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成长发展中,一个人可以很笨拙,可以犯错误,可以先天条件不足,可以能力经验缺乏,可以不被他人喜欢,可以很孤独无助,但重要的是:第一,有正确的思想精神人格品质,包括忠诚踏实靠谱;第二,学会坚持,秉持长期主义;第三,独立思考,以能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懂得尊重包容他人,特别是不排斥他人优秀的东西,注意博采众长,信奉“拿来主义”;第五,多读书,多学习,多历练,多探索尝试;第六,敢作敢为,勇于创新,不畏惧流俗与权威;第七,学会扬长避短及与他人的优势互补;第八,不妄自菲薄,但也不自以为是与傲慢自大。永远记住:一生中真正属于自己且最重要的都是靠自己学习、创造与积累出来的,绝不是外在的什么给的。
人这一辈子最难的事情有三个:第一,自己做到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的统一;第二,为自己培养或构建一套正确的思维方式与认知体系;第三,遇到几个靠谱给力的人一起做些事情。
身体确实是革命的本钱!越来越多的事情已经不敢奢望,仅希望身体还给力,否则,一切都完蛋了。
其实,做到实事求是是很难很难很难的,甚至,在现实中没谁真的能严格做到,各色人等都犯着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或都是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理想化想当然的,无非存在着不同的形式或内容而已,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对于他们而言,事实与客观规律就是个屁!
一个人的幸运在于:在每个人生的节骨眼上,特别是最艰难困苦时,都有人为自己着想。
世界上有两种思维状态非常恐怖:第一,自以为是或一厢情愿的正确,自己怎么说怎么做都是对的,对应着,他人,只要跟自己不一样,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怎么样都是错的;第二,做不了做不好做不成事情,包括事情不能如愿,出现了差错,一定且都是别人有问题,哪怕是因为事实上自己什么都没做,甚至做错了。这种自大与傲慢其实已经违背常识与逻辑,我越来越觉着,是因为这两点,我焦虑得几乎总是从噩梦中醒来。
人生与形势越是艰难,越是要忠于理想,不忙初心,但要告别理想化想当然,丢弃自以为是与一厢情愿,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把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情做好做成,加强并改进学习,持续地提升与发展自己,争取做出成绩,唯有这样,才可能有未来,才会还有希望,否则,……。
越来越理解那些躺平的人,真的是自己选择错了,不努力,没本事吗?其实都不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否遇到一群靠谱的人一起做成点事?是关键。我常常觉着,现实中的自己努力混好了,只不过是一些人证明他们自己正确的工具;自己努力了但混不好,只会作为一些人证明别人错误的材料。自己怎么混好?是根本没谁管的。由此看,躺平没什么不好!
人这一辈子,不管多么艰难困苦,天赋与基础多差,如果能:第一,坚持,做到持之以恒;第二,作风踏实,做人靠谱;第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问题;第四,独立思考,脑袋里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敢想敢干;第五,勤于且擅于学习,做到博采众长;……,都是可以做好做成很多事情的,也能够成就自己。但是,活在当下,我们普遍缺乏这些品质。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哲学?因为哲学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在教给我们一套合理的思维方式或正确认识问题的方法,比如,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可以认为一件事“利大于弊”,然后积极地去做,只要注意防范问题或将弊端降至最小即可,但是,一定不能认为什么是绝对的,比如,一个人绝对正确或说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都是对的,不管是因为情感需要,还是被信仰绑架,绝对化的认知一定会害人匪浅,在绝对化的情况下一个人根本做不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事情一定是做不好做不成的,不管是在国家与社会的运行发展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遭遇到的很多灾难都是“绝对化”的认知导致的。
补充:“绝对化”认知远比错误可怕,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可能认为它是对的,另外一个人可能认为它的错的,有时候只不过是因为角度的不同,但是,只要没有“绝对化”,比如,认为它正确的人也能看到它错误的地方,认为它错误的人也能看到它正确的地方,在实践中即便出现了问题,危害不会太大,纠错的成本不会太高。“绝对化”则不然,一旦犯错或做不好,危害一定是灾难性的,且根本无法纠错。
等把这些书籍都读完,围绕着“资本下乡”问题我是能够跟他人交流对话了呢,还是不屑于跟他人交流对话了呢?这是个问题,也许是后者。我越来越觉着,只要不迷信书本与理论,书籍不仅一定要读,而且要多读,包括博览群书,把专业书籍“一网打尽”地读,那种不主张读书的论调绝对是在误人子弟。不读书的结果只会是:连最基本的理论常识与认识分析方法都不懂,表达写作能力也提升不上去,毕竟只有读得多了,才能懂得多,才能会说会写。
年轻人尤其是青年人务必注意这样一点:根本问题不在于应不应该读书,书肯定要读,且要多读,而在于是否在迷信或盲从什么。生活中有种奇葩的现象:一些人怕或被批评“迷信书本或理论”,而不去读书,结果却迷信上另外的东西,比如权威、习惯与经验,或被要求不要迷信A,结果却迷信上与之相反的B。它们都是迷信,本质与结果都是一样的,而凡是迷信存在的地方,都根本无法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是会违背客观规律的,都是做不了做不好做不成事情的,所谓“迷信书本或理论”、“迷信A”只不过是一种否定与贬低书本、理论或A的借口,进而才能抬高,并让你迷信与之相反的东西。比如B,想一想,A如果不是错的,B怎么可能是对的呢?
请大家注意这段话,我觉着,一直以来,我们对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中医与西医的认知,不管是偏信哪一个或否定哪一个,基本上都已经陷入到这个思维怪圈里了。因为或需要否定A,结果开始迷信B。所以,根本问题不是中医不好还是西医不好,而是去“迷信”本身。事物本都是不完美的,要说问题都会有问题,要说优点也都会有,迷信才是问题所在。“西医派”的问题在于将西医看得完美无缺,并全盘否定中医;“中医派”则相反。走不出迷信的思维陷阱,我们永远不会有正确的认知。
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不再迷信西方,甚至原本就是反对“西化”的,但然后呢?我们会做什么?又能做成什么?实践提出的问题我们真的一个都解决不了,甚至没做成过什么,以致“反西化”只是成为一个新的教条与迷信或一个话语体系、范式与标准,生活在其间,如果不隔三差五地批判下“西方的东西”或偶然间说了些西方的好话,你就“政治不正确”了,这是非常可怕的,甚至远比流行的对“西化”的迷信还可怕,何况,人家起码还能做成点事。
没有什么比全心全意地做成做好每一件事再重要的了,否则,不仅事业就没了,而且会没饭吃,进而,凡事只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理想化想当然,想一出是一出,更不能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被教条、迷信、经验、规则、情怀、理念等束缚住,做事先学习调研,不断总结经验,改正错误。
我之前说过,石破茂是个“亲华派”。至于他选举前说过什么,很多都是用来骗选民的,这是所谓民主社会的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当选后做什么?怎么做?当然 ,如果国内外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如果美国施加了压力,石破茂也可能会反华,本来日本的主权就不是完整的,很多问题要看美国人的脸色。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都是美国围堵中国的前沿阵地,他们的政客其实都受到美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