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看看!我的文字既不是针对谁,也不会迎合谁。喜乐哀怨都是思考,嬉笑怒骂皆成文字,人吧,可以很笨,可以条件很差,可以有很多缺点毛病不足,可以经常犯错误,但是,不要受太多的束缚,脑袋里少些条条框框,人的想象力无罪。做研究,分析问题,推进自身的成长发展,很需要这些。
在现实中,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之所以做不了事,或不能很好地成长发展,一半的原因在于“不会为人处世”;另外一半的原因在于“太会为人处世”。说得直白点就是:不会做人的人一定不会“为人处世”,而会“为人处世”的人不一定会做人,实际上,绝大多数人的根本问题在于:不会做人。
我发现,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尝试、摸索与经历本身,以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明白更多道理,发现更多问题,而不是一定要怎样,比如一定要把文字写成啥样,一定要为了阅读量或粉丝量而写作。我还是那句话,我写东西的方法与技巧是:是想写啥就写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写成啥样就是啥样,这样在无拘无束,没有条条框框中反而能写出很多东西,包括得到广泛认可与欣赏的文字。
我们真的会做调查研究吗?其实,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不是想让特别是要求他人做什么就可以去做好做成的,我们缺乏的与不正确的东西有太多太多,比如,怎么做好一次调查研究?它是需要方法、经验与资源条件的,在现实中有些调查研究不如不做,因为方式是错的,没有方法经验资源条件相匹配,注定不会有什么成果,或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何必呢?因此,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太多太多。
我们缺乏的是成熟的方法体系与经验积累,以调查研究为例,我坚持“调查—研究—写作”三位一体的含义理解,进而在方法上分为调查方法、研究方法与写作方法。其中,我们最贫乏的是研究方法,实际上,怎么思考分析问题,包括处理信息与数据,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研究方法不能只是用概念与定律去解释一个问题,一件事情,如此做是很主观的,直接决定着无法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问题。真正有用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怎么认识理解(不能只有概念与定律)、思考分析信息与数据,最简单的包括:怎么归纳?怎么综合?怎么对比研究?当然,调查方法与写作方法我们也是缺乏的,实际上,写一篇像样的调研报告都很难。
我从杜老这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三农”研究,包括做调查研究,一定要少用演绎法,多用归纳法。演绎法往往是从一个概念、定律、论断、经验、事实、现象、问题出发去做推演,有时候没完没了,这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呈现、证明与宣扬自己的正确,所谓的研究实际上是在论证自己的观点论断,很多情况下会对事实、现象、问题与经验做符合不符合自己正确性的筛选。归纳法则不同,它是要调查收集各种信息与数据,以对事实、现象、问题与经验做全面的了解,脑袋里没有先入为主的东西,包括概念、定律与论断,然后针对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概括出相同点、不同点及因果关系,把事实、现象、问题与经验本身及逻辑机理分析清楚。
我们是做了不少调查的,但是,谈不上“调查研究”,因为我们没有或不是在研究,一方面调查本身缺乏正确的方式与成熟的方法,以致发现不了真实问题,甚至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为了证明一些观点论断的正确;另一方面,缺乏研究能力与素养,以致即便通过调查能收集到足够的材料、信息与数据,但不会研究,形不成新认知新发现新结论,也转化不成成果,包括写不出像样的调研报告,何以至此?我觉着,读书太少,缺乏理论工具;想法太少,缺乏独立思考;训练太少,缺乏专业方法,等是主要原因。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做再多调查,结果都是一样的,顶多能成为一台收集材料、信息与数据的工具,但是离研究差十万八千里。
活在现实中,我们感到最多的只有无奈与无力。在生活中没谁会自觉主动,不求回报地为他人着想,连换位思考,将心比心都做不到做不好,尊重理解包容下他人都很难很难,坦率地说,我们基本都是作为他人的工具而存在着的,所以,只有被要求与评论的份,而没有其它。
在现实中,我们很多事情做不了做不好做不成,看似是因为能力不够,经验不足,条件缺乏,但更层次的原因是,人格品质有问题,或根源还是在做人上。道理很简单,不要指望一个一毛不拔,斤斤计较,不懂得尊重理解包容他人,只会索取的人会懂得互惠合作,会有团队精神与大局意识,会付出与奉献自己的力量,会为人处世。而不管是事业还是工作,大部分都是需要合作才能做成的,都需要团队精神与大局意识,都需要付出与奉献,都需要关系友好融洽。所以,能否做成一件事?说简单也很简单,只要做人没问题即可;说难也难,因为很多人就是不会做人。
人总有一种错觉,比如,总认为以赚钱为天职或以利润至上为目的的企业,是只管“开源”,只会提高产量产值或会计进账的,实际上,企业做的更多的是降低成本与风险,包括通过技术革新降低平均固定成本,通过制度创新降低管理与交易成本,否则,一个企业很难做好,也活不下去。人的生活或家庭过日子也一样,不要总觉着增收是唯一的,更多时候,节省开支,至少是不放任消费,特别是不攀比羡慕他人,进而降低成本,才是第一位的。经济学上说人都是理性的,但是,理性与其说是一味追求收益,不如说是懂得降低成本、风险与代价。由此看,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只能说是功利的,但不是理性的,非理性的功利信条造就了现实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形态,为了追求收益可以无限地增大成本、风险与代价,大到将自己束缚得死死的,甚至超过了收益本身。
大胆想象,小心求证,谨慎抉择,踏实做事。
在一个非常推崇“公心”或“集体精神”的社会里,也必须要存在着私人的权利、空间与自由,否则,社会一定会失去活力与创造力,公共权力因为缺乏制衡而“异化”,变成独裁专制者的权力,最终沦为绝对的私人权力;在一个非常崇尚“人性自私”与个人主义的社会里,也必须要存在公共的精神、品德与规则,否则,人们一定会变得没有人性,社会出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战争”,私人不仅失去生存发展的依托与基础,而且个性会丧失,不再是“自己”。总之,一个只有公共规则的社会一定会产生私人独裁者,而在一个人人皆自私的社会里,人们无不是随波逐流的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