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普及丨指尖上的沉迷:放不下的手机

学术   2024-12-14 20:02   北京  



作者 | 西城社科联


作为21世纪的现代人,我们都熟练地使用手机上网,无论是走路,吃饭还是在床上,手机几乎成为了我们“最亲密的人”。然而,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使用手机上网吗?



(图源网络,侵删)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前一秒只是出于无聊拿出手机点开了一个视频或者朋友圈,手下意识地就下划到了另一个,突然回过神来,发现就已经过去一个小时了,才手忙脚乱地开始赶ddl,并发誓下次再也不刷了。



然而,下次拿出手机又会上演同样的故事……



事后想想,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去一直“刷”呢?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是自己真正喜欢或者想要了解的呢?这个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但是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却发现了某些一致的结论。



一、“想要”并不一定“喜欢”


通常来说,我们想要一个事物,往往是需要它的某种功能,可能是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满足,比如想喝咖啡,是因为咖啡好喝,可以帮助我们提神。然而,有点“违背常识”的是,我们有时候想要,可能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它,而不是真的那么需要或者喜欢它。



在关于物质成瘾的研究领域,Berridge和Robinson提出了成瘾激励敏感理论,他们发现物质成瘾者(如嗜酒者、可卡因使用者)可能会对一些物质刺激表现出渴望,但他们事实上并不那么喜欢这些物质带来的感受和结果,即使他们依然会想使用这些物质。这意味着,对某个事物的渴望程度与喜爱程度有可能是分离的。



比如酗酒者并不总是在喝酒后感到心情舒畅,而是每次到了特定时间就会特别想喝上一杯,不然就会浑身不自在。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进一步探明这个问题,Berridge等研究者进一步对成瘾者的大脑进行了磁共振扫描,发现想要和喜欢时对应激活的大脑回路并不相同。想要时,大脑更多激活了黑质、杏仁核、尾状核、壳核和背外侧前额皮质这些区域,被称作“渴求回路”。而喜欢时,更多激活了腹侧苍白球、岛叶和眶额皮质这些区域,被称作“喜欢回路”。



从时间的发展顺序来看,会发现在成瘾行为最初的时候,喜欢和想要的程度是相对吻合的,例如游戏成瘾者一开始玩游戏的时候,感觉非常刺激过瘾,想要一直玩,但随着成瘾的时间越来越长,喜欢的程度就会开始降低,而想要的程度依旧在上升,两者差距越来越大。最终游戏成瘾者可能不再能从游戏中感到很多快乐和兴奋,但不玩又会感觉缺少点什么,只有打开游戏才会感觉好一点。



(图源网络,侵删)



二、从喜欢变成了习惯


既然喜欢的程度越来越低,那为什么成瘾者还如此想要继续之前的行为呢?



就如同之前我们提到的那样,正常情况下,想要一个事物,往往是因为它给我们带了某种积极的体验,满足了我们的特定需求。如果这种体验消失了,不再能满足我们,我们就会放弃它,转而寻找新的事物。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玩腻了一个游戏,就会换一个新的游戏。



但是成瘾者并非如此,早在1990年Tiffany就提出,成瘾者并不总是因为对渴求的冲动而导致成瘾行为,而是受到一种自动化的,无需考虑行为后果的习惯影响。这意味着,成瘾者在感受到成瘾刺激不再令人愉悦且有负面后果时仍坚持这种行为,而不是放弃它或者转向新的事物。



在这之后,也有国内关于游戏成瘾的脑神经机制研究发现,游戏成瘾者相较于正常游戏玩家,大脑激活模式明显出现从主要影响刺激结果学习的腹侧纹状体,向影响灵活性和习惯性动作的背侧纹状体转变。这表明游戏成瘾者对游戏刺激的认知评估以及行为控制功能可能受到了损伤。




(图源网络,侵删)



换而言之,当下我们经常花费很多时间在网络小说、短视频和网络游戏上,可能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有那么喜欢去做这些事情,而是往往形成了习惯,不做一下就感觉不太舒服,而这些事物相比于其他事物,往往具有极强的便捷性,随时都可以开始做。



三、如何改变?自我觉察是一个好办法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覆盖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刻意的不去使用它并不现实,那我们该如何更合适的使用它,让它对我们更加有益呢?



研究人员Nick Heather在2017年通过访谈数名成瘾者,发现成瘾行为并非不可控制,通过自我感受的重新觉察和对成瘾行为后果的重新认知,可以帮助成瘾者更好的选择他们的行为。后续,Klaus Wölfling等人的干预治疗研究也发现,通过对网络游戏成瘾患者使用CBT(认知行为疗法,即帮助他们更好的觉察自身在使用网络游戏时的状态,重新建立信念评价,以及寻找替代行为),成功缓解了成瘾症状,同时个体的社会交往功能和抑郁症状也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那么,自我觉察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做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三步:



首先,当每次想要打开手机刷短视频、打游戏或者看小说的时候,先回忆上次这么做之后的结果和感受,这种感受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有没有别的选择?



其次,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状态,有条件的话可以闭上双眼,留意自己呼吸带来的起伏,尝试捕捉周围的声音、气味、温度,然后问问身体自己现在感觉怎么样?最需要什么?



最后,回应自己感受,去寻找那些最终带给自己积极反馈结果并获得满足的事情,准备着手去做。




(图源网络,侵删)



从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历程来看,手机和网络都只是非常年轻的发明。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联结。



但在这个充满科技与信息纷繁的时代,当我们暂时放下手机,静下心来感受当下,就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往往就在身边,生活中还有太多值得探索的领域。



让我们保持好奇和感知,用心去发现、感受,让每一天都充满新鲜的惊喜。



作者说

西城科社联(微信号:gh_b850040c5ccf)是西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组织下面向大众,旨在建立起专家和公众链接的公众号。在这里,可以关注到最新和实用的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欢迎各位关注。



美编 | N

来源 | 西城科社联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西城科社联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最新文章