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洲:谈谈“三农”研究中的“经验质感”

教育   2024-12-14 15:39   福建  

/杨洲

    何谓“经验质感”?吕德文教授在《做接地气的调查研究》一书中指出:“说到底,经验质感不是别的,是对现象之间联系的把握能力,经验研究的最重要的价值是发现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而,他认为:“经验质感是一种经验现象的处理能力,集中表现为对经验现象的理论提升能力,包括问题意识、概念化及中层理论三个方面。”

    为此,他对“质感”做了解释说明:“什么叫‘质感’?质感首先意味着整体感,能够恰当地将任何一个经验现象放置到一个更为宏观的社会体系中;其次意味着敏感性,能够在一个具体的研究场域中发现经验的意外,即场域内经验现象之间的悖论——这个意外是因为研究者有了下意识的现象之间联系的假设,经验稍有不同,即可感觉到;再次,还意味着经验现象的延伸能力,这种延伸能力是整体感和敏感性的综合。”“质感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经验现象的理论提升能力上,还表现在理论的现象还原能力中,在经验研究中,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经验现象的理论提升过程,也是理论的现象还原过程。”

    怎么培养“经验质感”呢?他认为:“经验本身是要训练的,主要不是指对调查方法和分析工具的掌握,而是指对经验现象的体悟能力的训练,即培养经验的质感。”


    以上,吕德文教授对“经验质感”从理论上做了比较详尽与准确的说明解析,当然,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了“经验质感”这个感念,对于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调查研究中最重要的那个环节要捕捉或获取的东西,不仅起了个名字,而且是一个好名字。

    不过,对于“经验质感”,我们还是需要通俗地理解与认识,这样才能在自身的成长发展与青年学者的培养中好操作,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东西?不妨简单说,它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笔者是一个有志于“三农”研究的人,读了大量相关的书,但是,为什么不管是案例材料,还是专业文献,它们都会讲到具体的做法及内在的机制原理,对于故事讲得非常精彩,我却没有任何感觉?因为我没有基于实践现场的体会与领悟,只能靠自己过往积累的东西,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经验,去解释它,顶多能感觉到它是好还是不好,好的话,就把它争取死记硬背下,便于拿到别处去讲,想不到也想不出别的。这正是没有“经验质感”的表现。

     实际上,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东西不通过实地深入调研是无法获取的:第一,经验中的意外;第二,经验内在的联系与机制。对于前者,既定的材料可能没有注意到(人很难全面完整地认识问题),甚至刻意地忽略掉(毕竟人是有偏见与好恶的);对于后者,既定的材料很难精准地捕捉到,触及到本质的研究是稀少的,关键问题就在于:经验内在的联系与机制不可能像它的故事情节那样容易被发现。

    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被二手资料误导,哪怕二手资料是顶级期刊论文,它们更多是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去解释现象、问题、事件等,而不是去发现“意外”与“联系与机制”,很多人嘲笑期刊论文是有一定道理的,从这个角度看,期刊论文有时真的不如新闻报道的价值大,带给人们的启发多。

    有时候,“经验质感”是一种说不出,却非常有用或管用的东西。我不仅喜欢读书,而且保持着写作的良好习惯,平均下来,一天总要写个一两千字,其中的灵感思路内容怎么来的?我常常想到往事,包括自身的经历与实践、近几年在乡村的大量调研活动,有时候会灵光乍现,瞬间不仅有了想法,而且知道“怎么写”。我想此时要么是发现了“意外”,要么是找到了“联系与机制”。总之,在我的写作中,是感觉包括过往记忆中的感觉而不是当下读的书,学到的理论给的灵感。可以这样去理解:灵感与思考主要是经验体验与感觉给的,而书籍及学到的理论给的是思考、研究与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所以,不能否定读书与理论的价值。

    当然,我也做了并做着大量调研,为了调研,肯定得首先收集信息与材料,以了解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这在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不过,我发现,对于实践案例,如果只看材料,是一种感觉与收获;到实地看一看,感觉与收获就不一样了;如果找人聊一聊,感觉与收获又不一样,其中,找谁聊,找多少人去聊,是私聊还是在大会议室座谈,感觉与收获还不一样。它们集中体现在给人的“意外”与“联系与机制”不一样,陪同的领导干部说的与在群众家里听到的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差异。

    也因此,我们一定要避免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由领导陪同,车接车送,住酒店,一天几个村的调研,而是要做蹲点调研,一个村,短者待个三五天,长者半个月以上,为了写论文的调研,至少得一个月以上,其中,博士论文,没有半年以上的蹲点,是写不出好东西的。这样的调研就是要捕捉“经验质感”。

     就现实中围绕着“三农”研究的学科门类与研究范式而论,社会学更容易获得“经验质感”,因为它们的研究方法适合捕捉经验的“意外”与“联系与机制”,其他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研究中,计量研究非常流行,的确能够发现一些“意外”或“联系与机制”,但极其有限,它是在追求一种非常狭隘的准确。

   所以,我觉着,“三农”研究尤其是其中的经济社会问题研究还是要多做围绕着经验的案例研究,为此,“经验质感”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不管是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还是在教书育人中,培养“经验质感”是一个关键;同时,能够增加获取“经验质感”机会与条件的调研才是一个好的调研

竹莲居士
面对问题,让我们一起相信思考的力量与价值,进而尊重思考,讨论思考,推动思考,为彼此的思考创造条件、空间与动力,以在共同的思考中寻找答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