?

通过回顾,让学生体会两种方法的异同,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得到不同方法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师:公园的湖面上有许多美丽的天鹅,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天鹅吗?

组织学生互相说一说题意,然后指名学生完整口述题意。

1:有8只白天鹅,6只黑天鹅,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2:左边有7只天鹅,右边有7只天鹅,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根据交流及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8+6=14(只)或7+7=14(只)。

师:你是怎么想的?都是求天鹅的只数,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同呢?

生: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所以解答方法不同,但都是用加法计算。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小结:通过例5解决问题的学习,我们不仅再次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还知道了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感受了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99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第99页“练一练”第3题。

3.完成课本第99页“练一练”第6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男生有5人,女生有10人。   前排有7人,后排有8人。

5+10=15(人)             7+8=15(人)

10+5=15(人)       或8+7=15(人)

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本节课要求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想法,两种解答方法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很轻松地呈现出来了。整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少数学生在表达上有困难,可以适当个别指导,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两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掌握其中一种就行。


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解决问题(2)》

年级学科

一年级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出现了“求原数”(逆向加法)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一是问题情境比较复杂,需要弄清楚条件和问题;二是学生可能受错误思维定势的影响,见到“剩下”就用减法,所以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对不同方法的交流和讨论。此外,特别要强调的是,应注重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促进学生经验内化,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问题,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经历探究“逆向”的加法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

.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开动你的脑筋,如果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你就能得到这些礼物。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在这个魔盒里抓礼物。

如果学生抓出2块糖,教师告诉学生盒子里还剩3块糖。(根据学生抓的数量来告知还剩的数量)

师:你知道盒子里原来有多少块糖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数的过程;有的学生是算出来的,教师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算的过程,重点描述清楚2块、3块和5块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小结:要求原来有多少块糖,就要把拿走的糖和剩下的糖两部分合起来。

教师将拿走的糖和剩下的糖放到一起,并将糖发给积极发言的学生。

师: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经历过程,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课本97页例6情境图一部分。

师:领走了6个篮球,请你猜一猜,原来可能有多少个篮球?

生:如果架子上的篮球拿完了,那么原来是6个;如果架子上的篮球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7个、8个、9个、10个……

教师追问:篮球的个数有没有可能少于6个?

学生回答:不可能少于6个,至少是6个。

先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猜猜图中原来的篮球的个数,为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做好准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件出示课本第97页例6完整的情境图。

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请把你发现的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领走了6个篮球,还剩下5个。原来有多少个篮球?(板书)

2.分析和解答。

师: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个篮球?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可以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1:6-5=2(个)。

2:我来画一画,画图数出原来一共有11个篮球。

领走的:△ △ △ △ △ △

剩下的:○ ○ ○ ○ ○

3:用小棒摆一摆,数出原来一共有11个篮球。

 

 

 

4:求原来有多少个篮球,也是求两部分的和。用加法计算,7+5=12(个)。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认为谁做得对?谁做错了呢?

学生会说:6-5=1(个)一定是错的。

引导学生说出理由,例如:篮球不可能少于6个,1个一定是不对的。

教师选择让摆小棒、画圆的同学依次汇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把图画到黑板上)

师:哪些同学是列算式“6+5=11(个)”计算的?为什么“领走”的问题也用加法解决呢?6、5、11分别表示什么?(板书算式)

生:求原来有多少个篮球,就是把领走的篮球和剩下的篮球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6表示领走的6个,5表示还剩下的5个,11表示原来共有11个。

同桌互相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

这是一类生活问题,学生有着类似问题的解题经验。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和说,并利用直观图,使数量关系明朗化,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3.回顾与反思。

师:请大家回忆解题过程,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做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

师:看看题目中的文字,再看我们画的图,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以后再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尝试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分析。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第98页“做一做”第2题。

师:你能看图说出两个已知的信息吗?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学生列算式,并口头回答。

生:借走了4个足球,筐里还剩8个,筐里原来有多少个足球?列式为8+4=12(个)。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求一共有多少个足球,就是要把借走的足球和剩下的的合起来。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解决今天学习的数学问题,要注意什么?

1:解决问题分三步,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2: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当总数被分成两部分,已知两部分的量,求总数时,用加法计算。

师:大家真是收获满满呢!

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第99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课本第99页“练一练”第4题。

3.完成课本第99页“练一练”第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领走了6个,剩下5个。

领走的:△ △ △ △ △ △     6+5=11(个)

剩下的:○ ○ ○ ○ ○

原来有11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由于这一类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熟悉的思考路径不太一致,数量关系也更加隐蔽。因此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课中有效地利用画图的策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用加法求被减数的算理,教学效果还不错。


CC学数学
趁时光还在,记录美好数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