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今天你“偷窃”了吗? ——“摸鱼”背后的动机及行为

学术   2024-11-23 20:02   北京  



作者 | 贯玥


(图源网络,侵删)



新一代的职场人士经常自我调侃,自嘲为“牛马”,将加班至深夜的996工作制称为“福报”,并将工作间隙的短暂休息称为“摸鱼”。在职场这片广阔的海洋中,每位工作者都像是一条奋力游动的鱼。然而,在学术界,这种行为有一个特定的术语——时间偷窃(time theft)。这不禁让职场人士感到困惑:“我只是在工作中稍微放慢了节奏,难道这就成了偷窃吗?那么,‘摸鱼’是否应该改称为‘偷鱼’呢?”



所谓时间偷窃,并不是指你真的窃取了他人的时间,而是指在工作期间偷偷从事个人事务,例如浏览微博、逛淘宝,或者享受一段“带薪如厕”的时光。



最近,一篇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文章对员工“时间偷窃”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研究招募了200名参与者,并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访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动机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摸鱼”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并不总是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Hu等, 2024)。



下面哪种“偷鱼”方式     最符合你的风格?


研究人员对摸鱼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并归纳出五大类常见的摸鱼行为:



1. 未经批准的休息:例如,在午休时间之外偷偷溜去休息室休息或溜出去喝个咖啡。



2. 虚报工作时间:例如加班后让同事代打卡,或是谎报加班时长。



3. 故意放慢工作速度。



4. 过度社交:具体指在工作时间内与同事或客户过度闲聊,超出了合理的社交时间。



5. 做非工作相关事务:比如在工作时间网购、刷社交媒体等。



摸鱼的N种动机  为啥我们总爱“偷鱼”?


(图源网络,侵删)



要搞清楚为什么大家如此热衷于摸鱼,首先得明白其中的动机。根据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摸鱼的动机可以归纳为11种,分为三大类:自我导向、工作导向和他人导向。



自我导向的动机主要是指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具体的动机有:



1. 印象管理:打工人有时会为了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营造一个勤劳工作的形象而故意加班。

2. 赚钱动机:有些人摸鱼是为了增加收入,比如虚报工作时间以获得加班费。

3. 追求快乐:在枯燥的工作中,寻求一点乐趣是非常自然的。这种动机驱使人们在工作时间内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比如刷短视频、聊八卦等。

4. 任务回避:当面临困难或额外的任务时,打工人可能会通过摸鱼来逃避这些不想面对的工作。

5. 规范遵从:有时候,摸鱼行为是因为职场文化使然。比如,当同事们都在摸鱼时,自己也可能会顺应这种风气,避免被认为“不合群”。

6. 报复性正义:有些员工感到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于是通过摸鱼来“报复”公司或上司,以此表达不满。

7. 减少不适:员工在感到压力或者不舒服的时候,可能会选择做一些工作之外的事情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自我驱动下的动机很好理解,而第二类——我们称之为“工作导向的时间偷窃”动机,背后往往蕴含着深思熟虑,他们相信这样的调整能助力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具体而言,这一策略涵盖两个层面:



1. 一种是出于维护工具性关系的目的。对某些人而言,通过与同事或客户进行“非正式”的交流,可以建立起有利于未来合作的关系。



2. 另一种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这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人们需要适当的休息来恢复精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此外,还有一种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可归类为“他人导向的动机”,具体包含利他动机和回应他人的需求。例如,当家人或朋友在工作时间需要帮助时,工作者可能会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优先处理家庭或个人事务。



摸鱼的动机跟行为之间  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图源网络,侵删)



这11种动机是不是都能预测大家是不是爱“摸鱼”呢?研究结果显示,有些动机果然不负众望,比如“印象管理大师”们,为了显得自己很忙,连虚报工作时间都不在话下(别笑,你我都可能干过)。赚钱动机也是杠杠的,毕竟谁不想多赚点呢?而提升效率的动机并不能显著预测摸鱼行为。



如果员工经常寻求逃避任务,那么“摸鱼”无疑已成为他们的日常习惯,从偷偷休息到过度社交,都游刃有余。规范顺从动机则如同一个守规矩的“摸鱼高手”,虽然不常休息,但在虚报工作时间和过度社交方面却毫不含糊。而报复性正义动机者,当他们内心感到不快时,便通过“摸鱼”来发泄,这简直是职场版的“以牙还牙”。



快乐寻求动机的员工更容易出现时间偷窃行为,而减少不适动机的朋友,则更擅长通过调整工作速度来保持舒适。



最后,关于利他动机和维护人际关系的动机,结果有点出人意料。利他动机本想跟非工作任务挂钩,结果却成了虚报工作时长的“帮凶”,这表明,那些出于帮助他人目的而摸鱼的员工,可能在没有明显外部请求的情况下,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摸鱼形式,如虚报工作时长,以达到帮助他人的目的。而维护人际关系的动机,则成功预测了过度社交和虚报工作时长!



(图源网络,侵删)



在这纷繁复杂的职场生态里,每一个“摸鱼”的瞬间,或许都藏着打工人们不为人知的苦衷与智慧。我们笑谈间提及的'摸鱼',实则是自我调节与寻求平衡的一种微妙艺术。



正如那句自嘲——“牛、马累了知道休息,打工人累了却只能自嘲并给自己一杯咖啡”。它不仅仅是对高强度工作的一种无奈调侃,更是对现代职场生活压力下,打工人群体渴望被理解、被关怀的深刻呼唤。偶尔的“摸鱼”不仅是对身心的一次小小慰藉,更是为了积蓄力量,继续前行。愿每一位打工人都能在忙碌与休息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让工作不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成就更好自我的一部分。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Hu, B., Lu, D., Meng, L., & Zhang, Y. (2024). When time theft promotes performance: Measu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ime theft motiv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37/apl0001229


作者 | 贯玥

美编 | N

来源 | 人事与组织心理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人事与组织心理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