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 永春县生态文明人才驿站:探索构建县域乡村人才服务体系

教育   2024-12-24 21:50   福建  

202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喜 讯】


近日,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闽人社文〔2024〕136号文件,对在人才服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13家人才驿站予以通报表扬,我院生态文明人才驿站获通报表扬。




永春县生态文明人才驿站

探索构建县域乡村人才服务体系



近年来,永春县聚焦引才聚才育才工作,通过乡村人才驿站建设和县乡村人才服务体系构建,厚植引才育才留才沃土,激发乡村人才集聚效应,打造乡村振兴的“最强辅助”,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




建好驿站,强化乡村人才基本保障


生态文明人才驿站扮演好乡村人才驿站在乡村公共空间打造和公共服务提供的角色,作为探索人才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和载体,通过盘活乡村老厝资源和开展空间利用改造,打造集人才交流互动与村民综合实践的乡村公共空间综合体。


01 打造乡村公共空间,完善乡村发展系统


一是完善空间功能分区。通过设置综合办公区、功能服务区、洽谈交流区、宣传展示区、乡村创业区、直播专区、人才旅社等多功能空间,满足人才下乡服务的空间硬件需求。二是完善服务体系。融合“人才共创”和“社区共建”两大理念,通过构建乡村文教系统、乡村生活系统、乡村产业系统、公共服务系统、人才发展系统五大发展系统,服务人才下乡衣食住行导览等工作需求。


02 构建人才服务体系,激活乡村发展动力


一是构建服务体系。通过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设立人才专属服务窗口,方便人才前来咨询和登记。同时,结合“永春人才”小程序,实现人才政策、人才服务等“一站通晓”,推动人才申报、人才打卡等“一站通办”。二是构筑信息底座。结合高校大学生团队资源,深入村庄内部,针对村庄的重要人物、重要资源和重要事件展开调研,系统梳理村庄家族谱系,编制村庄资源导览图,完善村庄基础数据底图。三是梳理人才网络。通过对在地知识技能类、经营管理类、农业生产类、乡村手艺类等人才资源进行调研,并对高层次、非遗和华侨人才进行重要标示,绘制形成岵山镇人才地图,实现“按图索骥”精准觅才。


03 打造驿站形象标识,擦亮“桃源英才”品牌


一是构建统一的形象标识。引进清华大学博士生团队设计形成一整套永春乡村人才驿站视觉识别系统。该标识以港湾、飞檐、朝阳和田野为基本元素,以海洋蓝、朝阳橙和砖厝红为基本色彩,其飞檐和港湾这两个元素抽象对应永春的首字母Y-C,形成整体意向,并对标示的使用和应用设置的严格的规范。整个标识寓意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势必在人才的引领下乘风破浪、冉冉升起。二是争创乡村型人才工作典范。结合省市县各级人才工作政策资源,深入乡村一线开展常态化系列服务工作,相关案例在“2021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案例,同时荣获省级“工作成绩突出人才驿站”荣誉称号、市级“人才之家”“十佳人才之家”等荣誉称号。




用好驿站,优化乡村人才发展机制


发挥好人才驿站作为乡村引才育才的过滤器和沉淀池功能,构建“生态文明研究院+乡村人才驿站+人才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和“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人才服务体系,实现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全方位服务各类来永人才。


01 多方位引进人才


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依托生态文明研究院积极开展引才工作,深耕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先后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8位,其中第三层次以上人才8位。二是引进台湾人才。先后引进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陈茂祥教授、台湾打碗花农场徐兰香、台湾逢甲大学陈金发教授等专家30余名来永,比如陈茂祥教授主持永春五里古街旅游发展规划,赋能在地文旅产业发展。三是引进人才团队。结合省科特派、乡建乡创、清华大学校地合作等项目,引进福建省农科院专家团队2支、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5支、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团队4批等来永开展实践服务和项目落地工作,如厦门大境乡建团队落地永春花石社区,流转一栋1300平米的古大厝打造乡村艺文空间,吸引20余名艺术家来永开展艺术驻村、文创产品研发等工作。


02 多角度培育人才


一是培育返乡创业人才。发起成立永春县返乡创业联盟团队,搭建永春好物供应链系统,每个月带动十多万斤农特产品销售,并且与福州、厦门等地多种业态形成特产联动联营机制。二是孵化乡村志愿者团队。通过设立社区大学开展社区课堂、社区活动等100余场,举办生态文明大讲堂、主题沙龙、研修营等活动150余场,服务在地群众2万余人次。不断挖掘在地人才资源,孵化出荔夏志愿服务团、永春故事妈妈团、放牛班合唱团等在地志愿者团队7支。三是组建在地运营者团队。组建在地妈妈服务团,引进乡创驿站、福农驿站多个经营主体,建立轮值服务制度,做到门常开、人常在、活动常有、内容常新。


03 多领域服务人才


一是服务好高校人才团队。结合高校科研需求,精准服务人才在地研究工作的开展。驿站建设以来,共吸引专家百余人在驿站落脚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形成相关研究报告60余篇。筹备大学生实践创新学校,结合人才驿站网络体系,链接高校学生资源来永实践、就业创业。今年(2024年)暑期,已对接高校大学生团队40余支共计500余人来永。二是服务返乡实践者。常态化收集各驿站所在区域生态资源概况,跟进返乡实践者工作需求,开设招工专栏、招商引才宣传栏等,服务返乡人才需求。比如引进并开展常态化陪伴与服务的返乡创业人员黄金丽,已落地呈祥农场,盘活1200亩土地开展高山蔬菜产业的种植,带动就业上百人。三是服务调研访学者。对接美国、英国、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国际团队,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内团队来永开展研学交流活动。几年来共接待省内外来永调研团队160余支约2000人次在驿站考察交流,对接多名自媒体人来永,拍摄宣传短片60余支,积极宣传推介在地特色文化、产业及人物风采。




盘活驿站,深化乡村人才永续发展


利用好人才驿站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微动力和先驱者功能,有效激活乡村的市场化运营能力,提升村民的现代化服务水平,持续推动人才、项目和资本下沉乡村,构筑乡村人才驿站发展网络,让人才落地乡村有多种选择,享多方服务,促多元转化。


01 融入市场机制,打造科学运营体系


一是公共配套与有偿服务并举,设立人才服务专项资金,明确入住规则,配合县有关部门针对科技服务、来永求职等群体提供免费住宿服务。创建妈妈服务团为驿站提供有偿的空间打理和用餐服务,为来到驿站的人才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参与的全职妈妈年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二是创客入驻与产品研发结合,驿站引进香道、茶室、熟地、新媒体等业态,实施以产品、服务换空间策略,引进创客10余名,共同研发产品20余款,每年创造销售额20余万元。三是产业服务与技术推广融合,支持永春县校地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大院大所入企服务,累计提供50余人次的落地接待服务,引进省农科院水稻所首席专家黄庭旭研究员团队,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2000余亩。


02 融通县域平台,打通项目落地渠道


一是结合福建省(永春)乡村振兴“师带徒”引凤项目大赛平台,自2021年开始,协助开展大赛政策宣传活动10余场,协助对接项目30余个,协助完成项目建档80余份,形成典型案例4个、经验总结1份;二是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协助乡镇建立乡贤信息库,打造乡音传播台,设立乡亲联络站,发布“征集令”,吸引各类人才返乡领办家事项目10余件,涉及资金超2千多万元;三是与县农信联社福农驿站抱团发展,完善驿站服务业态,联合返乡创业联盟、暑期三下乡大学生团队开展福农助农直播带货公益活动,推介永春农特产品,直播间累计观看2万多人次、成交商品超3000件,销售金额突破22万元,合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03 融合邻里中心,打造“党建+”服务模式


一是结合“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推广乡村人才驿站建设经验。截止目前永春县共建成乡村人才驿站43个,常态化开展“邻里人才汇”活动200余场,倾力打造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人才社区;二是提炼人才驿站建设经验,与省人才引进服务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两岸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同起草编制的《“乡村人才驿站”建设与管理指南》(T/MNJX 002—2024),并于今年5月在全国标准信息化平台正式发布;三是发起福建省乡村人才驿站联盟创建计划,共同搭建一个集交流、合作、服务于一体的人才联盟平台,便于科学、有序地开展乡村人才驿站申报推荐、运行管理与考核评价,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设计图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博士生董智勇、赵宇
文字 | 方良泽 王雅兰 陈丹




- 相关链接 -


喜 讯 | 我院生态文明人才驿站获省级通报表扬!

海丝泉州·人才港湾丨咱厝的这两家“人才之家”获省级通报表扬!




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由永春县人民政府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及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共同成立的县级生态文明智库机构。研究院以全域生态综合体为抓手,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路径,旨在响应中央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推进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沿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探索科学模式和路径。

主要工作:围绕永春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主要开展①政策制度研究、②项目谋划策划、③专家咨询服务、④城乡组织链接、⑤人才培养培育五大工作内容,具体包括:全域生态综合体创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级”市场改革)、乡村人才驿站体系建设与推广、生态文明人才培训学院、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高端论坛(大讲堂)策划、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工作。


欢迎关注我们

邮箱 | ycstwmyjy@163.com

地址 | 永春县五里街镇真武路98号(县委党校)

竹莲居士
面对问题,让我们一起相信思考的力量与价值,进而尊重思考,讨论思考,推动思考,为彼此的思考创造条件、空间与动力,以在共同的思考中寻找答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