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酸蒜蒜
快!
今天麦门到店消费有0.1%的概率免单!
真的!
快打开小程序或者APP!
……
(图源网络,侵删)
拿到了吗?
骗你的。
刚刚手忙脚乱地点开了麦门的同学请默默为自己扣一个1。
恭喜,你们就是本期讨论主体——机会忽视——的对立面。
别失望,先让我们来讲讲什么是机会忽视。
啊…天上掉馅饼了,砸不到我的
机会忽视,就是明明有成功的机会但是会避开这种选择的倾向[1]。
就像xx百货商场宣称只要在2月30日消费满998元,就可以参与惊喜大抽奖,抽奖有0.01%的概率获得一台苹果18 pro,但估计大多数人都只是一笑而过。
xx百货商场老总挠头:为啥?
大多数人:中奖概率太低了呗!
(图源网络,侵删)
为了验证这一现象,心理学家Prinsloo首先做了个实验。
她将实验的参与者平均分为2组,两组参与者均会阅读到这样一段话:
“想象一下,你正在考虑申请一个享有盛誉的奖项,该奖项有助于你获得奖学金,你可以在网上申请,只需上传一份你在其他申请中已经写好的声明。”
其中一组为获奖低概率组,会接着读到:“以当前的申请,你有1%的机会获奖,而有99%的机会则不会获奖。”
另一组则为获奖高概率组,会接着读到:“以当前的申请,你有99%的机会获奖,而有1%的机会则不会获奖。”
最后,Prinsloo统一让参与者从1-7进行申请的可能性打分——分数越高,代表越有可能申请奖项。
结果显示,低概率组平均打分为4分,而高概率组为6.28分,二者相差了整整2.28分[1]。
由此看来,确实会有“明明可以获奖,但是主动放弃中奖机会”的情况。
可Prinsloo还没有解开心中的疑惑,她在想:
(图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人们会放弃这样能获利的机会呢?
天上掉馅饼了…可我懒得张嘴去接
每个人都是大梦想家,盼着天上会掉下个大馅饼刚好能砸中自己。但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实在太低,以至于人们都“懒得张嘴”去接可能掉下来的馅饼。
只是天下没有完全免费的午餐,既然有“馅饼”,就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也即客观成本。
于是,在接馅饼的过程中,“张嘴”就成了成本。
回到刚刚的xx百货商店,让人们选择忽视中奖机会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客观成本在作祟——抽奖的前提还是消费998,这个成本相当大。
于是转念一想,万一我超前消费了还没有中奖,那岂不是很亏?
(图源网络,侵删)
因此,机会忽视的重要内容就是,只要概率过低,即使这些机会只有很少或没有客观成本,也容易令人忽视,更别提高的成本了[1]。
为了探索这些成本的影响,总结了第一次实验后的Prinsloo又设计了一种新方案:
跟上面的实验一样,她又将该实验的参与者们均分为2组,并且要求参与者们在实验者处的100张卡片中随机抽取一张。
第一组为获奖低概率组,当且仅当抽到其中特定的1张卡片才能获得奖励,这种获奖概率仅仅为1%。
第二组为获奖高概率组,只要抽到除特定的1张卡片外的卡片就能获得奖励,这种获奖概率高达99%。
实验结果不出意外,相比起获奖高概率组,获奖低概率组中有更多的参与者拒绝抽取卡片[1]。
在这个实验中,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或者对此表示疑惑而产生了机会忽视[1]。
相反,参与者们都明确这场赌博的获胜几率,也清楚了解赌博抽奖的真实有效性。
与先前不同的是,在这次实验中,参与者们无法避免和陌生的实验者互动——抽卡片。
而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抽卡片动作,就产生了额外的客观社交成本。
1%的概率获奖?还要社交?
拜拜了您嘞。
除了客观成本外,“张嘴”接馅饼的动作本身,或许还有点心理成本[1]。
(图源网络,侵删)
毕竟没有馅饼的话,张嘴得多尴尬啊,还不如不去接呢。
虽然人人都想当幸运儿,渴望在风险赌博中有个好结果,但事实有时却比较骨感。
只要实验中获奖概率并非100%,预期与结果不一定一致,就意味着一定会有风险产生——不能获奖的风险。
这种预期与实际之间的差异也就导致了失望。
期望越高,落差越高,失望也就越高。
不过聪明的你想到了个能杜绝失望的好办法!
不参加“赌博”!
这时,人们就提前知道了选择的结果——什么也不会赢得。没有参与自然就没有了期望,更没有风险和落差,失望也就不会产生。
看来在面对这样的风险时,选择不参加“赌博”就成了个安全的替代选项[2]。
但如果渴望的结果实现可能性不大时,人们可能会请出阿Q先生的“精神胜利法”,说服自己这个结果其实没有那么诱人来减轻自己的失望感[3]。
其实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看来选择不仅受结果本身影响,还受选择的结果带来的可能情绪的影响。
就像你现在很想大炫一顿美食,但吨吨吨带来的长肉结局可能会让未来的你难过后悔,所以你克制住了。
不张嘴 = 什么都没有
可是又想有馅饼,又不想失望,那到底该怎么做才好?
(图源网络,侵删)
最后一组实验中,其余的设置均相同,两组仍然会先被问到与之前相同的问题,但Prinsloo修改了一下问题的选项。
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时,答案“是”扩充为了“是,有1%的概率赢得奖励”;答案“否”则扩充为了“否,有0%的概率赢得奖励”。
从本质上而言,这和前面的实验都是一致的,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将选项背后的含义以更直截明了的方式展现出来,按理来说,结果应该没有什么不同。
但令人震惊的是,这“新瓶子”还真起了作用,参与者的拒绝率从18%下降到了9.5%,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差异水平[1]。
通过强调1%>0%,参与者的机会忽视率得到了显著的下降。
就好像是人们短暂地忘记了1>0这样显而易见的事实,反而将1≈0,甚至直接1=0了。
也就是说,人们潜意识里1%的获奖概率≈不会获奖。
有概率获奖,你心动了;但仔细一看,获奖概率为0.1%;你转念一想,算了,自己应该没有这种运气,于是你心碎了。
xx饮料瓶上发布活动说“再来一瓶”,购买就有一定概率获奖,但每当你兴致满满地拧开瓶盖时,果不其然,瓶盖上好像永远都是“谢谢惠顾”。
要相信1>0。如果你永远不尝试,那就永远不会有“好运降临”。
所以要不去麦麦看看?
说不定哪天真的有这样的活动呢。
尾声
现在经济发达,社会发展飞速,人们在生活物质保障上已经得到了基本满足。笔者有个猜想,或许是因为成功结果本身不够必需,才导致了人们对机会的忽视。
(图源网络,侵删)
就像你走投无路,三天没喝水时,如果给你开个金手指,告诉你走10公里崎岖山路可以找到有1%的概率还没干涸的小溪,估计你也愿意。
投票
学堂君
基于大部分人的运气水平,学堂君觉得遇到天上掉诈骗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天上掉馅饼。。。anyway,在准备中奖前先把反诈app装起来
参考文献:
[1]Prinsloo, E., Barasz, K., John, L. K., & Norton, M. I. (2022). Opportunity neglect: An aversion to low-probability gai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33(11), 1857-1866.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21091801
[2]Zeelenberg, M., Dijk, W. W. van, Manstead, A. S. R., & Pligt, J. van der. (2000). On bad decisions and disconfirmed expectancies: The psychology of regret and disappointment. Cognition & Emotion, 14(4), 521–541. https://doi.org/10.1080/026999300402781
[3]Pyszczynski, T. (1982). Cognitive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uncertain outcom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6(3), 386-399. https://doi.org/10.1016/0092-6566(82)90034-4
作者 | 酸蒜蒜
编辑 | 伍圩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