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洲
在生活中,向他人借钱,借给他人钱,都是经常遇到的事情之一,也往往是每个人的需要(不管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社交),但是,“借钱不还”或“借钱没用到正确的地方”之类的事情很普遍,怎么认识与把握跟借钱给他人相关的事项呢?笔者认为,如下三大事项是最需要注意与考虑的。
第一、对方借钱理由的合理性
即:有人向你借钱后,他要干吗?做的事情本身是否合理合法,是否是有风险的事项?借钱,不能从事吃喝嫖赌抽等不良或黄赌毒等违法事项,甚至不能从事炒股、理财等具有一定风险的事项,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也要慎重考虑。当然,在现实中,有很多合理的理由,有谁不会遭遇点困难或不需要钱的时候呢?比如,自己或家人患病、孩子上学、自己或儿女结婚,出现资金缺乏的情况,借给他们钱,几乎是我们做人的义务。有些人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临时的资金周转困难,在能力匹配的前提下,理由可以成立。从某种角度看,借钱的理由影响甚至决定着还钱的概率,一般情况下,理由越是合理合法,不还款的可能性越低,或不还款对我们的损害越小。
第二、对方还款的能力
一个人借了钱,会不会还?一方面是由借钱的理由与金额决定的,如果理由不合理或动机不纯,金额巨大,不还的可能性将非常高,比如,吃喝嫖赌抽,其中,赌博是“十赌九输”,进而,怎么可能还钱呢?而像孩子上学读书这样的理由,还款几乎没任何问题;另一方面是由借款人未来的收入流决定的,不管是上班还是经营,只要有稳定的或可以预期到的收入,同时,金额不是太大,还款也不存在问题,银行担保贷款基本上遵循着这一逻辑。一个人向你借五万块钱,他或者担保人一个月的收入有五千元,还款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但不会太长。
当然,自己或家人患病这事比较特殊,尤其是大病,不仅所需金额巨大,而且患病会重创个人或家庭的工作能力,未来可能没有多少甚至任何收入,此时,借钱给他是一种道德责任,但是,要结合自己的条件,慎重考虑下后果,做好对方因为能力限制而不还款的准备,情感深浅与关系的紧密程度往往影响着自己的决策。对此,由多人共同资助是一个妥当的办法,每人出少量的钱,积少成多。
进而,产生了两种机制;第一,捐款机制,推崇的是奉献精神,但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第二,保险机制,包括市场化与社会化的保险机制,或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由此看,道德也是需要分散风险的,越是现代社会,越是不能靠捐款机制。不过,完全市场化的商业保险与自愿捐款机制是两个极端,社会保险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机制设计。不管怎样,两种机制,三种具体形式,都是对个人还款能力的一种替代。
第三、对方个人的信用
我们之所以把跟金融有关的一些东西称之为信用,比如农村信用合作社,信用扩张,说明信用在借贷活动中的重要性,个人的信用虽然受到个人能力与活动风险的影响,但是,个人的人品,特别是能否诚实守信,才具有实质意义。在现实中,更多情况是个人有还钱的能力,但就是不还钱,至少不是将还钱放在第一位。个人的信用需要被考验,需要以积分与声誉的形式延续或被否定。没有信用的人一般也是人品整体上很差的人。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一个熟人社会,活在现实中,面子与声誉影响着个人的生存,比如,儿女谈婚论嫁,对方都要打听亲家的人品。一定要借钱给没有信用乃至人品很差的人,实际上,一个人品好的人很珍惜自己的信用,不轻易向他人借钱,借了钱一定会想尽办法早点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