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肽对细菌生物膜的作用

文摘   2024-12-10 09:02   瑞士  

抗菌肽(AMPs)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多肽,在破坏细菌生物膜方面展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生物膜是一种细菌聚集体,嵌入在胞外聚合物基质(EPS)中,具有极强的抗药性。AMPs通过多种机制针对生物膜的形成和稳定性发挥作用。以下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其主要抗生物膜机制。

1. 破坏或降解生物膜嵌入细胞的膜电位

AMPs能够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膜电位丧失,从而引发细胞死亡。例如,Nisin A、Lacticin Q和Nukacin ISK-1等细菌素可以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膜电位失活,同时引起细胞内ATP的释放。类似地,青蛙皮肤来源的Esculentin-1a (1–21) 抗菌肽能够渗透铜绿假单胞菌的胞膜并释放胞内酶类。此外,合成抗菌肽CSA-13表现出快速渗透生物膜并使细胞膜通透化的能力,从而显著降低生物膜的稳定性。

2. 中断细菌细胞信号传递系统

AMPs还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的信号分子调控系统,抑制生物膜的形成。例如,人类抗菌肽LL-37和Indolicidin通过下调铜绿假单胞菌的两大群体感应系统(Las和Rhl)的基因表达,显著阻止生物膜的形成。此外,LL-37还能通过刺激IV型菌毛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细菌在表面上的“抽搐运动”(twitching motility),从而促使细菌脱附并削弱生物膜的稳定性。

3. 降解多糖和生物膜基质

AMPs通过直接降解EPS成分,有效削弱生物膜的结构稳定性。例如,PI肽能够降解变异链球菌(S. mutans)的胞外多糖,显著减少其生物膜质量。Piscidin-3是一种鱼类来源的抗菌肽,能够通过核酸酶活性分解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中的胞外DNA,破坏生物膜结构。此外,人肝衍生的Hepcidin-20通过靶向表皮葡萄球菌的多糖细胞间黏附分子(PIA),减少基质数量,并改变生物膜的整体架构。

4. 抑制“警报酮”系统以避免细菌严格反应

“警报酮”((p)ppGpp)是细菌在恶劣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应激分子,与生物膜的形成和稳固性密切相关。某些AMPs通过靶向该系统有效抑制生物膜形成。例如,合成抗菌肽1018、DJK-5和DJK-6能够阻断或降解(p)ppGpp分子,在铜绿假单胞菌中进一步通过抑制spoT启动子活性减弱应激反应,使生物膜对AMPs更加敏感。

5. 下调与生物膜形成和结合蛋白运输相关的基因

AMPs还可以通过调控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和维持。人类β防御素3(hBD-3)能够下调表皮葡萄球菌的icaA、icaD和icaR基因的表达,从而显著抑制PIA的合成。此外,Nal-P-113肽通过下调与ABC转运蛋白和ATP结合蛋白相关的基因(如PG0282和PG1663),有效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的生物膜形成。

抗菌肽(AMPs)应用中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膜的异质性和耐药机制

生物膜内的微生物群体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增加了抗菌肽治疗的复杂性。生物膜中的细菌通常表现出不同的代谢状态,例如活跃代谢的细胞和静止状态的持留细胞。静止或低代谢细胞对AMPs和抗生素的敏感性较低,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此外,生物膜的环境(例如低pH、低氧和营养匮乏)也会影响AMPs的稳定性和活性。这种环境多样性使得AMPs很难在所有细胞中均匀起效,从而导致部分细胞的生存和感染的持续。

2. 胞外聚合物基质的屏障作用

生物膜的胞外聚合物基质(EPS)是AMPs面临的主要物理屏障。EPS通常由多糖、蛋白质和胞外DNA等成分组成,能够有效地拦截AMPs的穿透。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的藻酸盐和葡萄球菌的多糖细胞间黏附分子(PIA)能够通过静电排斥或分子捕获机制减少AMPs的有效性。这些屏障不仅限制了AMPs到达目标细菌的能力,还可能通过诱导AMPs发生构象变化进一步降低其活性。

3. 适应性耐药机制

许多细菌在生物膜环境中表现出适应性耐药机制,进一步增加了AMPs的治疗难度。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和沙门氏菌等细菌能够通过PhoP/PhoQ或PmrA/PmrB两组分系统改变外膜的脂多糖(LPS)结构,从而减少AMPs的结合。此外,某些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调控d-丙氨酸化作用增强了细胞壁对AMPs的排斥能力,这种机制也与其两组分系统(如ApsS/ApsR)密切相关。

4. AMPs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AMPs在复杂的宿主环境中可能会受到降解或失活,这对其临床应用提出了额外挑战。蛋白酶的降解作用、血清蛋白结合、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影响AMPs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此外,由于AMPs的阳离子特性,它们可能与宿主细胞的阴离子成分(如磷脂膜)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导致潜在的细胞毒性或降低其在病灶部位的有效浓度。

5. 成本和大规模生产的难题

虽然AMPs在实验室条件下显示了良好的抗生物膜能力,但其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应用仍面临挑战。AMPs通常需要精细的合成和纯化过程,生产成本较高。此外,AMPs的化学修饰以增强其稳定性和活性可能进一步增加生产难度。如何在保证AMPs活性的同时降低成本是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总结

AMPs作为抗生物膜感染的潜在疗法,面临着微生物异质性、物理屏障、耐药机制以及AMPs自身稳定性和生产成本等多重挑战。未来的研究需要专注于开发更稳定、更高效的AMPs,优化其分子设计以克服EPS屏障,并探索AMPs与其他疗法的协同效应。通过分子模拟和体内实验进一步了解AMPs与生物膜成分的相互作用,或许能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关键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微生物生态 iMcro
欢迎关注呀,这里有最新的科研动态。交流、讨论or其它合作请联系小编chujinchujinchuji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