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无荧光标记机器学习追踪动物细胞界面上细菌的运动性

文摘   2024-11-14 08:02   芬兰  

原文献信息:Abe, K.; Koizumi, N.; Nakamura, S. Machine learning-based motion tracking reveals an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adhesivity and surface motility of the leptospirosis spirochete. Nat Commun 2023, 14(1), 7703.

摘要:

细菌运动性通常是致病种群的重要毒力因子。研究细菌运动性的常见方法是荧光标记,这种方法可以检测群体或宿主体内的单个细菌细胞。然而,荧光标记的使用可能会因蛋白质表达稳定性和/或对细菌生理的干扰而受限。在此研究中,我们运用机器学习对显微图像进行分析,实现对人畜共患病菌——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在培养的动物细胞上的无标记运动追踪。我们使用了多种从人类患者或动物体内分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以及突变菌株。与严重疾病相关的菌株以及缺乏外膜蛋白的突变菌株往往表现出快速的运动性和在培养的肾细胞上降低的附着性。我们的方法不需要荧光标记或遗传操作,因此可以应用于许多其他细菌物种的运动性研究。

主要内容:

无标记运动追踪
我们使用暗场显微镜观察了钩端螺旋体的细长细胞体。在体外感染实验中,培养细胞的散射影响了细菌的可视化。我们通过获取亮度分布、逐像素背景减法、高斯混合模型(GMM)识别背景、集成背景减法结果、识别细菌,并跟踪细菌的质心,成功地在无标记的情况下确定了钩端螺旋体在培养细胞上的运动轨迹,实现了对其无标记运动追踪。

与宿主细胞相关的限制性爬行crawling
研究比较了两对钩端螺旋体菌株在宿主细胞界面的游动和爬行运动,发现致病菌株爬行性强,非致病菌株游动性强。无症状对照组中,钩端螺旋体游动平滑但爬行时平移运动减少;严重症状组中,细菌表现出长距离迁移。
钩端螺旋体在狗肾细胞上爬得更快
我们考察了多种钩端螺旋体菌株在鼠肾(NRK)和犬肾(MDCK)上的运动性,发现游动速度与宿主-细菌组合无关,但爬行速度在犬肾上更快。犬类易感染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这表明爬行速度与其他毒力因子共同决定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性。
外膜蛋白(OMPs)对爬行的贡献
已知牙周螺旋体齿螺旋体(T. denticola)的爬行涉及外膜蛋白dentilisin,因此猜测钩端螺旋体的爬行也可能由外膜蛋白(OMPs)和脂多糖(LPS)参与。研究发现LenA和LigA影响对宿主细胞的粘附,LigA对犬类定殖尤为关键。
粘附性与爬行能力的负相关性
我们研究了钩端螺旋体的黏附性与爬行能力的关系,发现呈反比。强黏附性抑制爬行,且爬行速度减缓可能因细胞旋转减速。强黏附性利于细菌维持,弱黏附性助其探索更广区域。快速爬行助穿透深层组织,但增加了被清除的风险,是病原细菌面临的权衡关系。
爬行模型
实验表明,过度粘附会降低爬行速度,且细菌-宿主组合的动力学参数差异可能影响粘附性和爬行性。增加的结合速率常数可能减少黏附素结合比例,影响爬行速度。外膜蛋白数量减少可促进爬行。模型还显示了爬行速度与黏附素数量的依赖关系。考虑到活细胞中受体数可能不均匀,爬行速度会波动。未来研究将使用实际参数进行定量建模,并揭示细菌在表面运动的基本物理机制。

文中图表:

   

   

微生物生态 iMcro
欢迎关注呀,这里有最新的科研动态。交流、讨论or其它合作请联系小编chujinchujinchuji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