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 细菌在面对抗生素时竟主动“送死”

文摘   2024-11-20 09:02   瑞士  

一项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揭示了细菌对抗生素的反应:它们并非避开这些致命的化合物,而是主动朝高浓度区域移动,最终走向灭亡。这一现象被称为“自杀性趋化性”,颠覆了人们对细菌在抗生素梯度中的行为认知。

细菌的“反向逻辑”

众所周知,细菌通常会通过趋化性远离有害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然而,研究发现,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微流控实验中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它们利用菌毛驱动的“抽动运动”(twitching motility),主动朝抗生素梯度高浓度区域移动。研究人员观察到,这种趋化性不仅出现在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等临床抗生素中,还出现在其他有毒化合物如过氧化氢中,显示出其普遍性。

从生物膜到死亡之地

实验表明,这些细菌能迅速穿越抗生素浓度高达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千倍的区域,尽管它们在过程中保持运动能力,但最终失去繁殖能力并陷入死亡。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这种趋化性可能源于细菌误将抗生素视为来自竞争对手的攻击信号,触发了类似“进攻”行为的机制。我们原本以为细菌会试图远离抗生素,但它们的行为却完全相反,这就像它们将敌人误认为是进攻目标,最终在战斗中牺牲。

“自杀任务”背后的秘密

研究还揭示,假单胞菌在迁移过程中会释放细菌素等抗菌毒素,这种行为可能与其进化历史有关。在自然环境中,这种毒素释放通常用于对抗其他竞争菌群。然而,在抗生素的梯度中,这一策略显然变成了一种“致命吸引力”,细菌将自己送入不可逆的死亡程序。通过创新的微流控装置追踪了细菌的运动轨迹,并利用细胞分离技术进一步确认,这些迁移至高浓度抗生素区域的细胞几乎全部丧失了生存能力。

临床启示与潜在应用

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细菌与抗生素的互动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可能为抗菌治疗带来启发。研究表明,抗生素可以作为“诱饵”,通过吸引细菌进入高浓度区域,增加杀菌效率。这种策略在未来可能被整合到感染治疗的新方法中。我们仍需进一步探讨这一行为的分子机制,但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趋化性是一种普遍且潜在可利用的现象。

细菌面对抗生素时主动“赴死”的发现,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还为如何利用这种现象来增强抗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种行为或许并非适应性策略,而可能源于抗生素对细菌细胞的损伤效应。在临床上,这种“自杀性趋化性”可能被利用来设计新型抗菌策略,通过引诱细菌进入致死区域。


微生物生态 iMcro
欢迎关注呀,这里有最新的科研动态。交流、讨论or其它合作请联系小编chujinchujinchuji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