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春
北纬25°,因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滋润,被世界公认为“黄金气候生态带”。这一纬度上的城市,也因自然环境多样,文化底蕴深厚,成为一条适宜休闲、度假、康养的生命带。就在这条黄金气候生态带上,有一座古称“桃源”的县城——永春。她的名字,就是她的灵魂,就是她的密码。
陈志鹏/摄
山水桃源
永春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东邻仙游县,南接南安市、安溪县,西连漳平市,北与德化、大田县毗邻,介于北纬25°13'15"~25°33'45"、东经117°41'55"~118°31'9"之间。
永春县属福建省内陆山区县。以蓬壶镇马跳为界,分为东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戴云山脉的主体部分延伸入境,峰峦叠嶂,裂谷纵横,最高海拔1366米(雪山);东部地势呈阶梯状,海拔降至200米左右,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山前盆地,最低海拔83米(东关镇东关村)。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0座,800—1000米的山峰172座。
永春是晋江东溪上游发源地,境内主要河流有桃溪、湖洋溪、坑仔口溪、一都溪、岵山溪,年径流量18.21亿立方米。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12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11.90万千瓦。永春县水电开发较早,被誉为“小水电之乡”。主要水系流经蓬壶、达埔、岵山、湖洋等山间小盆地呈串珠状分布,这些盆地成为县内主要农业耕作区。永春山多田少,有“七山二杂一分田”之说。境内耕作土壤共分为5个土类(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红壤、赤红壤)、8个亚类、15个土属和33个土种。水稻土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2.82%。金属矿有铁、铅、锌、钴、锰、铜、铋、钼、钨、锡、铀以及银、金、铌、钽等。非金属矿主要有无烟煤、高岭土、石灰岩、地热、矿泉水、花岗岩(建筑用)、明矾石和脉石英,此外,还有叶腊石、砷、萤石、凝灰岩(建筑用)、黏土(制砖瓦用)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袁宏凌/摄
绿水青山秀桃源 刘燕飞/摄
永春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湿润多雨,无霜期长,气候温和,有春早、夏长、秋迟、冬短的特点,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2023年,永春县年平均气温21.6℃,年降水量为1691.7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799.2小时。
永春自然资源富饶,
山川景色秀丽,
旧有留题:
“千寻瀑布如飞练,
一簇人烟似画图”。
森林覆盖率69.69%,绿化程度达到95%,森林植被以杉木、马尾松、毛竹和茶果为主,其中柑桔、茶树遍及全县。东半县具有南亚季风雨林特色,除杉木和马尾松外,代表树种有榕树、大麻竹、桃金娘、荔枝、龙眼、芒果、香蕉等;西半县则具有中亚常绿阔叶林特色,保存有较多小块状天然林。除马尾松和杉木外,有青钱柳、细柄阿丁枫、黄杞、木荚红豆树、油茶、板栗、柿、毛竹等。野生动物资源有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21个目、52科、285种。
天马踏云 刘潇贤/摄
古塔晨曦 刘潇贤 /摄
人文昌盛
永春历代崇文重教,文化兴盛。魁星岩因供奉魁星公而成为重要人文地标,魁星文化闻名遐迩。唐宋以来,永春仁人贤哲辈出不穷,文风儒韵传响后世。旧志有云:“永春,古称壮县,衣冠文物,俪比大邦,诗书弦诵之声不绝。”“在宋文风翔于七邑,儒硕彬彬”。
魁星岩摩崖石刻 林宝华 /摄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盛均中进士,开永春人登科出仕之先河。科举时代,永春先后出过进士92人(其中文状元1人、武探花1人),举人373人。除盛均外,涌现出留从效、林仁肇、柯述、留正、蔡兹、陈知柔、庄夏、颜棫、颜廷榘、黄光升、李开芳、李开藻、庄际昌、林兴珠、周自超、林俊、宋渊源、梁披云、梁灵光、林一心、林俊德、尤扬祖、颜子俊、李铁民、刘抗、余光中等英贤俊彦,留芳青史。其中留从效任南唐清源军节度使、泉南二州观察使,封鄂国公、晋江王,重视海外交通贸易,为泉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做出巨大贡献。林仁肇是南唐名将,任镇海军节度使、南都留守。庄夏官南宋兵部侍郎,封永春县开国男,卒赠少师。留正是南宋丞相,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被称为“三朝元老”。颜棫官南宋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赠少师。黄光升官至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庄际昌是明代福建唯一连中会元、状元者。林兴珠两次率福建藤牌兵远赴东北参加抗击沙俄侵略者的雅克萨之战,为维护中国主权立下汗马功劳。余光中的《乡愁》,唱响海峡两岸。韩偓、朱熹、李廷机、弘一法师、陈嘉庚等历史名人曾游历永春。
永春是
“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起点。
永春人素有
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是著名的侨乡、
台港澳同胞祖籍地之一。
泉州“海丝”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留从效就是永春人。宋元以来,五里街和许港码头发展成为福建山海货物交流的重要枢纽。清代前中期,永春本地的商贸集市兴盛,加上地少人多,不断有商人沿着山路和水路贸易远方,足迹遍及八闽及省外,并在立足之地形成集市,于是有了最早的“无永不开市”的说法。之后的清末和民国年间,社会动荡不安,随着永春人不断“下南洋”,胼手胝足,日积月累,在异域开辟新天地,带动侨居地的繁荣发展,更使“无永不开市”在南洋生根发芽,发扬光大。永春县海外华侨华人116万人,海外永春宗亲同乡社团组织116个,分布世界五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等地回国定居的归侨有2300多人。马来西亚马六甲永春会馆成立于公元1800年(清嘉庆五年),是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人地缘社团之一。
1956年,永春籍归侨李铁民、颜子俊、尤扬祖同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侨联副主席,被誉为“一乡三侨领”。永春华侨和台港澳同胞魂系故土,回馈桑梓,为家乡兴办各种公益事业而慷慨解囊,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沿革
永春是千年古邑,地灵人杰,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夏商时期
就有古闽人在此活动,
是中华原始青瓷的发祥地。
晋代以后,
中原人不断进入永春生息发展。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桃林场,是永春境内最早的行政建置,其治所在今天的永春县石鼓镇桃场社区,魁星山之麓。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永春第一位进士盛均作《桃林场记》,在其笔下,当时的桃林场已呈现出“视廛里若巨邑,览风物如大邦”“鳞鳞然廨宇之罗,霭霭然烟火之邦”“俗阜家泰,官清吏闲”“凌晨而舟车竞来,度日而笙歌不散”的繁华景象。文章最后提道“尝闻期日之内变为大县乎”,希望不久桃林场升格为县。到了五代十国,战乱纷纭,东南一隅的福建则相对安靖。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在福建称帝,国号闽,年号龙启。也正是在这一年,桃林场终于得以升置为桃源县。后晋天福三年,即闽通文三年(938年),更名为永春县。
陈志鹏/摄
关于“桃源”“永春”的得名之由,明代曹学佺《名胜志》说:“乐山草木四时不变,永春之名取焉。”(乐山又名五台山,在永春东南与南安交界处,海拔1080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永春县志》总修者蔡祚周(县儒学教谕)在序言中说:“入疆而见士敦礼让,民尚廉隅,而且山川之秀丽,市井之雍熙,恍有桃源风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永春知州张所受《新筑卫城坝碑记》说:“永春州治负鹏岫,襟长溪,溪水自西而东注,昔贤及闽志所谓巽水缭环,文物风土,恍惚桃源,因以为号焉。”同年考取进士的永春人周凤翔《永春人物风土记》也说:“永春古称‘桃源’,以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曰‘桃源’。山川缭绕,丽若图画,淡烟积蔼,悠扬晴空,四时多燠,故曰‘永春’。”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永春州志》收录州训导雷元运作的《序》说:“永春……地不滨海而环永皆山,今之州治,古桃林场也。场左右数十里峰峦特秀,林壑茂美,一水洄漩,粼粼浅碧,过者如入武陵深处,故后唐长兴间称县曰‘桃源’云。”民国福州郭白阳《竹间续话》有这样的说法:“永春曰桃源,以溪名。”大概而言,“桃源”得名于水,“永春”得名于山,于此可见永春山水风光之佳美。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林滂任永春知县,将县署从桃溪之南的桃场向东迁移约2公里,位于桃溪之北,大鹏山南麓,即今县政府所在地。
五里古街状元巡街 陈志鹏/摄
历代官吏和文人墨客对永春县城择于现址颇加赞誉,如南宋永春著名理学家陈知柔在《永春县治记略》中说:“县治主鹏山,由大羽峰,下临长溪,直子午,水流巽,阴阳家以为最胜。”元代县尹卢琦在《永春县治记略》中也说:“永春山水之秀,视他县为最……县治背大羽而面象山,下临长溪,阴阳家(以)为最胜者。”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福建总督郝玉麟和福建廵抚赵国麟上疏朝廷,称泉州府、漳州府“应各设直隶州,互相分理”。雍正十二年(1734年)五月,清廷根据其建议,将原泉州府属的永春县升格为永春直隶州,下辖德化、大田二县;将原漳州府属的龙岩县升格为龙岩直隶州,下辖漳平、宁洋二县。民国二年(1913年)3月,永春和龙岩又同时废州复县。永春和龙岩分据闽中和闽西要冲,在福建省内只有永春和龙岩是同时由县升置直隶州,又同时废州复县的,可见两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战略地位。
物产丰盈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
丰富的物产资源,
使得各种颜色、各种味道
在永春相融相生。
永春文庙 刘宝生/摄
非遗魅力 陈滢楠/摄
香花之恋 许建福/摄
砥砺奋进
永春山川秀丽,
但多山的地理环境
也阻碍了永春的发展。
当我们展开福建地图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如果说“闽”字是“门”内有条“虫”,那么这条“虫”不就是永春吗?永春的地形,东西狭长(84.7公里),南北窄(37.2公里),群山绵延,谷深流急。
面对地理环境的束缚,勤劳勇敢的永春人民,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精神,创造了许多福建之最、全国之最,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永春芦柑、永春小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涌现出美岭等一批先进典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桃源新貌 吴锦明/摄
美丽家园 吴锦明/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永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谱写绿色崛起新篇,拿下了全国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绿化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城市)、中国生态文明奖等国字号荣誉,并率先在福建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全国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模范样板。永春还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永春经验。
2024年,永春县重点项目考评进入全省前十,首次获得省级正向激励,获批省级联农带农典型示范奖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分通过绩效评估,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获批创建,“一县三个农业国字号”全省唯一;全国首张“绿票”在永春诞生,推出了“两票一中心”,即永春绿票、永春林业碳票及永春县生态产品交易中心;香产业、醋产业入选省级县域重点产业链;人民日报“我的宝藏家乡”之《永春,有点功夫》火爆全网;“何以永春”千年海丝非遗展首次亮相中国美术馆;打造五里古街“三合一”示范,“烟火五里”出圈出彩;重磅推出“魁星宴”,魁星书院建成投用……
虫化为龙,腾飞万里,海陆无阻,举世瞩目。在新时代,永春将继续开拓创新,奋勇争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永春。
END
文字 | 林联勇
编辑 | 余振玲
一审 | 余振玲 二审 | 黄俊强 三审 | 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